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婴儿发生麻风很少见,作者报告两例婴儿麻风。病例1.女婴、4个月,约一个月前出现皮损。检查:左臂部有两块小的浅色斑(大于3厘米)。皮损无浸润,温度觉减退、出汗减少。初步怀疑未定类麻风。对婴儿耳垂及皮损处取材查菌阴性。麻风菌素试验晚期反应阴性。皮损组织活检证实术宅类麻风病理组织改变。在真皮末梢神经可见单核细胞浸润,在末梢神经内可见抗酸杆菌。给于婴儿每  相似文献   

2.
例一,25岁,男,诉左眶下部小面积疼痛3个月,无皮损及神经粗大,皮肤查菌及麻素试验皆阴性,诊断为三叉神经痛;12个月后复诊,上述部位出现浸润且有眶下神经粗大;诊断:BT 麻风,后经病理证实。例二,27岁,男,麻风性神经炎正在治疗,12个月前左额有皮损,压之刺痛,左侧眶上神经可触及,硬而有压痛;左额一浅色斑界限渐明显,病理证实为 BT。例三:30岁,男,左面  相似文献   

3.
未定类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WHO推荐给予短程联合化疗。一些人观察到对少菌型麻风6个月的联合化疗是不够的,但对未定类麻风的资料不多。作者用12个月的联合化疗治疗未定类麻风42例,均为未治的新病人,男38例,女4例,年龄15-45岁。主要症状为斑疹、浅色斑、红斑及感觉障碍,皮肤涂片查菌均阴性;病理切片见毛细血管及皮肤附件周围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的炎性浸润,70%可见表皮萎缩,所有病人的神经内及神经束膜均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10%可见抗酸菌;Dharmendra抗原试验早期反应14例为弱或中度阳性,晚期反应2例为中度阳性。按WHO少菌型方案治疗6个月后,皮肤损害仍活动的9例(21.4%),明显进步15例(35.7%),不活动18例(42.8%)。单一皮损比多发皮损的疗效好,不活动的18例均为单一皮  相似文献   

4.
瘤型麻风(LL)通常皮损呈全身对称性,损害局限的LL十分罕见。一例12岁的印度男孩,两前臂及左大腿出现直径为1.5~2.5cm的三个斑块已5个月,右前臂皮损麻木,另两处知觉减退。两侧尺神经及左胫后神经肿大,无触痛,无运动减弱。曾诊断为BT型麻风。3块损害查菌BI为6 、6 和3 ,眶上、耳和背部查菌阴  相似文献   

5.
1992年上半年发现一例BL型家属中四姐弟都患麻风病。例1:江某某,女,15岁,背部及左上肢有数个浅色斑,不对称,边缘不清,查菌BI1.2,诊断为BT型麻风。例2:江某某,例1之弟,男,13岁;面部浸润,有一结节,躯干浅红斑若干个,查菌BI3.4,诊断为BL型麻风。例3:江某某,例1之弟,男,11岁面部轻微浸润,背部浅色斑,边不清,无鳞屑,四肢闭汗,查菌BI1.4,诊断BL型麻风。例4:江某某,例4之弟,男9岁;右耳大神经明显粗大,右耳廓发红,干燥闭汗,触觉丧失,查菌阴性,诊断为BT型麻风。  相似文献   

6.
麻风并发破伤风罕见,淅光省16317例麻风中仅发现1例。朱××。男,50岁.搬运工。主诉左足皮肤麻木4个月,1966年6月25日就诊,左足趾麻木闭汗,面部可见暗红色斑块,隆起,麻木;左耳大神经粗大;皮肤查菌阴性,病理检查显示结核样改变。诊断为结核样型麻风,给予氨硫脲治疗。1966年7月17日左足趾外侧因赤足穿草鞋擦破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报告3例非常少见的单个皮损的亚瘤型麻风。例1.男性,47岁,1985年6月入院。入院前4~5年在左肘附近皮肤有刺痛感,逐渐发生一1×3cm 红色发亮的结节,伴感觉减退,未见其它皮损,周围神经无粗大和触痛。皮损查菌4+,MI 为0%,6个(双耳垂、双肘和双膝部)常规部位查菌均阴性。皮损的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见有无浸润带,真皮附件周围主要为巨噬细胞肉芽肿,有散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另在一区域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少菌型麻风是否有菌血症和麻风菌抗原血症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54例未治少 菌型麻风(BT50,TT4),年龄12~65岁,病期6个月至5年,所有病人3处皮肤(右耳垂和两处皮损)查菌均为阴性,疗前和MDT6个月时分别取血标本,10例年龄和性别相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用改良的溶血法作菌血症检查,每一病人取5ml肝素抗凝静脉血,分批将红细胞和白  相似文献   

9.
1988年发现一例BT麻风经联合化疗治愈后半年复发。患者男,54岁,1985年8月诊断为BT麻风,行联合化疗(少菌型方案)16个月临床病理会诊认为基本治愈,仍继续用原方案治疗。1988年4月复查发现胸、腹、背腰部出现片状淡红斑,剧痒,知觉尚存,皮肤查菌(—),病理报告未见活动性病灶,故未考虑复发。6月再复查,发现皮损扩大,高起浸润明显,表面呈苔藓样干燥,知觉尚存,查菌(-)。病理报告为BT麻风,抗酸菌(—),即加B663做三联化疗。8月复查见皮损扩大,浸润更严重,斑块高起皮面,有时剧痒,二周前双肘关节酸痛,双踝  相似文献   

10.
患者查××,男,43岁,已婚。1985年12月被诊为BT型麻风,给予RFP DDS 4个月。1986年4月开展MDT,又继续治疗6个月,皮损消失,BI为0,判治愈监测。1995年1月面部轻度浸润,双膝关节处水泡;手背浮肿,有蚁行感;面部发红。疑为复发,查菌BI 2.2;皮肤病理检查,为BL型麻风活动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1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麻风患者发生硬腭损害。患者女件,45岁,主诉全身逐渐出现多数痛觉丧失的红色斑疹5年。曾口服DDS100mg/d 和强的松龙10mg/d 4周。治疗开始时用过利福平一次剂量600mg。检查发现面部、躯干和四肢有多数、广泛、不对称、高起的红色水肿性、干燥鳞屑性损害,边界清楚。所有皮损痛觉丧失,神经干无粗大,无伴发的畸形。左小腿皮损查菌阳性(+),右耳及额部阴性。麻风菌素迟发反应强阳性(+++)。诊断力BT 麻风反心。仔细检查发现硬腭粘膜中线左边有约2×3cm 大小的高起的淡红色斑及3个小溃疡。左前臂皮损活检显示皮肤角化正常,表皮突变平。真皮内可见含有大量巨噬细胞的肉芽肿。有的部位可见局灶性或聚集性上皮样细胞和形成不好的巨细胞。在整个肉芽肿中可见大量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1987年8月至1988年7月间在印度Maulana Azad医学院皮肤性病科的城市麻风中心发现的250例新麻风病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儿童麻风占所有就诊麻风患者的10%(25/250),病期大都少于2年。这组儿童麻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斑疹或斑块。BT16例;BL、I及P(多发神经炎)各1例。皮肤查抗酸菌多为阴性。麻风菌素反应在BT患儿为阳性而在BB则不定。用二硝基氯苯致敏皮肤之反应与麻风菌素反应类似。临床BB患儿中其组织病理亦符合BB著仅占一半。鉴于组织  相似文献   

13.
作者搜集了巴西Sao Paulo卫生研究所经组织病理诊断,并在2月~24年内分别演变成少菌型(PB)或多菌型麻风(MB)的51例未定类麻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皮肤组织蜡块。对蜡块重新切片,常规染色、病理查菌和观察组织病理改变。还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法检测石蜡切片中细菌抗原(抗-BCG血清)和神经分支(抗S100蛋白抗血清),同时设阴性和阳  相似文献   

14.
我院发现麻风联合化疗(MDT)后复发病人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农民.因麻风MDT后1年余出现四肢散发皮下结节4个月就诊.患者于2001年11月发现右侧腰部皮肤出现一手掌大淡白斑,在白斑周围及四肢皮肤见少量黄豆大皮下结节,无痛、痒及破溃,无肢体麻木、闭汗等不适.当时在广东打工,居留不定,曾到多个医疗机构就诊,治疗无好转.于2006年8月到广州市皮防院就诊,行皮肤查菌(3+ ~6+),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表皮下无浸润带;真皮浅深层致密泡沫样细胞、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尤以血管周围、毛囊、汗腺附属器周围为甚,附属器有明显破坏,皮下脂肪亦有累及(图1).抗酸染色(4+-5+).诊断为BL型麻风.即转我院治疗.我院于2006年9月开始予MDT规则化疗,到2008年9月,历时2年完成MDT疗程,复诊见原皮疹全部消退,原皮疹处色素沉着,全身皮肤呈棕黑色,无新皮疹出现,皮肤查菌(-).临床判愈.停止服药.愈后按规定进行临床监测,患者遵医嘱于2009年9月回我院复诊,未发现新皮疹,皮肤查菌(-).2009年12月患者自己发现四肢出现散在皮下结节,无痛、痒、红、肿及皮肤破溃,自觉皮肤浅感觉无减退,无闭汗症状等其他特殊不适,未就诊.此后皮下结节逐渐增多.于2010年3月再到我院就诊.查体:四肢散在黄豆大皮下结节,皮肤浅感觉无异常.右腓总神经稍粗大,质中.四肢无可见畸残.皮肤查菌:眶上(左+,右++);腮部(左++);颏部(+);皮损处(++).左、右大腿各取一皮肤活检组织送广西皮研所行病理检查示:右大腿标本见表皮大致正常,真皮血管附件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图2、3).抗酸染色(-).不排除麻风.左大腿标本见真皮少量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在附件周围浸润(图4),抗酸染色(4+)(图5),符合麻风(BL).根据上述病史、临床体征、查菌结果及组织病理结果诊断:麻风MDT后复发.治疗:重新开展MDT联合化疗并按规定进行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15.
323例少菌型麻风,用WHO的MDT方案后,最长的已随访7.5年。此方案易被接受,214例(TT 23、BT 187、I 4)完成了至少6个月的治疗;治疗前皮肤涂片均为阴性;197例麻风菌素试验早、晚期反应均为(++)、3例  相似文献   

16.
PGL—1抗原和S—100蛋白检测在早期麻风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提高病理检查对早期麻风病的确诊率,从病原学,组织学及免疫学三方面了解麻风病早期皮损特征。方法:对45例临床诊断和疑似的麻风皮损,彩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法进行了抗麻风菌特异性PGL-1单克隆抗体,S-100蛋白染色,结果:(1)连续切片的抗酸染色和PGL抗原检测可提高对早期皮损内抗酸菌(AFB)及PGL抗原的发现率。AFB及PGL抗原多分布在真皮浅层,神经内/或神经束膜及周围血管浸润的组织细胞中,(1)10例PGL抗原阳性的单个皮损麻风,7例AFB阳性,其中5例神经内有AFB,6例神经内有PGL抗原,4例神经内AFB及PGL抗原均阳性;(3)经S-100蛋白染色显示,未定类皮损组织学的非特异性炎性浸润,多是以淋巴细胞为主,有选择性的皮神经分支的炎性浸润,60%具有特异性神经病变;(4)除皮损数不清的3例外,单个皮损的确诊率为41.6%(10/24)。随着皮损数的增加,病理确诊率也增高,两块皮损和3块以上的确诊率分别为66.6%(6/9)和88.8%(8/9)。结论:PGL-1,S-100蛋白免疫染色,可提高早期麻风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麻风病的治疗仅以氨苯砜为主,继发性耐氨苯砜麻风已普遍发生。1977年国外首次报告5例原发性耐氨苯砜麻风。国内亦报道1例。我院通过临床观察及鼠足垫接种实验也发现2例,现报告如下。例1 男,38岁。1983年11月2日因右小腿皮肤麻木12年来院初诊,面部、躯干及四肢浅在弥漫性浸润,右腓总神经明显粗大,足部肌肉萎缩。皮肤查菌:BI:3.33。病理检查见表皮萎缩,真皮有泡沫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查菌4 。麻风菌素皮试阴性。  相似文献   

18.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麻风诊断,预后及检测病情进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菌型麻风(MB)因可以查到大量的麻风杆菌(AFB),诊断并不困难.但对查菌阴性、组织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或结核样肉芽肿的患者,诊断困难.采用S-100蛋白染色,提高了对皮肤神经、包括结构被破坏的神经碎片的辨认,确认皮肤神经内外炎性浸润、残余神经片段及神经肉芽肿等的病理改变,即可提高对未定类及结核样型麻风早期诊断.本文应用这一技术与常规HE染色、抗酸染色结合,以探讨其在少菌型麻风(PB)组织学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单位:石丽君(姜堰皮肤病防治所,江苏姜堰,225500)  相似文献   

19.
印度学者观察到,少菌型麻风用6个月联合化疗是不够的。作者研究了42例未定类麻风经12个月联合化疗的疗效,均属新病人,从未接受抗麻风治疗。所有病例每月给600mg利福平,同时日服100mg氨苯砜,连续12个月。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各作临床评价,6个月末有30例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开始时31例(73.8%)只有一个斑疹,30例(71%)有感觉障碍,所有病人皮肤涂片均阴性。疗前皮肤病理见淋巴和组织细胞围绕皮肤附件,有真皮神  相似文献   

20.
1975~1979年有2027例少菌型麻风经4.5至15年以上DDS单疗,皮肤抹片查菌阴性后,解除了登记。1979~1980年随访了其中的1701例(包括一部分死亡及外迁的患者)。这些患者构成的总年复发危险人次(Person years at risk,PYR)为5254。有51例复发,依PYR计的复发率(RR)为9.7‰,粗算总复发率为3%。随访病人中,有41%的未定类、33%的结核样型和43%的BT在解除登记前麻风菌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