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i Q  Chen ZQ  Guo ZQ  Li WS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8):551-555
目的探讨采用以脊柱前方垫高后方闭合为技术特征的新型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3年以来,采用新型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8例。其中男、女各4例,年龄14~58岁,平均35岁。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73°(42°~90°),3例合并脊柱侧凸的Cobb角平均为25.7°。术前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4例。8例均伴有较为严重的胸腰背部疼痛,3例伴有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手术方式均为:单纯后路经双侧关节突关节、椎间隙楔性截骨,切断前纵韧带,先行脊柱前方撑开垫高(将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截骨面),再行脊柱后方加压闭合及椎弓根螺钉器械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h(3.5~6.0h),平均术中出血量2280ml(700~4200ml)。术中有1例血压曾一度偏低,术后脑脊液漏1例,此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8.3°、平均矫正度数为64.7°、平均矫正率为88.6%;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为18.7°、平均矫正度数为7°、平均矫正率为27.2%。术后平均随访12.8个月(5~23个月),X线片可见原截骨平面均已发生骨性融合,胸腰背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2例、E级5例;3例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者中2例术后症状有改善。结论与现行常用的单纯闭合楔形截骨术式相比,新型脊柱截骨矫形术可有效地避免脊柱过度短缩和脊髓扭曲、折皱的发生,提高了脊柱闭合截骨的安全性;同时也明显地提高了单一节段脊柱后凸畸形的安全截骨矫正度数。可适用于40°~90°的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Zeng Y  Chen ZQ  Guo ZQ  Qi Q  Sun CG  Li WS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34-1237
目的 探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对21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20~57岁,平均39.5岁.在患者术前全脊柱X线片和CT上测量躯干矢状位平衡和胸腰椎后凸角度,并在外观相上测量颌眉角.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截骨,确定手术方式.具体手术方式有:单节段闭合截骨矫形16例;单节段前方撑开-后方闭合截骨矫形3例;胸腰段经椎弓根联合腰段Smith-Peterson截骨2例.观察患者术后矢状位失衡、颌眉角和胸腰椎后凸角度的恢复情况,并评价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和治疗满意度.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4.4 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70 ml.术前平均胸腰椎后凸角为62.1°,矢状位正失衡平均为172.9 mm,颌眉角平均为34.9°.术后平均随访28.8个月,平均胸腰椎后凸角改善率为60%;矢状位正失衡改善率为64%;颌眉角改善率为98%.随访时患者腰背痛的改善率为64%,总的治疗满意度为95%.结论 针对不同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特点,在术前模拟截骨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后路截骨矫形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应用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9月~2006年10月,在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应用“部分蛋壳”技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9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71°(45°~93°)。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对顶椎和/或相邻楔形变椎体予以楔形截骨。结果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单侧神经根功能障碍,1例肺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12.4°,平均矫正度数为58.6°,平均矫正率为82.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能够在充分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前提下实现对椎间盘和部分椎体的切除,在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全脊柱截骨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陈旧性骨折继发脊柱后凸畸形17例,采用全脊柱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并牵引闭合截骨间隙,植骨融合。结果术后全组病例均未发生脊髓损伤,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7例平均随访18个月(8个月~6年),术后所有病例截骨间隙均达到骨性融合,无一例发生假关节、内固定松动。结论经全脊柱截骨视野开阔,操作安全方便,截骨和内固定同时完成,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AS并后凸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25~54岁,平均33岁;身高148~172 cm,平均身高162.3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70°~120°,平均83°;T11~L4 5°~51°,平均37°;胸腰段后凸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35°~97°,平均48.6°;L1~L5 32°~-8°,平均4°.颌眉垂线角41°~84°,平均53.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分别采用顶椎区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三明治"式截骨、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椎体切除5种不同的截骨方法来矫正后凸畸形.内固定全部选用椎弓根螺钉技术.其中,顶椎区Smith-Petemen脊柱截骨12例;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28例;"三明治"式截骨5例;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lO例;椎体切除5例.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身高增长8.7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30°~60°,平均43.2°;T11~L2~2°~11.3°,平均3.8°;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2°~12.7°,平均5.6°;L1~L521°~-38°,平均32.8°.颌眉垂线角-8°~15.8°,平均8.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随访2~10年,截骨部位均在6~12个月时,出现椎体间和椎板的骨性融合.术后外形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好转.结论 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对于不同程度的后凸应当采用不同的截骨方式.椎板截骨多适用于后凸较轻、椎体前缘无明显骨性融合的患者,对于骨质疏松明显、椎体前方骨桥明显的患者应当选择三柱截骨,对于后凸角度较大,顶椎有楔形变的严重AS患者应当采用顶椎区一个或多个椎体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度僵硬脊柱侧后凸截骨策略的量化标准.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20年5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采取牵引后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侧凸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19.8±5.0)(13~34)岁.主弯顶椎位于胸段43例,胸腰段9例,腰段 11 例;主弯冠状面 Cobb 角(...  相似文献   

7.
1945年Smith-Petersen首次应用腰椎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1],此法的原理是通过截骨造成腰椎的过度前凸来代偿脊柱上段的后凸畸形。由于该手术死亡率高,且常有严重并发症,四十多年间,不少外科医生对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进,但都没有超出腰椎截骨的范围[2-9]。有的作者报告死亡率高达13%[3],有的虽减少了并发症,但矫正效果不够满意[6-7]。 我科自1985年开始设计并采用直接以后凸弧顶为中心的多节段脊柱截骨技术并辅以Luque棒内固定治疗了41例脊柱后凸病人,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就该手术要点作一介绍 (图1)。 手术适应…  相似文献   

8.
成俊遥  宋凯  郑国权  王征 《脊柱外科杂志》2017,15(3):141-145,155
目的设计强直性脊柱炎(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双节段截骨方法,并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本院接受双节段截骨设计及手术矫形的10例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包含骨盆的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T_5~S_1 Cobb角、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面偏移(SVA)等相关影像学参数,以及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生活质量,使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量表评估,通过对比评价双节段截骨手术矫形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T_5~S_1 Cobb角、PT、TLK及SVA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及SS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明显改变。术后1年随访时HRQoL得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节段截骨设计为AS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的矫形提供了精确且可重复的方法,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多节段全脊椎截骨术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自1985年6月至1990年6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脊柱截骨器械,行多节段全脊椎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共344例。该手术与传统的脊柱截骨术比较有以下几个优点:(1)、全脊椎截骨术,截骨间隙能自然对合,接触面积大,稳定性强,愈合快。(2)、由于相邻椎体前缘不张开,可避免大血管损伤.(3)、以后凸顶点为截骨中心,符合矫形几何学和运动力学.(4)、截骨最高部位达胸10,突破了胸椎不宜截骨的禁区,提高了矫正效果。本组手术矫正度为35°~100°,平均56.7°。平均矫正率69.9%,优于传统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56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均行经后路L1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全部采用单节段截骨。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7(2.8~4.6)h,术中平均出血量1980(700—3600)ml。术后后凸角由手术前平均54.5°矫正到16.5°,矫正角度38°。随访6~72个月,其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除2例出现下肢麻痹外,其余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脊柱后凸畸形固定可靠,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形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100°度以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3月采用经后凸顶椎全脊柱截骨矫形内固定、前方钛网植骨支撑治疗18例重度胸腰段角状后凸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16 ~34岁,平均22.4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122°(102°~ 175°),其中先天性脊柱后凸8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6例,陈旧创伤性后凸2例,神经纤维瘤病性后凸2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截骨部位均位于胸腰段后凸顶点.[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 h(3.5 ~5.5 h),术中平均出血量2020ml(1 200~4500ml),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28°(5°~51°),平均矫正率77%.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11 ~33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33°,平均丢失4°,X线显示截骨部位骨性融合.术中2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血压(—)过性下降.3例术后出现双下肢不全瘫痪,其中1例因截骨近端固定不稳再次翻修手术后恢复,2例保守治疗后恢复.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16例.[结论]全脊柱截骨术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100°度以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可避免脊柱过度短缩造成脊髓折皱,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因畸形严重仍存在神经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后凸截骨矫正内固定术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目的: 介绍强直性脊柱后凸病人的截骨矫正方法和选择性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重度强直性脊柱后凸, 应采取的截骨方法有棘突至椎体后缘的V形截骨术、次全椎弓椎体截骨术、全脊柱截骨术三种不同的截骨方法。选择性内固定的手术方法, 有双侧Luque棍夹持棘突钢丝固定法、弓根螺钉加压棍固定法、棘突间钢丝固定法, 如果选择病例合适, 应用方法得当, 其固定效果均满意。结果: 在560例患者中, 能随访到的重度强直性脊柱后凸100例。随访时间为2~10年, 截骨部位均在6~12个月时, 出现椎体间和椎板后的骨性融合。术后人体外形明显改善, 心肺功能、二氧化碳和氧气交换好转, 病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食欲好转, 营养状况改善, 使病人的体质恢复正常。结论: 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后凸(Cobb 角80°以上者), 所采用的截骨方法与轻度强直性脊柱后凸(Cobb 角80°以内者) 是完全不同的。重度强直性脊柱后凸截骨矫正术后, 内固定是不可缺少的, 而且内固定的方法还要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单节段"蛋壳"式椎体截骨术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骨折后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后凸畸形患者共21例,既往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8例,后路手术治疗13例。本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痛,疼痛的VAS评分为4.3~7.5分,平均5.6分;神经损伤程度按照Frankel分级进行评定,A级5例,B级3例,C级7例,D级2例,E级4例。本组后凸畸形的Cobb角为28°~75°,平均48°,后凸顶端均为原骨折椎体节段,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单节段"蛋壳"技术于后凸顶椎处进行椎体截骨,通过椎弓根固定系统加压固定。观察手术前后后凸畸形的矫正率、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48个月,平均22个月。手术平均用时212min(128~360min),平均出血量为800mL(400~2200mL)。术后后凸角平均为13°,平均矫正约35°;腰背部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访VAS评分平均2.3分(1.0~3.5分),比术前平均降低3.3分。结论单节段"蛋壳"式椎体截骨术截骨后前中后三柱均为骨性接触,融合率高,矫正效果可靠(平均35°),避免了前方大血管损伤的危险,此术式在矫正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这一方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由Smith Reterson(1945)首先报告应用脊柱后方截骨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后La-chapell(1946),Brigge(1947)做了改进,Wilson(1949)应用多节段楔形截骨使手术矫形更加满意。国内刘润田(1958)首先开始脊柱后方截骨术,吴之康(1987)行脊柱后方截骨哈氏加压棍固定手术获得满意疗效。我院自1985年至1991年采用单节段椎板、双节段椎板及经椎弓根椎体截骨三种方法治疗驼背患者共420例。本文通过对用三种不同截骨方法治疗的96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从矫正效果、并发症等方面比较了三种方法的优劣,并从截骨方法与矫形的生物力学、矫正角度及并发…  相似文献   

15.
改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改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2000年6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26例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局部畸形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21~42岁,平均30.6岁.均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路径,切除后凸顶点(包括伤椎后上角和伤椎上方椎间盘),截骨矫正手术前、后进行系统影像学检查,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手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全部患者术前及手术后3年进行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腰痛VAS评分和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年,平均4.1年.手术固定范围包括伤椎上、下方各2个节段,平均手术时间(186.0±22.8)min,平均出血量(680.0±31.5)ml.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T_(10)~L_2 Cobb角由手术前22.3°±3.5°矫正为2.2°±2.1°,矫正率90.1%±4.5%;没有明显神经损害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没有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害的20例患者(Frankel评分D级12例、C级6例、B级2例),术后3年Frankel评分得到改善(E级14例、D级4例、C级1例、B级1例),腰背疼痛VAS评分由术前8.6±1.3改善至2.2±0.5,Oswestry评分由术前(62.5±8.6)%改善至(16.2±4.3)%.结论 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颈胸段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5年3月,本院采用PSO治疗AS继发颈胸段后凸畸形患者7例。患者翻身至手术床之前,先放置石膏床于患者腹侧,并在患者颈胸段与石膏床的空隙处填充数个长方形棉垫。术中C6~T1后方截骨及经C7椎弓根椎体截骨完成后,由台下助手缓慢逐个抽取垫于患者和石膏床之间的长方形棉垫。待棉垫抽取完毕后,患者颈胸段的曲度在重力的作用下恢复至近似直线。然后采用体内弯棒技术进一步增加颈胸段前凸曲度。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用颈胸段(C_2~T_1)后凸Cobb角、颏眉角(CBVA)、C_2~T_1矢状面偏移距离(SVA)、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 571 m L,平均随访24.4个月,术前C_2~T_1 Cobb角平均为26.2°,末次随访时为-5.4°。术前CVBA平均为43.1°,术后改善至-0.9°。术前C_2~T_1 SVA平均为6.7 cm,术后改善至3.0 cm。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85.0分改善至17.1分;SF-36躯体机能评分(PCS)由术前的20.7分改善至79.3分;SF-36精神机能评分(MCS)由术前的12.8分改善至81.6分。结论 PSO治疗AS继发颈胸段后凸畸形可以有效地恢复颈胸段的矢状位平衡,较好地改善患者前方视野受限、颏-胸畸形等症状,采用术中体内原位弯棒技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三柱截骨矫形术后冠状面失代偿的发生机制。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因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接受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患者118例,男55例,女63例;年龄10~30岁,平均18岁。冠状面平衡类型:Ⅰ型(平衡状态),C7偏移小于2 cm;Ⅱ型(凸侧失平衡),C7向主弯凸侧偏移大于2 cm;Ⅲ型(凹侧失平衡),C7向主弯凹侧偏移大于2 cm。Ⅱ型和Ⅲ型为冠状面失平衡。结果 术后胸腰段侧凸和后凸均获得满意矫正。冠状面C7偏移从术前平均1.1 cm增加至术后1.5 cm。术前冠状面平衡Ⅰ型71例、Ⅱ型45例、Ⅲ型2例;术后Ⅰ型92例、Ⅱ型26例。26例(22%,26/118)有冠状面失代偿,且均为凸侧失平衡。术后Ⅱ型患者较Ⅰ型有较大的C7偏移(3.1 cm比0.2 cm)和C7偏移变化量(1.8 cm比-0.8 cm);术前Ⅱ型患者较Ⅰ型有更高的术后凸侧失平衡发生率(33%比15%)。远端固定于L5及骶骨者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高于固定于L4及以上者(36%比14%)。术后失代偿与术前C7偏移呈正相关(r=0.31,P=0.047)。22例在术后1年内凸侧失代偿改善。结论 顶椎区三柱截骨矫形术可有效矫正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但术后易发冠状面失代偿。术后冠状面失代偿可能与截骨矫形和术前凸侧失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性后凸(侧后凸)畸形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4~15岁,平均8.2岁;脊柱结核病程10个月~120个月,平均37.1个月。脊柱后凸畸形位于颈胸交界区2例、胸椎10例、胸腰段5例、腰椎1例。病变累及2个椎体3例、3~5个椎体9例、5个椎体以上6例。其中6例合并脊髓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4例。均采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经椎弓根截骨16例,全椎体切除截骨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矢状面主弯后凸Cobb角、冠状面主弯侧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1~97个月,平均27.8个月。固定节段为5~17个椎体,平均9.6个;融合节段为2~8个椎体,平均4.4个。矢状面后凸由术前平均71.6°矫正至14.5°,矫正率79.7%;冠状面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9.4°矫正至0.7°。躯干矢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3.7 mm矫正至术后0.5 mm,平均矫正3.2 mm。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获改善。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内固定松动4例,胃肠功能障碍2例,胸膜破损5例,脑脊液漏3例。结论 对儿童静止期脊柱结核件后凸(侧后凸)畸形采用后路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融合范围选择和截骨矫形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Sun TS  Li F  Liu Z  Liu SQ  Zhang ZC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33-536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治疗创伤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解剖研究中将16具新鲜胸腰段脊柱标本按不同脊柱截骨术分为3组,A组:脊柱开放-闭合截骨术,B组: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C组:改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截骨包括上位椎间盘后半部分)。测量截骨前后Cobb角的变化、椎体高度和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临床研究中共26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36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3个月~11年,平均25个月。入院前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9例,手术治疗17例。神经损伤程度按照Frankel分级:A级10例,B级2例,C级10例,D级2例,E级2例。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平均4.5分(2.5~6.0分)。后凸角20°~75°,平均35°。根据后凸角大小选择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或改良椎体楔形截骨术。结果解剖研究胸腰段标本中A组平均纠正(38.0±2.5)°,B组(36.0±3.6)°,C组(49.0±2.0)°。A组椎体高度平均增加(13.8±1.4)mm,椎体前缘增加(30.2±2.5)mm,而B、C组椎体高度平均短缩(2.8±0.8)mm和(3.8±0.7)mm,前缘增加(25.0±1.2)mm和(2.2±0.9)mm。临床研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6年,平均12.5个月,患者获得满意减压和后凸畸形矫正,术后后凸角度平均为10.8°(0°~40°),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4°。50%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恢复,全瘫患者恢复率为30%,主要是感觉功能恢复,而不全瘫患者的恢复率为64.3%,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有恢复。腰背部疼痛有不同程度好转,VAS评分平均2.3分(1.0~3.5分)。结论创伤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可以选择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或改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术后可获得满意的减压效果和后凸畸形纠正,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腰背部疼痛有不同程度好转。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后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间截骨手术(PSO)和椎板关节突V形截骨术矫正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AS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28~46岁,平均32岁;平均胸椎后凸角度(T1~T12)96°(80°~112°),腰椎前凸角度(L1~S1)平均10°(5°~15°),平均颏眉角47°(40°~58°),平均注视角43°(32°~50°).8例患者均在L3椎体行PSO术并在胸腰段(T12~L1,L1-2)之间进行椎板关节突V形截骨.术后综合评估影像学、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98.1±20.7)min,术中失血量(1588.8±171.6)ml.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5±7.7)个月.术后平均胸椎Cobb角76.1°±9.6°,矫正20.3°±1.1°;术后平均腰椎前凸角48.4°±4.7°,矫正38.4°±4.7°.术后平均颏眉角16.5°±4.6°,注视角73.0°±5.2°.矢状面平衡矫正(12.3±1.6)cm.无血管、神经损伤、应力性骨折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未发生冠状面的失代偿.结论 后路联合单节段PSO联合双节段楔形截骨术矫正As合并重度后凸畸形效果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患者视野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