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35例和双相抑郁32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高,自杀行为及焦虑激越突出,治疗6周总有效率为74.3%。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为53.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支持两者为异源性疾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杨光  李春阳  陈超  张文娟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051-2053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两年来诊断为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精神科住院患者各40例,用自行设计的记录表收集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疾病在住院年龄(t=2.13)、起病年龄(t=3.08)、文化程度(x2=10.05)、病前性格(x2=7.53)、有无共病(x2=7.53)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可能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异源性亚型。  相似文献   

3.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35例和双相抑郁32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高,自杀行为及焦虑激越突出,治疗6周总有效率为74.3%.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为53.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支持两者为异源性疾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7):88-91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障碍与单相抑郁症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37例,按照患者病情不同分为单相组(19例)和双相组(18例),选取同期进行体检后的健康人群1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患者的T3、T4、TSH等指标,并行HAMD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双相组、单相组患者T3水平为(2.05±0.63)nmol/L、(2.01±0.36)nmol/L,高于对照组的(1.65±0.65)nmol/L,差异显著(P0.05);双、单相组患者的T4、TS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相组和双相组T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HAMD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单相组评分为(4.75±0.51)分,优于双相组的(6.65±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存在异常,治疗后单相抑郁障碍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较双相抑郁障碍明显,激素水平得到改善,提示单相抑郁障碍的发生主要与其激素水平变化有密切关系,与双相抑郁障碍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吴小和  张程赪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3):266-267,269
目的:旨在探讨以抑郁为主的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两种障碍的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查阅病历和直接向患者亲属询问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两组间在发病年龄、家族史、住院时间、性格倾向、饮酒史、胎次、自杀观念以及童年期疑患儿童多动障碍史等存在有明显差异。结论:两种疾病形式间其临床特征存在许多差异,支持其异源性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102-104+113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择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7例单相抑郁患者为A组,同期47例双相抑郁患者为B组,回顾性调研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差异性,归纳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另外,采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进行治疗,随访观察两组疗效,评价预后。结果 B组发病年龄为(21.70±5.14)岁,早于A组的(25.39±8.4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HAMD-17自知力因子分、双相障碍家族史、心境不稳定、合并精神病性症状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HAMD-17评分为(9.67±4.42)分,低于B组的(14.15±3.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后者起病相对较早,认知功能损害相对更严重,多伴心境不稳、精神病性症状等,预后也相对欠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单相抑郁同双相抑郁障碍其不同的临床特征以及在现象学上存在的差异性.方法: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 ,选取我院治疗的单相抑郁共45例以及双相抑郁共35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分别对其基础性资料和临床特征给予对比性评价 ,选择基线以及治疗满6w 时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总体分值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单相抑郁的患者治疗满6w 时其治疗的总有效率是72.13% ,双相抑郁的患者治疗满6w 时其治疗的总有效率是56.38% ,两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相抑郁同双相抑郁障碍呈现出的临床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化 ,且单相抑郁获得的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陈晓英  杨超  徐唯 《新疆医学》2011,41(6):28-31
目的:通过防御机制和MMPI测试的研究发现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两组疾病的异同。方法:对37例双相障碍患者和31例单相抑郁患者进行防御机制(DSQ)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MMPI),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MPI两组在量表HY(t=2.033,P〈0.05)、PT(t=2.371,P〈0.05)、SC(t=2.545,P〈0.05)、Ma(t=2.648,P〈0.05),PD(t=3.101,P〈0.01),双相障碍组高。DSQ与MMPI相关分析,双相障碍组MMPI中的Pa、Pt、Sc、Ma、Si分与不成熟因子显著正相关,与成熟因子负相关,而单相抑郁组仅有Pa、Sc、Ma与不成熟因子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双相障碍组发病年龄更早,与单相抑郁比有人格特征的区别,表现的更不成熟、更不稳定,这与他们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和同期体检健康人群各62例,分析一般资料和认知功能评分,采用Spearman检验评价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患者组HAMD24量表总分显著高于体检健康组(P<0.05);两组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信息处理、注意力警觉、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及社会认知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体检健康组(P<0.05);Spearman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词语学习和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评分均与抑郁发作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随着发作次数增加,则词语学习和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单、双相抑郁临床特征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对50例单相抑郁、48例双相抑郁患者以及50名正常对照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的评分,并采用威斯康星卡分类测验、神经心理测验的A、B连线、韦氏记忆量表中的再认、数字广度测验及数字符号等方法评估认知功能,比较3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认知功能评分.结果:双相抑郁较单相抑郁具有首发年龄小、家族史较明显等特点,单、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均差于对照组(P<0.05);双相抑郁患者在理解记忆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结果差于单相抑郁(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但损害存在差异,双相抑郁患者理解记忆及执行功能损害较重,可能为特征性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t、χ2检验对35例双相抑郁患者和48例单相抑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双相抑郁患者起病较早,病前诱因少,病前个性外向,家族史阳性率高,精神运动性迟滞,精神病性症状突出,发作更频繁;单相抑郁患者以女性、性格内向者多见,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躯体化症状、体重减轻、自杀观念/行为等,疗效更好;两组在婚姻、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分别测定32例正常对照组、56例精神抑郁症患者(其中单相抑郁症25例,双相抑郁症31例)治疗前后TT3、TT4、FT3、FT4、TSH浓度。结果患者治疗前TT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T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经过治疗,TT4低于治疗前(P<0.05),且恢复到正常范围;双相抑郁症患者血清FT3明显低于单相抑郁症患者(P<0.05)。结论提示抑郁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症状的消失有关,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是继发于情绪障碍;FT3水平降低可能是双相抑郁症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十分重要。双相障碍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目前针对其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神经内分泌功能及神经信息传递的生化机制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对双相障碍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23-26
目的 比较单相抑郁、双相抑郁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特征,寻找单双相抑郁的免疫学鉴别诊断指标。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心身科住院患者,其中单相抑郁组600例、双相抑郁组60例,本院体检健康对照组30例。留取三组血样标本,采用CD系列细胞检测玻片检测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细胞亚群计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三组间外周血CD3+、CD4+、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单相抑郁组CD3+、CD4+、CD8+计数低于双相抑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抑郁组CD3+、CD8+计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抑郁组CD4+计数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双相抑郁患者均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T淋巴细胞亚群可以尝试用于鉴别单、双相抑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单、双相抑郁患者治疗前后执行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7例单相抑郁和30例双相抑郁患者予以3月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字色混淆测验(Stroop)、词汇流畅性测验,与26名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词汇流畅性得分是单、双相抑郁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5.37±5.04)分, (16.33±4.16)分, (15.53±5.38)分, (16.47±4.99)分]都低于正常对照组[(21.62±7.80)分];Stroop-C是单相抑郁治疗前后的得分[分别为(108.78±6.61)分, (108.26±8.34)分]都低于正常对照[(111.46±1.27)分],治疗后双相抑郁[(111.20±2.78)分]高于单相抑郁;Stroop-CW得分双相抑郁治疗前[(67.53±28.87)分]低于正常对照[(84.27±26.34)分];WCST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的应答数是单相抑郁治疗前后的得分[分别为(35.44±36.03)分,(32.52±33.88)分]都高于正常对照[(18.88±11.51)分],治疗后双相抑郁[(32.30±24.09)分]高于正常对照;非持续错误数是治疗前单相抑郁[(23.33±8.66)分]高于双相抑郁[(18.03±8.95)分]和正常对照[(18.04±7.75)分].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单相抑郁组治疗前,词汇流畅性、Stroop-CW与阻滞因子分呈负相关;WCST完成的分类数与认识障碍因子得分呈负相关;WCST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的应答数与体重因子得分呈负相关;双相抑郁组治疗前,词汇流畅性与认识障碍因子得分呈负相关;WCST完成测验的总应答数与认识障碍因子得分呈正相关;WCST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与睡眠障碍因子分呈负相关.结论 单双相抑郁都存在执行功能障碍,均受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但损害存在差异,双相抑郁的执行功能损害较单相抑郁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碳酸锂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1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n=42)和锂盐组(n=39),分别给予碳酸锂联合阿立哌唑治疗或单用碳酸锂治疗,持续8周。在基线期及治疗第1、2、4、8周末,采用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和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定疗效,计算治疗有效率,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基线期两组HAMD-1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4周末联合用药组HAMD-17评分显著低于锂盐组(P<0.05或P<0.01);治疗第8周末联合用药组HAMD-17评分低于锂盐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期及治疗各阶段的YMRS评分均<7。两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碳酸锂比较,碳酸锂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起效快,疗效相似,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早发型与晚发型难治性抑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中位数切割法将370例成年难治性抑郁患者分为早发型组(n=193)和晚发型组(n=177),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晚发型组比较,早发型组男性、性格内向及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者的构成比更高(P〈0.001);当前发作病程更长,分别为(17.32±25.94)个月和(12.47±18.42)个月(P=0.015);与早发型组比较,晚发型组已婚者构成比和抑郁程度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和因子睡眠障碍得分均显著增高(P〈0.001),躯体共病构成比更高(P=0.008)。结论早发型与晚发型难治性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可能与其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