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例58眼青光眼施行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以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该项技术操作简单、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68例(74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术中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做4mm×4mm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约?巩膜厚度的板层巩膜瓣,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0.2mg/ml抑制溜过区瘢痕形成,前房穿刺,切除小梁组织2min×2mm,虹膜根切,巩膜瓣顶端缝合2针,两侧边中央各缝合1针。结果随访半年,近期眼压控制良好,均在6mmHg~21mmHg之间。远期眼压:在6—21mmHg之间者为71眼(95.95%),术后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Ⅰ型滤过泡19眼(25.68%),Ⅱ型滤过泡55眼(74.32%)。Ⅰ度浅前房2只眼,Ⅱ度浅前房3只眼,无出现Ⅲ度浅前房,浅前房发生率676%。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巩膜瓣,结膜下瘢痕形成,能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45例(55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5眼眼压均正常,滤过泡隆起,并发症:角膜水肿32眼、人工晶体前纤维性渗出膜4眼,经药物治疗4~9d后吸收。结论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有切口小、损伤小、术后散光轻、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传统手术方法,其传统的麻醉方法是球后阻滞麻醉加球周麻醉。因青光眼患者的视野均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缺失,尤其晚期青光眼多呈管状视野,传统麻醉方法易引起突然光感消失。为了避免并发症,我院自2000年9月起至今均改采用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调查2006年4月至2009年3月我院青光眼患者常规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临床处理进行分析。结果 173眼临床资料中,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32眼,发生率18.5%,其中引流过畅24眼(75.0%),结膜瓣渗漏6眼(18.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眼(6.3%)。经保守治疗后前房深度均恢复正常。结论低眼压性浅前房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的主要并发症,引流过畅是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NPIS)联合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例(30只眼)具备手术适应证的开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Ⅰ组14例20眼,行NPIS联合羊膜植入术;Ⅱ组9例10眼,行NPIS手术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术后对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时,Ⅰ组与Ⅱ组的视力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24月时,两组眼压值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术后早期有少量前房积血2只眼,轻度房水闪光5只眼;Ⅱ组术后早期1只眼有轻度房水闪光。结论:NPIS联合羊膜植入术与NPIS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分别用于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其术后降眼压效果均较好(P〉0.05)。但前者的成本明显低于后者,可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泪液炎症因子在早期评估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在张家港市中医医院眼科接受小梁切除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50例(共150眼)。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术前采集患者泪液,检测泪液中的炎症因子(G-CSF、GM-CSF、IFN-γ、MCP-1、TNF-α、IL-12、IL-13、IL-15、IL-1β、IL-4、IL-7、IL-10、IL-17、IL-5)水平。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泪液炎症因子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在早期评估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价值。结果 150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有35例(23.33%)发生并发症,其中浅前房24例,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5例,虹膜睫状体炎3例,前房积血2例,视网膜脱离1例。并发症组患者IFN-γ、GM-CSF和IL-5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其余炎症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青光眼患者采用微创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接收治疗的54例青光眼患者(5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27例研究组(27只眼)和27例对照组(27只眼),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微创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采取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青光眼患者采用微创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能够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降低平均眼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例(25只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8例(68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传统小梁网切除术,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4.12%和85.29%,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0.121,P>0.05),但观察组患者手术完全成功率(61.18%)明显高于对照组(3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1.236,P<0.05),同时观察组滤过泡形成情况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1.412,P<0.05);观察组眼压完全控制率(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52.9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2.694,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青光眼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可行性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眼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道阻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小梁切除术后滤道阻滞不同部位,在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不紧密时,内部阻滞的患者通过缩瞳、角膜侧切口将前粘连的虹膜周切口分离,必要时扩大虹膜周切口,恢复周边前后房的交通;中部阻滞的患者重建小梁切口,确保其通畅;外部阻滞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结膜瓣、巩膜瓣剥离。结果眼压下降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显著。观察6~12个月,眼压稳定在13~21 mmHg。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并不十分紧密,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恢复滤过功能的。 相似文献
14.
罗丽丹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5,(6)
目的:观察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与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糖尿病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选择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20例(130只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分为青光眼组69例(76只眼)和合并糖尿病组51例(54只眼),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于小梁切除术前后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到内巩膜层的垂直距离(即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通过软件计算自动获得脉络膜平均厚度,观察并与术前比较是否有改变。结果:术前,两组视力、眼压和脉络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梁切除术后2周,合并糖尿病组脉络膜厚度比青光眼组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视力与眼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情况,两组视力与脉络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眼压在术后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6,P=0.00)。结论:开角型青光眼是否合并有糖尿病于小梁切除术后对脉络膜厚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压不降的原因进行探讨。方法对在本院实施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手术的26例患有青光眼且手术后眼压不降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对26例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后得出的结果如下,26例患者中有3例因术后前房出血而导致眼压不降,有5例因患有恶性青光眼而导致眼压不降,有12例患者因滤过泡扁平且发生瘢痕化而导致眼压不降,有4例患者因术后并发白内障而导致眼压不降,有2例患者因患有持续性高血压而导致眼压不降。结论接受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出现眼压不降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滤过泡扁平且发生瘢痕化导致的,应针对滤过泡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评价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30眼,对照组30例30眼,利用UBM检测所有眼的眼前节,青光眼患者在术前1d和术后1月进行检查.结果 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分别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较术前房角开放程度增加,前房深度其他参数无改变.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部分改变眼前节形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通过可拆除缝线灵活控制眼压,以避免术后发生浅前房。方法 将127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为传统小梁切除术组(71例),Ⅱ组为改良小梁切除术组(56例),改良小梁切除术的术中做三角形巩膜瓣,紧密闭合,并做二根可拆除缝线,术后根据眼压拆除缝线。结果 术后一周内Ⅱ组眼压明显高于标准小梁切除术组(P<0.01),二周后两组无差异。4~7天拆除1针缝线可降低眼压0.53~2.51kPa,平均1.63kPa。第二周拆线对眼压的调节甚微。浅前房的发生率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本方法能于术后早期调节眼压,并能减少浅前房及其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昌体植入术手术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 对20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行昌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平均随访6 ̄36个月。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视力较前提高,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水肿、前房出血、虹膜睫状体炎。结论 术中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及仔细选择病例对手术成败很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