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组合型人工肾可以全面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的各种毒素,预防和治疗透析长期并发症,但透析器和/灌流器凝血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一大问题。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抗凝方案在组合型人工肾(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分别应用肝素钠和低分子肝素钠对35例行组合型人工肾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按原抗凝方案的1.5~2.0倍进行抗凝各4周,观察并比较两种不同抗凝药物的抗凝效果及出血情况,对比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应用肝素时发生滤器及灌流器凝血1级2例、2级1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发生滤器及灌流器凝血1级3例、2级2例,两组均未发生3级滤器及灌流器凝血;应用肝素时出现出血1级12例、2级3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时出现出血1级2例、2级1例;应用肝素后血小板减少,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各检验指标变化不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慢性肾衰竭患者行组合型人工肾治疗时,低分子肝素和肝素抗凝效果接近,低分子肝素出血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应用于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在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肝素组与LMWH组,给予人工肝治疗后,检测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Hb)、国际正常化比率(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Ⅷ因子(F8)的变化,并观察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肝素组和LMWH组对Hb均无明显的影响(P>0.05);治疗2h,肝素组APTT及TT升高,治疗后下降;LMWH组INR、APTT下降;2组均可引起Fbg升高、F8下降;肝素组有血压下降及出血倾向并发症,而LMWH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LMWH应用于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与枸橼酸局部抗凝(RCA)在高危出血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具有CRRT治疗指佂且伴有高危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RCA组和LMWH组,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h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后,RCA组患者APTT、PT、FIB及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MWH组患者APTT、PT、T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显著高于RC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出血性CRRT患者采用RCA抗凝可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无肝素操作方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对管路血液凝集和安全性的影响,寻求一种更简便、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伴有合并出血、存在严重出血倾向及围手术期等高危出血倾向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9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4例;年龄(52.43±13.03)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冲洗法,试验组采用改良式无肝素吸附法,此方法透析过程中不用生理盐水冲洗。每例患者进行3次无肝素治疗,对照组共完成117例次,试验组完成120例次。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出血情况,监测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观察透析器的凝血情况。结果 2组患者各进行无肝素透析3次,均未出现皮肤淤斑,未见切口和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对照组2例消化道出血量增加,试验组1例消化道出血量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Hb、Plt、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透析器0级凝血49例次,1级凝血46例次,2级凝血22例次。试验组0级凝血78例次,1级凝血35例次,2级凝血7例次。试验组凝血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5.839,P0.01)。结论两种无肝素操作方法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改良式无肝素吸附法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可以减少透析的总超滤量,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节约医疗成本,是一种更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在肾衰并活动性出血病人血液透析中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5例病人手术后或出血后1~3天进行血液透析,每次透析开始时从动脉端给予单一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抗凝.结果:整个治疗过程中透析器和管道未出现凝血现象,也没有加重出血,APTT、TT在透析2小时轻度延长,透析4小时基本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本组病人虽是肾衰并出血病人,但应用低分子肝素为抗凝剂无加重出血,管道和透析器无凝血现象,我们认为低分子肝素是肾衰并活动性血液透析病人的理想抗凝剂.  相似文献   

6.
缪莉 《医学信息》2006,19(10):1853-1854
目的 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观察。方法 7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入选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日;硝酸异山梨醇酯10mg,口服2次/日)加用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2500U(合肥兆峰科大药业公司生产),1次/12h,连续5天,无需监测APTT及调整剂量,对照组接受常规抗心绞痛治疗5天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病人的临床症状心绞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7%。且无严重出血并发症;而对照组有效率70.7%,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以低分子肝素治疗UAP疗效更有效、可靠,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李钦涛 《医学信息》2019,(20):110-111
目的 分析血液灌流治疗农药中毒中肝素的用量。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农药中毒患者116例,按照肝素使用剂量的不同分成两组,其中采用首剂量0.5 mg/kg者63例设为A组,采用首剂量8 mg/kg者53例设为B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血小板计数、APTT指标以及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72 h血小板计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h,B组血小板计数为(150.92±23.83)×109/L,低于A组的(178.73±39.1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48、72 h 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4、24 h APTT较B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血发生率为5.67%,低于A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农药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治疗中肝素首剂量采用8 mg/kg,效果较好,对血液抗凝效果较好,出血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凝血功能预测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术后早期再出血的效能.方法:将 2021年 6 月至 2023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64 例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行内镜手术,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出血事件进行分组,将发生再出血事件的患者纳入出血组(31 例),将未发生出血事件的患者纳入未出血组(33 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 1 d、5 d、7 d的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术后 1 d患者PT、APTT、TT、FIB对内镜术后早期再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 1 d,出血组患者PT、APTT、TT水平高于未出血组,FIB低于未出血组(P<0.05);术后 5 d,出血组患者PT、APTT、TT水平高于未出血组,FIB低于未出血组(P<0.05);术后 7 d,出血组患者PT、TT水平高于未出血组,FIB水平低于未出血组(P<0.05),两组患者APTT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经 ROC 分析,PT、APTT、TT、FIB 对内镜术后早期再出血的下曲线面积分别为 0.679、0.761、0.754、0.743,敏感度分别为 72.73%、66.67%、75.00%、79.17%,特异性分别为 64.29%、75.00%、72.22%、70.00%(P<0.05).结论:凝血功能对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术后早期再出血具有预测价值,可用于早期评估患者的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肝素(HP)及阿斯匹林(ASP)单独及联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49例AMI在常规、溶栓治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加用①阿斯匹林(ASP组)②普通肝素+阿斯匹林(HP组)③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LWMP组).结果3组溶栓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但溶栓后心绞痛、再次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HP组、LWMP组明显低于ASP组(p<0.05).HP组出血倾向发生率最高达43.2%,明显高于ASP组(12.5%)和LWMP组(17.7%)(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合用阿斯匹林,较单用阿斯匹林或加用肝素更能减少溶栓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肝素(HP)及阿斯匹林(ASP)单独及联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49例AMI在常规、溶栓治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加用①阿斯匹林(ASP组)②普通肝素+阿斯匹林(HP组)③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LWMP组).结果 3组溶栓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但溶栓后心绞痛、再次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HP组、LWMP组明显低于ASP组(p<0.05).HP组出血倾向发生率最高达43.2%,明显高于ASP组(12.5%)和LWMP组(17.7%)(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合用阿斯匹林,较单用阿斯匹林或加用肝素更能减少溶栓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