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卢层层  石晶  马欣  季玲 《吉林医学》2022,(1):251-254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预防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UEE)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2019年1月~2019年12月住院行气管插管的患者1 048例,以前者578例行气管插管患者为对照组,实施气管插管常规护理方案;以后者行气管插管的470例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FMEA理论分析UEE发生的失效模式构建的改善方案。比较两组失效模式RPN评分、UE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RPN评分、UE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结论:基于FMEA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UEE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2.
陈翠卿 《广西医学》2014,(11):1677-167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新生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分析新生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高的原因并采取改良气管插管固定方法、规范护理操作、对患儿实施正确有效约束等对策。结果新生儿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16%降至4%(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管理气管插管的新生儿,可以有效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3.
王亚莉  何剑 《中国病案》2012,(12):74-75
目的通过危机管理对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进行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方法选取2011年在本院行气管插管的210例ICU患者为观察组,实施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危机管理,与2010年在本院行气管插管的219例ICU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应用危机管理对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进行风险防范管理的效果。结果实施危机管理后,2011年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较2010年明显降低(P〈0.05),2011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2010年明显提高(P〈0.05),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后护士主动报告增多、患者投诉减少(P〈0.05)。结论将危机管理应用于降低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中,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危害,全面提高ICU患者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5.
6.
护理干预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惠  陈以纯 《右江医学》2007,35(2):158-15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将482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1例)和干预组(241例)。对照组按气管插管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及针对发生非计划拔管原因给予重点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重症监护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气管内插管作为危重病人维持气道通气的重要手段被临床广泛采用,而非计划性拔管是威胁着病人生命的一个严重的并发症,所以通过对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能有效的减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万  罗先海  秦书雯 《西部医学》2013,25(5):769-771
目的分析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及特点,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6将31例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原因的频次进行统计;再将每例病员存在原因按只有一个原因分为一类(单因素),存在两个原因的分为一类(双因素),存在三个或以上原因的分为一类(多因素),统计三类病员比例;同时统计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时间段及再次插管率。结果 31例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中医护操作不当2人次,肢体约束不当12人次,插管固定不当10人次,病员未镇静6人次,病员镇静不充分20人次,发生在每日唤醒中12人次;31例病员中单因素占13%,双因素占45%,多因素占42%;31例病员中68%发生在白天,32%发生在夜间;31例病员中有84%需再次气管插管,16%无需气管插管。结论病员镇静不充分、肢体约束不当、每日唤醒、插管固定不当、病员未镇静等为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常见原因;及时进行系统呼吸功能及气道评估,减少拔管延迟;强调重点时段、常见原因的综合预防可降低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气管插管患者中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气管插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者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3.9%,其中疼痛、紧张、舒适度的改变、沟通欠缺、缺乏有效的固定、未使用合理的肢体约束及镇静药物是主要原因.结论 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适当的肢体约束、有效的固定、合理使用镇静剂、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及监护是预防非计划性拔管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通气在治疗危重患者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气管导管的非计划性拔除是机械通气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易引发急性缺氧,甚至循环骤停,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Endotracheal Extubation, UEE)是指尚未达到气管插管拔管指征而将人工气道意外拔除包括非人为因素的气管导管拔除.非计划性拔管的危害性使重插管率增加,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1] .重视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要内容,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2] .ICU是高技术、高风险部门,加强安全管理、保证病人安全已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2009年1月一2010年12月我科ICU经口气管插管253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25例,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挖掘重症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事件发生的关联因素,为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预防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关联规则,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上报的109例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事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探讨重症监护室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的关联因素。结果:通过条件设定及χ2检验筛选出309条规则,结合护理专业知识,最终得到16条强关联规则。重症监护室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事件中的风险因素包括拔管前约束不到位、气管插管持续留置1~2 d、未镇静、夜班、病区护患比<1/3、男性、年龄≥60岁、吸烟史、谵妄筛查低风险、神志清醒、躁动、文化程度小学、手术史、心动过速、体温高、神经系统疾病。结论:通过数据挖掘,获取了重症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事件发生的各因素之间的关联规律,为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预防和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确保气管插管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贾平  黄晓波  杨琴  马青华  陆蓉  谢彩霞 《重庆医学》2016,(4):484-485,489
目的 探讨医护合作策略对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UEX)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在该院外科ICU带气管插管的患者1 072例,其中2013年8~12月收治的507例为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常规措施预防管理UEX;2014年1~4月收治的565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预防管理措施基础上,采用医护合作策略共同管理气管插管UEX相关事宜.比较两组患者UEX及患者满意度情况,并对医护人员进行访谈.结果 两组患者因患者因素导致UEX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84,P<0.05);被访谈的医护人员均对医护合作管理UEX给予肯定.结论 医护合作管理策略能降低ICU患者因素导致的UEX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3.
周娟  余红 《四川医学》2013,(9):1508-1509
目的 防范外科患者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方法 选取我科术后患者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优化术前护理流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比例.结果 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使用优化术前护理流程能明显减少外科患者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孙茜  孙春霞  孙晓阳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4022-4027
目的 探讨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改善和优化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4月江苏省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ICU)转运的1 488例危重患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5—8月其转运的1 63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凭经验转运的方法,观察组应用HFMEA方法,找出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对失效模式的严重度和发生率评分,计算危害指数(RPN),通过决策树分析,决定优先改善的流程,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94%(97/1 632),低于对照组的22.58%(336/1 488)(χ2=180.249,P<0.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96%(1 566/1 632),高于对照组的77.96%(1 160/1 488)(χ2=229.378,P<0.001);观察组接收/检查科室满意度为94.98%(1 550/1 632),高于对照组的68.95%(1 026/1 488)(χ2=364.806,P<0.001)。结论 通过运用HFMEA优化了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降低了转运过程中失效模式的发生风险,保障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术前口服可乐定复合利多卡因咽喉部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及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60例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四组,每组各15例。Ⅰ组:可乐定5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术前1 h口服+2%利多卡因1 mg/kg气管插管前咽喉部表麻;Ⅱ组:可乐定5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术前1 h口服,Ⅲ组:术前1 h口服生理盐水5 ml,2%利多卡因1 mg/kg气管插管前咽喉部表麻,Ⅳ组:术前1 h口服生理盐水5 ml,观察各组气管插管及拔管期间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SDP)、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的变化。结果气管插管期间,Ⅰ组HR、SBP、SDP、RPP升高幅度最小,Ⅱ组升高幅度<Ⅲ组<Ⅳ组,Ⅳ组与其它三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气管拔管期间,Ⅰ组HR、SBP、SDP、RPP维持平稳,Ⅲ组和Ⅳ组RPP明显增加,拔管5 min后接近正常。结论术前口服可乐定加利多卡因咽喉部表麻能明显抑制气管插管及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利用注药型气管插管注射表面麻醉药对咽喉气管内实施表面麻醉对患者苏醒拔管期应急反应的影响.方法 用注药型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5~54岁,BMI 22~26 kg/m2,在手术结束前约20 min停止麻药时随机分为试验组(注药组,n=20)和对照组(非注药组,n=20).试验组注射1%丁卡因共1.5 ml(声门上0.5 ml、声门下1 ml),对照组不注药.观察并测定患者苏醒拔管期间的应激反应参数.结果 与T0相比,拔管前5 min、0 min和拔管后0min、5 min,试验组SBP分别升高10%(P< 0.05)、12%(P< 0.05)、12%(P< 0.05)、4%(P>0.05),对照组分别升高24%(P<0.01)、26%(P< 0.01)、31%(P< 0.01)、8%(P<0.05),组间相比P<0.05 ~ 0.01.HR变化,与T0相比,拔管前后试验组基本没有变化,对照组T1、T2、TO分别升高24%(P< 0.01)、34%(P< 0.01)和40%(P<0.01),组间相比P<0.01.拔管后(T3)患者E、NE和Cor血浆水平试验组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围拔管期试验组患者呛咳、挣扎、呕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发生率低(P<0.01).结论 气管插管全麻苏醒拔管期的气管咽喉内表面麻醉,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身心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测量拔管后气管导管屈角,并对屈角形成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全身麻醉苏醒后,收集置管时间超过50 min的数量约300条(内径型号,ID:5.5~7.5)使用后的普通PVC气管导管,冷水冲洗后放到固定支架下摄取数码照片,同时记录气管导管的型号和留置时间。使用Corel Draw 12.0对符合要求的气管导管的屈角进行测量。对屈角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留置时间与气管导管屈角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型号气管导管的屈角。结果气管导管屈角为86°~132°,平均(108.4±8.5)°,呈大致正态分布,气管导管留置时间与气管导管屈角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r=-0.072,P=0.232),而不同气管导管内径与屈角之间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F=167.216,P=0.000)。结论气管导管口腔置管超过50 min后,会发生屈角变形,其屈角约为(108.4±8.5)°,其变形与气管ID有关,反映了口咽部气道解剖。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关节科高龄患者意外拔管较为高发的现状,探寻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我科100例留置管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对肢体行保护性约束,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无保护性约束。对2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采用保护性约束100%防止了意外拔管,50例患者只有1例患者/家属配合程度较差;对照组不采取保护性约束,出现6例意外拔管,有2例患者/家属配合程度较差。结论对于高龄患者给予适当的肢体保护性约束,再辅助以良好的沟通及适当的镇静药物治疗,可有效防止意外拔管脱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CU科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措施.方法:将我院ICU科近期收治的50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ICU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措施.结果:观察组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约为2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ICU重症监护室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的同时加强预防性干预,有利于管道安全,降低滑脱的几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疾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