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了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及第4周的QTD均大于对照组。(20单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部位MI患者。(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D均明显大于无合并症者。结论:AMI患者QT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1例AMI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组的QTd、JTd及校正后的QT与JT间期离散度(QTcd、JTcd)。结果:(1)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2)不同梗死部位的QTd、JTd无明显差异(P>0.05)。(3)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P<0.001),(4)心源性死亡组显著大于未死亡者。(5)EF≤45%组大于EF>45%组(P<0.01)。结论:AMI早期QTd、JTd显著增大,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心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提示QTd的测定对预测心脏事件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233例运动心电图自测法分为3组测量其QT间或离散度(QTD),结果:无心律失常组QTD53±14ms,一般房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组QTD57±16ms,危重室性心律失常组QTD81±24ms,后者显著高于前2组(P<0.001),前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QTD<60ms者皆未发生危重室性心律失常,60ms<QTD<83ms者43%(33/76)发生危重室性心律失常,QTD>83ms者皆发生危重室性心律失常(P<0.01)。表明在心电图运动试验前常规测量QTD对预则运动中是否出现危重室性心律失常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少奎  初南  刘莹  应晓扬 《现代医学》2002,30(3):148-150
目的:探讨糖尿病(DM)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尿病对梗死前心绞痛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137例AMI患者分成4组,I组:DM伴AMI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14例);Ⅱ组:DM伴AMI患者无梗死前心绞痛(18例);Ⅲ组:不伴DM的AMI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43例);Ⅳ组:不伴DM的AMI患者无梗死前心绞痛(62例)。比较各组患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峰值、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Ⅲ组CK-MB峰值明显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I、Ⅱ和Ⅳ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Ⅲ组身血分数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Ⅲ组组无心源性休克发生,发生率显著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Ⅲ组病死率最低,明显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I、Ⅱ和Ⅳ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不伴DM的AMI患者心肌有保护作用,但DM伴AMI患者梗死前心绞痛的心肌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了54例急化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纤维连结蛋白(Fn)的动态变化,其中6例于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者予链激酶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表明:AMI发生后第1~2天血浆Fn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第3天基本恢复正常,第7~28天又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AMI早期血浆Fn显著下降提示梗塞面积大、病情严重,心功能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在急救中心住院治疗的AMI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32例,所有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依诺肝素等药物。 A组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B组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每晚1次。患者入院行PCI术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抽取肘静脉血,检测MMP-9浓度。入院治疗后24h内、治疗后4周、12周、24周测定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MMP-9水平较PCI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MMP-9水平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明显降低(P<0.05),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周MMP-9水平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明显降低(P<0.05),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LVEDD,LVESD,LVEDV,LVESV较PCI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LVEF较PCI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LVEDD,LVESD,LVEDV,LVESV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均明显降低(P<0.05),LVEF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明显升高(P<0.05),B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周LVEDD,LVESD,LV-EDV,LVESV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均明显降低(P<0.05),LVEF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明显升高(P<0.05),A组、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MMP-9水平,改善心室重构;并且剂量增加,疗效增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心率变异性(HRV)的演变特点及其在卫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焊的变化。方法:对60例AMI患者和76名健康成人行24h HRV(时域、频域、散点图)分析,根据AMI后HRV检测先后和合并PVT与否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并对12例随访MI患者的HRV行自身对比研究,结果:AMI患者HRV多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慧星型散点图比例较对照组亦显著降低(P<0.01)。AMI后早期(<24h)SDNN,SDANN,SDNNindex, 三角指数、ULF即显著降低,并与TP、VLF、LF一同呈现先降低后不全恢复态势,其测值以24h-7d时段或7d-21d时段为最低,其它指标呈降低趋势,HRV多数指标在4个不同检测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例AMI患者HVR指标复测时绝大多数较初测时有不同程度提高,SDNN呈显著升高(P<0.01),合并短阵室和心肌缺血者除SDNN,SDANN外其它指标测值在分组比较中均相比为最低,但无这显著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HRV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时间推移呈逐步恢复的演变,表明AMI患者自主神经受损,AMI后同时存在PVT和心肌缺血者的HRV降低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疗法对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心衰的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细胞动员组15例,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并促进血管再生;对照组15例按AMI常规治疗。入院后第1天及第4、12周通过心脏超声(UCG)以及核素显像(SPECT)全面评价心功能。结果人院后4周,动员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动员组4周时UCG提示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输出量显著提高,SPECT显示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第12周时这些改善进一步加强(P〈0.01)。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可以提高AM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在不同孕周对围产儿的影响,探讨最佳分娩时机及最佳分娩方式。方法:对ICP孕妇行肝功能和血生化测定,严密观察产程进展,产后随访围产儿预后。结果:36-38周ICP围产儿羊水污染及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4分)率均明显低于孕周小于36周和大于38周者(均P<0.05);ICP患者随机剖宫产围产儿预后明显好于阴道分娩者和指征剖宫产者(均P<0.05);指征剖宫围产儿预后与阴道分娩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6-38孕周是ICP患者终止妊娠的最佳时机;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对围产儿预后最佳。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胸痛患者联合检测cTn-I、CK-MBmass和Myo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爱平 《浙江医学》2003,25(1):13-15
目的:了解急性胸痛患者胸痛发作初期时血液中心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mass)和肌红蛋白(Myo)浓度的动态变化,探讨3项指标联合检测用于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于患者胸痛发生的1-2h、3-4h、5-6h,分别采血,用荧光免疫干片法同时定量检测cTn-I、CK-MBmass、Myo值。结果:42例急性胸痛患者最终确诊为AM125例,其3-4h、5-6hcTn-I、CK-MBmass和Myo的测定值较非AMI患者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AMI患者3-4h、5-6h、cTn-I的阳性率较非AMI患者 显著升高(P<0.01),1-2h 、3-4h、5-6h CK-MBmass和Myo的阳性率均较非AMI患者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用荧光免疫干片法联合检测急性胸痛患者血中cTn-I、CK-MBmass、Myo浓度快速、简便、所得结果特异、敏感、稳定,有助于快速诊断AMI,为临床及时有效治疗AMI、降低死亡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阳军  李向平 《河北医学》2004,10(8):726-72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近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了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 2 4h内的QT间期离散度 (QTD) ,并对比观察心梗患者一周内发生或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 :急性心梗患者QTD和QTcd大于冠心病对照组 (P <0 .0 5 ) ,而急性心梗患者中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显著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增大是预测短期心脏事件的较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梗塞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增加,心室易损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ANI的病死率也相应增高。本文观察了36例AMI患者发病2或3日的QT、JT离散度,并与2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发病后早期死亡组(8例)ATd、JTd较存活组(28例)明显增大(P<001)。认为用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早期预后有一定意义,且QTd、JTd监测方法简便、易测、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13.
Itisreportedthatthemostimportantin dicatorspredictingcardiacdeathin patientswithAMIwithin 3 0daysare:age ,systolicbloodpressure ,heartrate,andKillipclass[1] .SerumcardiactroponinI(cTnI)isahighlysensitive,highlyspecificmarkerofmyocardialinjury[2 ] .Notonlycanitid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并计算AMI体表心电图QTD、JTD,并与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组QTD,JT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前壁心面梗死组的QTD、JITD明显大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 QTD、JTD增加是AMI早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浓度变化情况及其与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测定患者入院即刻(T0)、入院次日(T1)、入院第3天(T2)和入院第7天(T3)血浆LP-PLA2及心梗后1个月(T4)N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采用二维心脏超声测定T1和T4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Pearson相关分析LP-PLA2与LVEF及NT-proBNP的相关性。以43例同期入院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呈动态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均显著增高,而入院第7天后基本降至对照组水平[(61.42±36.99)mg/L vs. (49.83±27.17)mg/L,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即刻(T0)血浆LP-PLA2水平与C反应蛋白水平(r=0.06,P>0.05)及血浆肌钙蛋白T水平(r=-0.07,p>0.05)均无显著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入院时(T0)血浆Lp-PLA2水平与T4血浆NT-proBNP水平(r=0.16,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r=-0.09,p>0.05)及T4与T1 LVEF差值(ΔLVEF)(r=0.04,p>0.05)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浆Lp-PLA2水平反映了急性心肌梗死动脉斑块不稳定过程,但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心功能恢复情况无关。  相似文献   

16.
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 43例AMI患者分为卡维地洛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分别在入院时及入院后1、3、7、14、21日记录静息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计算QTd并分析其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QTd于24h时显著增大,3天开始下降,后下降速度减慢。卡维地洛组QTd于3日后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卡维地洛组心脏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34.8%,发生心脏事件的最大QTd为(77.19±10.81) ms (P>0.05),显著高于无心脏事件者(58.15±9.71) ms (P<0.01)。结论: AMI早期存在显著QTd增加。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AMI患者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传导阻滞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合并心脏传导阻滞的57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心脏传导阻滞在AMI中的总发生率为38%;与前壁心梗比较,下壁AMI以房室阻滞(AVB)为主;相对于下壁、前壁以束支传导阻滞多见;有心脏传导阻滞者,其住院死亡率、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结论 心脏传导阻滞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心脏传导阻滞是影响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二尖瓣反流(MR)的影响.方法:213例AMI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药物组(126例,服用常规药物)和PCI组(87例,PCI 常规药物),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MR程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MI患者住院期间MR的发生率为28.6%,下壁心梗M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4.5%vs 22.3%,P<0.01).平均随访8.8个月后MR的总发生率为35.4%,PCI组MR发生率较住院期间无显著变化(26.4%vs 27.6%,P>0.05),而常规药物组MR发生率较心梗急性期有明显增加(43.7%vs30.2%,P<0.01),且明显高于PCI组(P<0.01).PCI组LVEDd、LVEDV、LVESV低于常规药物组(P<0.05),而LVEF高于常规药物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较其他部位心梗患者易出现MR;随着心肌梗死时间延长,MR发生率有增加趋势.PCI通过改善血流及左室重构,可降低或至少不增加M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剂肾病(CIN)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20例,检测术前及术后48 h、72 h的血清肌酐,比较CIN组与非CIN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不良预后事件.结果 320例心肌梗死患者共发生CIN 62例(19.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糖尿病肾病、心源性休克及造影剂用量是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IN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9.68%,明显高于非CIN组的1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者的常见并发症,会增加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应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