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拮抗剂TrkB/Fc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期脊髓背角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BDNF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2只,行鞘内置管,建立L5神经根结扎(SNL)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仅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L5神经根者为假手术.根据手术类型及注射药物的不同分为7组,每组6只:I组,对照基础值组,鞘内置管成功大鼠,不用任何药物;Ⅱ组,鞘内注射1 g/L TrkB/Fc 10μL+SNL组,观察TrkB/Fc对SNL大鼠的作用;Ⅲ组,鞘内注射l g/L TrkB/Fc 10μL+假手术组,观察TrkB/Fc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Ⅳ组,鞘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SNL组,使用溶剂PBS作为对照组,观察溶剂对SNL大鼠的作用;V组,鞘内注射PBS 10 rμL+假手术组,观察溶剂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Ⅵ组,鞘内注射8 g/L米诺环素10μL+SNL组,观察米诺环素对SNL大鼠的作用;Ⅶ组,鞘内注射8 g/L米诺环素10 pL+假手术组,观察米诺环素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分别于术前1 h、末次给药前1 h用von Frey纤维丝以up-down法测大鼠的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末次给药后3 h取手术侧腰膨大段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BDNF.结果 末次给药前1 h,Ⅳ组的50%PWT较术前1 h明显降低(P<0.01),其余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给药后3 h,Ⅳ组术侧脊髓背角BDNF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值均<0.01),而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BDNF拮抗剂TrkB/Fc均能有效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疼痛发生期脊髓背角BDNF的表达增高可能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清除剂B型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Fc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期大鼠的脊髓背角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BDNF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期中的作用.方法:取36只成功鞘内置管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Ⅰ组为对照组,未行神经根结扎(SNL)术,未给药;Ⅱ组为SNL组;Ⅲ组为SNL+磷酸盐缓冲液组;Ⅳ组为SNL+米诺环素组,Ⅴ组为SNL+氟代柠檬酸组;Ⅵ组为SNL+TrkB/ Fc组.各组均于SNL术后7d鞘内给药,每日1次,连续5d.分别于SNL术前1h、首次给药前1h及末次给药前1h测定大鼠的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并于末次给药后3h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手术同侧脊髓背角的BDNF表达水平.结果:除Ⅰ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在SNL术后第7天的50%PWT均较术前1h显著降低(P值均<0.01).连续用药5d后,Ⅴ、Ⅵ组的50%PWT均较术后第7天显著升高(P值均<0.01),Ⅱ、Ⅲ、Ⅳ组维持期给药后脊髓背角BDN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组(P值均<0.01),Ⅴ、Ⅵ组显著低于Ⅱ组(P值均<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能显著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期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过表达,进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而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对维持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作用甚小.BDNF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痛觉过敏的维持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大鼠机械痛阈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探讨BDNF参与疼痛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0只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安慰剂组、BDNF组、BDNF+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BDNF+氟代柠檬酸组)及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抑制剂组(BDNF+ K252a组),每组6只.予鞘内注入药物,1次/d×7 d.每次注药前1h测定50%机械缩爪阈值(50% PWT);末次给药后1h取脊髓腰膨大,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胶质细胞纤丝酸性蛋白(GFAP)及磷酸化TrkB的蛋白表达.结果 BDNF组大鼠后肢50% PWT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给药后第7天,BDNF组大鼠脊髓腰膨大GFAP和磷酸化TrkB的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BDNF+氟代柠檬酸组和BDNF+K252a组50% PWT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F+ K252a组磷酸化TrkB的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可能通过磷酸化TrkB受体使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进而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选择性结扎镜像痛模型脊髓中的激活情况。方法:实验组选择性结扎(SNL)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对照组SNL非镜像痛模型大鼠20只,取第4~5腰椎段脊髓做石蜡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非手术侧(镜像痛)脊髓背角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平均荧光强度增高,与手术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非手术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镜像痛中,镜像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参与了镜像痛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分析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鞘内注射与正常大鼠痛觉过敏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以外源性BDNF(100 ng/mL)分别孵育0(基线)、15、60、120 min,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纤丝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24只雄性SD大鼠经鞘内置管后随机分为活化细胞注射组(鞘内注射经BDNF孵育15 min的星形胶质细胞)、阴性对照组(鞘内注射未经BDNF孵育的星形胶质细胞)、安慰剂注射组(鞘内注射PBS)和空白对照组(未行鞘内注射),每组6只;分别于单次注射前和注射后0.5、2、4和8 h时间点,von Frey纤维丝法测定各组大鼠50%机械痛缩足阈值(50%PWT)。结果经BDNF孵育15、60和120 min的星形胶质细胞内GFAP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基线值(P0.01)。活化细胞注射组大鼠注射后各时间点的50%PWT均较注射前显著降低(P0.01);阴性对照组大鼠50%PWT仅在注射后30 min时间点呈现一过性下降,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注射前和注射后各时间点50%PW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BDNF可活化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鞘内注射经外源性BDNF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可直接诱发正常大鼠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既往研究已肯定黄岑素的镇痛作用,但其调节机制需进一步明确。文中分析黄岑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极化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脊神经结扎(SNL)对36只雄性SD大鼠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并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将大鼠分为sham组、SNL组及SNL+BE组(n=12)。SNL+BE组于术后开始腹腔注射黄岑素(30 mg/kg),1次/d,连续7 d。在术前1 d以及术后1、3、5、7 d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的变化。于术后7 d收集脊髓腰膨大段。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GFAP和A1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的共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C3和A2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100A10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3、S100A10和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SNL组术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均显著降低(P<0.01);与SNL组相比,SNL+BE组机械痛和热痛明显减轻(P<0.01)。与SNL组相比,SNL+BE组大鼠脊髓GFAP和C3免疫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1(PX1)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上的表达变化.方法 健康SD雄性大鼠50只 ,分为对照组(WT组 ,n=10)、假手术组(sham组 ,n=10)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组 ,n=30).SNI组20只大鼠于术后3、5、7、14 d(n=5) ,WT、sham组于术后14 d(n=5)取脊髓腰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X1表达变化 ,另20只大鼠于术后7 d取脊髓腰段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脊髓背角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SNI组中10只于建模前进行鞘内置管 ,术后7 d分别向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 μL(SNI+NS组)或甘珀酸(CBX)20 μL(SNI+CBX组) ,再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SNI组脊髓背角内PX1表达增多 ,并随时间增强 ,明显高于WT、sham组(P<0 .05);7 d后SNI组脊髓背角内GFAP表达较WT、sham组明显增强(P<0 .05);SNI+CBX组GFAP表达较SNI+ NS组明显下调(P<0 .05).WT、sham组脊髓背角的PX1蛋白和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缝隙连接蛋白PX1可能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提示其在因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特异性小胶质细胞p38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SB203580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受体1[GABAB(1)]表达的影响,探讨脊髓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2只,全部行鞘内置管,建立L5神经根结扎模型或假手术,按模型和给药方式分为4组,每组各8只.Ⅰ组:神经根结扎+鞘内注射0.1%SB203580[溶于2%二甲亚砜(DMSO)]10μL;Ⅱ组:神经根结扎+鞘内注射溶剂(2%DMSO)10μL;Ⅲ组:假手术+鞘内注射0.1%SB203580(溶于2%DMSO)10μL;Ⅳ组:假手术+鞘内注射溶剂(2%DMSO)10μL.每组于术前1 h及术后连续6 d经鞘内注射相应药物.分别于术前1 h和术后1、3、7 d给药前1 h测定大鼠的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术后第7天完成50%PWT测定后各组取6只大鼠,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脊髓背角GABAB(1)的表达.结果 与Ⅱ组相比,Ⅰ组在术后1、3、7 d的50%PWT显著升高(P值均<0.01),脊髓背角GABAB(1a)表达显著上调(P值均<0.01);与Ⅳ组相比,Ⅱ组在术后1、3、7 d术后50%PWT显著降低(P值均<0.01),脊髓背角GABAB(1a)表达显著下调(P值均<0.01).各组间GABAB(1b)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可能通过抑制突触前GABAB(1a)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小胶质细胞抑制剂与GABAB激动剂的联合用药可能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督脉电针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成年雌性wistar大鼠 ,Allen氏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 ,分别应用督脉电针治疗不同时间 ,以激素组和损伤不治疗组作对照。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数量的变化 ;应用RT-PCR法检测GFAP表达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 ,灰质强于白质 ,尾侧强于头侧 ,电针治疗组胶质反应较轻 ;电针组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核糖体增多 ,吞噬变性髓鞘增强 ;培养观察 ,电针组GFAP表达减少。结论 :电针可抑制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 ,防止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CCI假造模PRF假治疗组(SS组)、CCI假造模PRF治疗组(SP组)、CCI造模PRF假治疗组(CS组)和CCI造模PRF治疗组(CP组),每组10只。CCI造模成功后4 d行PRF治疗,在坐骨神经结扎处行标准PRF (120s、42℃)。于CCI造模前1d (D0)及造模后1、3、5和7 d (D1、D3、D5和D7)测定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疼痛行为学测试完成后(D7)取患侧L3~5脊髓背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Iba-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S组比较,CCI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S组大鼠患侧出现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表现,MWT和TWL均明显下降(P<0.01),脊髓背角Iba-1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S组比较,CP组大鼠(D5和D7) PRF后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变化明显缓解,MWT和TWL值明显升高(P<0.01),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PRF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坐骨神经PRF可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GluR4)激活后抑制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方法首先取24只SD大鼠,鞘内置管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假手术组(n=6)和脊神经根结扎(SNL)组(n=12)。空白对照组只行鞘内置管术,其余大鼠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6日测量50%机械缩足阈值(50%PWT);其次,将SNL组大鼠于术后第7日起,随机分为SNL+生理盐水组(n=6)和SNL+VU0155041组(n=6),分别予以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和VU0155041(500nm01)10μL,2次/d×7d,注药前和注药后30min测量其50%PWT。最后,末次给药后1h取空白对照组、SNL+生理盐水组和SNL+VU0155041组大鼠左侧脊髓腰膨大处送检基因芯片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GluR4及Rab5各亚型的表达变化。结果SNL大鼠术后1~6d其手术同侧后肢50%PwT较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SNL+VU0155041组大鼠手术同侧后肢50%PwT与SNL+生理盐水组相比自给药第4日起逐渐升高(P〈0.01);Agilent表达谱基因芯片结果显示:SNL+生理盐水组的Rab5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而空白对照组和SNL+VU0t55041组相比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NL+生理盐水组的mGluR4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SNL+VU0155041组(P〈0.05),而Rab5A和Rab5C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SNL+VU0155041组(P〈0.05),Rab5B在3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luR4激活后可能是通过Rab5A和Rab5C调控突触囊泡递质释放从而影响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大鼠脊髓的表达变化。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和手术组(SNI),每组20只。使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方式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观察sham组和SNI组大鼠术前1 d以及术后1、3、5、7 d的行为学改变并检测2组大鼠的机械痛阈,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观察2组大鼠术后7 d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FGFR3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共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NI术后各时间点2组大鼠FGFR3蛋白表达。结果术前1 d 2组大鼠机械痛阈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5、7 d SNI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分别为(6.67±2.12)、(3.17±0.99)、(2.33±0.65)、(1.75±0.31),相应时间点sham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分别为(12.75±2.83)、(12.33±2.84)、(12.08±2.57)、(11.50±2.65),SNI组大鼠机械痛阈在各时间点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7 d患侧脊髓背角GFAP阳性表达的细胞,FGFR3也呈阳性表达;术后1、3、5、7 d sham组大鼠脊髓FGFR3蛋白表达分别为(0.192 8±0.013 0)、(0.213 6±0.021 4)、(0.294 6±0.025 1)、(0.266 4±0.027 3),相应时间点SNI组大鼠脊髓FGFR3蛋白表达分别为(0.280 4±0.015 3)、(0.328 2±0.026 3)、(0.567 7±0.027 0)、(0.528 8±0.032 8),与sham组比较,SNI组脊髓FGFR3蛋白表达随时间增长而上调(P<0.0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中FGFR3表达下调并可能参与GFAP的激活,提示FGFR3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腰5(L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致慢性疼痛大鼠接受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pulse radiofrequency,PRF)治疗后痛觉行为学的变化,检测脊髓背角自噬相关基因LC3和自噬受体蛋白P62的表达情况,研 究PRF是否能通过调节脊髓背角神经元自噬水平发挥镇痛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NL 组(行左侧L5脊神经的暴露和结扎)和SNL+PRF组(建立SNL模型后即刻给予1次同侧背根神经节PRF治疗)。分别于手 术前1 d及术后1,3,7,14,28 d观察各组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改 变,Western印迹检测自噬相关基因LC3和细胞自噬受体蛋白P62在大鼠损伤侧相应节段脊髓背角的表达改变。结果: 与Sham组相比,SNL组大鼠在术后各时点PWMT均明显下降(P<0.05);与SNL组相比,SNL+PRF组大鼠在PRF治疗术 后第1天即出现PWMT的升高,并持续28 d(P<0.05);与Sham组相比,SNL组大鼠在术后7 d脊髓背角LC3-II和P62蛋白 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SNL组相比,SNL+PRF组大鼠在术后7 d脊髓背角LC3-II和P6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 结论:SNL慢性疼痛大鼠接受背根神经节PRF治疗后出现疼痛行为学改善,PRF治疗可能通过上调脊髓背角神经元自 噬水平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对严重脊髓损伤(SCI)大鼠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脊髓横断伤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损伤组25只和治疗组25只。治疗组给予硫酸软骨素酶ABC髓鞘浸润治疗。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脊髓CSPGs的表达;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方法观察脊髓GFAP的表达。结果 SCI后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活化增殖,CSPGs和GFAP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脊髓CSPGs和GFAP的表达均较损伤组减少,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软骨素酶ABC能够裂解CSPGs,改善SCI区的微环境,改善GFAP蛋白的表达,是修复SCI,促进神经再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可乐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痛阈及对背根神经节(DRG)内篮状结构数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左侧L5脊神经结扎(SNL)建立NPP模型.32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鞘内留置给药导管后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伍用0.9%氯化钠溶液组(S组),假手术伍用可乐定组(SC组),SNL伍用0.9%氯化钠溶液组(L组),SNL伍用可乐定组(LC组).术前测量大鼠机械性痛阈[50%缩爪阈值(50%PWT)]基础值;术后7 d内,每天鞘内注射可乐定或0.9%氯化钠溶液,1 h后测量各组大鼠的50%PWT.术后第8天,取各组大鼠左侧L5、L4及右侧L5 DRG,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DRG内篮状结构数量的变化.结果术后1~7 d,L组大鼠的50%PWT均显著低于S组同时间(P值均<0.05),LC组大鼠的50%PWT均显著高于L组同时间(P值均<0.05),SC组与S组间大鼠的50%PW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8天,与S组比较,L组术侧L5、L4DRG内篮状结构的数量显著增多(P值均<0.05),对侧L5 DRG内篮状结构的数量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LC组术侧L5、L4 DRG内篮状结构的数量显著减少(P值均<0.05);SC组与S组间术侧L5、L4及对侧L5 DRG内篮状结构的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可乐定可能通过减少DRG内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芽生而发挥其对NPP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脊神经结扎(SNL)大鼠痛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SNL模型组和依达拉奉(Eda)组,观察脊神经结扎大鼠术前及术后7 d机械痛反应阈值(PWMT)的变化;在术后相应时间点取各组大鼠手术侧L5和L4及对侧L5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观察pJNK在DRG和脊髓中的表达分布及依达拉奉对pJNK表达的影响。结果:依达拉奉可以减轻脊神经结扎引起的痛敏现象;SNL组术后24 h手术侧L5DRG中pJNK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增加,术后3 d免疫双荧光显示脊髓中 pJNK在星型胶质细胞中存在高表达现象;依达拉奉可以降低相应时间点DRG和脊髓中pJNK表达的含量。结论:依达拉奉能抑制脊神经结扎引起的痛敏现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脊髓和DRG中pJNK的含量而产生镇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脊髓大麻素受体2(CB2R)与小胶质细胞激活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采用脊神经结扎(SNL)创建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C57/BL小鼠60只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L)、模型+ CB2R激动剂组(SNL+AM1241)、模型+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组(SNL+Min)、模型+CB2R小干扰RNA组(SNL+siRNA)、模型+CB2R小干扰RNA+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组(SNL+siRNA+Min)。Western blot测定小鼠脊髓CB2R蛋白表达,Von Frey测定各组小鼠机械性痛阈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PCR测定小鼠脊髓内炎症因子释放,电生理技术观察CB2R激动剂对脊髓背角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的影响。结果 同Sham组相比,SNL小鼠脊髓CB2R表达明显减少,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激活明显增强,且炎症因子释放增加;鞘内注射CB2R激动剂或小胶质细胞抑制剂后,同SNL相比SNL+AM1241、SNL+Min组痛阈增加,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弱且炎症因子有所减少;而siRNA干扰CB2R表达后同SNL相比,SNL+siRNA小鼠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激活明显增强,且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同时鞘内注射Min逆转siRAN介导的变化。电生理结果显示AM1241显著增强脊髓背角sIPSC频率和振幅,而Min持续灌流抑制AM1241的效应。结论 CB2R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神经炎性反应并增强抑制性电活动,从而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8.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磊鼠脊髓损伤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是否能够影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和脊髓损伤后大鼠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将动物分为脊髓 务+CNTF注射组(A组)、脊髓损伤+灭活的CNTF注射组(B组)。手术后1、3、7、14、28d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GFAP的表达,彩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蜓一量分析,并用行为学和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 务后GFA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anti-NGF)蛛网膜下腔应用对大鼠坐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痛阈的影响,并观察其对该模型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手术制作大鼠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实验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CCI+anti-NGF组(n=8):手术后第7天开始每天单次腹腔注射anti-NGF(10 mg/kg)、CCI模型+生理盐水组(n=8):手术后第7天开始每天单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给anti-NGF组(n=8)和假手术盐水组(n=8).各组均在术后隔天测定大鼠痛行为学观察术后15 d内大鼠机械和热痛阈的变化.各组在手术后15 d,使用4%多聚甲醛灌流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脊髓L4~5节段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表达情况.结果手术盐水对照组的机械和热痛阈在3 d后出现明显下降,在术后第7天达到高峰期.术后第7天单次给予anti-NGF能短时间内拮抗CCI大鼠的机械和热痛阈下降,连续给予anti-NGF 7 d后可以使大鼠的机械和热痛阈持续显著高于CCI+盐水组.15 d时CCI+anti-NGF组大鼠脊髓L4-5节段的GFAP表达显著低于CCI+生理盐水组.结论腹腔注射anti-NGF能有效拮抗CCI大鼠模型机械和热痛阈的下降.连续注射anti-NGF可以显著的持续改善CCI大鼠模型的机械和热痛阈的下降.CCI+anti-NGF组脊髓GFAP表达显著低于CCI+生理盐水组,这可能与anti-NGF持续改善大鼠的痛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5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应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大鼠坐骨神经、不结扎,治疗组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其他三组鞘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7 d。于术前1 d和术后3、7 d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机械痛阈、热刺痛仪测定热痛阈,术后7 d处死大鼠,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GFAP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脊髓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  结果  治疗组术后3、7 d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 < 0.05),但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 < 0.05)。模型组和治疗组脊髓GFAP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 < 0.05),但治疗组脊髓GFA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模型组和治疗组脊髓TNF-α、IL-1β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显著升高(P < 0.05),但治疗组脊髓TNF-α、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  结论  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可明显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敏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GFAP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