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贵刊1988年第6期郭正杰同志撰写的“临证失误剖析”一文,受益非浅,但对失误原因的剖析,有不同看法,现提出与作者商榷。例1:桃红四物治闭经,崩漏不止。从文中看,肝郁固然是其病因之一,但淤血阻滞仍是疾病的 相似文献
2.
《医古文知识》1994年第4期载王旭、刘国利两同志的以本草纲目·原序)异评)一文。编者按认为该文“揭名人之不足,视前人之不见,异评之‘异’,何其快哉!”笔者阅后,并未产生“何其快哉!”之感,倒是有几点感想,兹求教于王旭、刘国利同志。感想之一写文章资料应认真核实。(异评》一文虽然不长,但在文中出现了两个资料上的差错。一是李时珍见王世贞时两人的年龄差距有误。新版(辞海)载:李时珍生于1518年,卒于1593年;王世贞生于1526年,卒于1590年。两人见面是万历庚寅年,即1590年。(异评)说两人见面时“王比李小12岁”,不… 相似文献
3.
本人有幸拜读了本刊86年第2期刊登的靳士华同志“柴胡升降之我见”(下简称“我见”)受益匪浅,现就几点理解不深之处提出研讨商榷:一贵作“我见”立题明朗,说的是对柴胡的“我见”,且提出“升降”,显然是从中医角度论述柴胡,但首段中忽而言“疏泄”,忽而言“疏降”,不知常讲的“肝主疏泄”之 相似文献
4.
近读<中国针灸>2004年24卷12期陈慕远先生所写<微针系统之我见>一文,对文中诸多观点不敢苟同,现就文中的几点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一管之见,愿与陈君探讨. 相似文献
5.
6.
<正> 本刊1984年2期16页吴启凡同志提出:“光慈姑内含有毒物质秋水仙硷,如不及时纠正,则可能发生医疗中毒事故。”据调查,目前川贝母的混淆品多为①益辟坚亦称山慈姑,西南一带又称土贝母、光姑子:百合科植物丽江山慈姑(Iphigenia 相似文献
7.
8.
读《中国针灸》1997年第17卷第2期99页陈德军同志撰写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案》一文,作者独特的选穴和良好的疗效,使我大受启发,但对本病案的诊断,有几点不同意见,特与作者商榷。从该病案上看,作者仅根据患儿的症状(眼肌易疲劳,上睑下垂,晨轻暮重等)和对诊断无特殊意义的血常规检查即作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的诊断,似乎欠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家族史的记录。应详细询问患儿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有无同种病症,是否有家族发病倾向;2)未作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的必要的检查和试验,如:1疲劳试验:令病人受累肌肉作重复或持续收缩(如重复闭眼,… 相似文献
9.
10.
拜读夏晓红《针刺梁丘穴治疗胃肠痉挛》(见《中国针灸》2002年第1期41页)后获益匪浅,但笔者对夏文中没有提到的患者针感问题有所体会,提出管见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11.
喜读新书《中医临证便读》(以下称《便读》),是书由金家浚主任医师、蒋维宇主治医师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二十一万余字。 相似文献
12.
已故王修善先生是山西省著名老中医 ,自幼家传 ,行医60余年 ,享年 86岁。王老治疗疑难杂症收效甚佳 ,在隰县、吕梁、临汾、运城、太原等地有较高的声誉 ,所著《王修善临证笔记》是其个人医案中的精品 ,余每览其书 ,受益良多 ,现择其要 ,略谈体会。1 大陷胸汤加甘草 ,胸有成竹用反药大陷胸汤为张仲景所创 ,配伍组成为大黄二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为末。主治结胸证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心下鞭满而痛不可近 ,短气烦躁 ,日晡所小有潮热 ,脉沉而紧 ,按之有力者。王老《临证笔记》伤寒、温病篇中记载使用大陷胸汤加甘草病案共 4例。书… 相似文献
13.
<正> 《郭维一老中医临证实践录》一书内容丰富,病种广泛,作者能博览医书,勤耕医坛,继承中不断创新,阐发了许多独到精辟见解,积累了大量诊治经验。读后觉得该书有拓见、有新意,有以下几点体会: 1 追忆老师经验,继承发扬光大 昔日中医多来源于家学、师承,但最重要的一条为自学成才,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古往今来成名或有影响的中医大都经过艰苦的自学之路。今郭维一先生追念先师抗逢源先生,除继承了他的经验,同时弥补了其不足 相似文献
14.
周应征同志就“湖南省1995年度晋升中医高级卫生技术职务考试试题及答案(之一)”(见《湖南中医杂志》1995年第5期)中病例分析第1题(以下简称试题)提出异议(以下简称周文),认为其辨证用药与证候病机不尽相符。笔者现就周文中提出的问题商榷于下:1问症宜细问症宜细,指在临床实践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病例考试审查题目时,要仔细认真,一丝不苟,注意到症状自身的特点和描述这些症状特点所应用术语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察微索隐,为辨证分析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否则将可能忽视关键的症状或症状特点,得出不适当的辨证结论。… 相似文献
15.
读贵刊1986年第5期刘善志等同志对1985年第9期笔者在贵刊所发表的拙作《试谈伤寒“传经”》一文的商榷,感到十分庆幸和欣慰。之所以感到庆幸和欣慰,则是因为象笔者这样一篇极为肤浅的随笔,在贵刊发表不久,就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并赢得刘善志等同志四人的“反复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名中医王少华的新著《中医临证求实》汇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的临床经验,反映王氏四代行医百年求索的轨迹,专病论治真实可信,方药运用周到熨贴,变法实践启迪思维,医论医话不尚空谈,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7.
对《石膏入汤剂不须先煎》一文的作者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贵刊发表了《石膏入汤剂不须先煎》[廖正举,中国中药杂志1990;(6):35]的文章。该文主要从石膏(CaSO_4·2H_2O)在水中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这一特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石膏入汤剂不须先煎,主张与群药同煎。”笔者认为此结论不妥,为此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8.
19.
阅读《湖北中医杂志》1980年第4期《略论‘存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规律》(以下简称“存津液”)一文颇受启发,但有几个问题不揣愚昧,提出来请教该 相似文献
20.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颇具创新精神的医学家,他的精心之作《医林改错》,敢于问阙经典,勇于求实创新,阐发气血理论,纵有不足之处,但其创立的血府逐瘀汤等名方,临床应用价值肯定,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至今应用甚广。笔学习《医林改错》,在临证实践中,遵清任“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之训,应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疑难病,每获奇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