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谷氨酰胺对危重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补充谷氨酰胺(Gln)的肠外营养和标准肠外营养比较能否改善免疫功能。方法将60例外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实验组由于Gln应用时间不够以及病情变化突然死亡等原因剔除5例。实验组给予强化Gln的全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为标准全肠外营养支持,两组等热等氮供给。检测治疗前、后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外周血IgA、IgG、IgM、总淋巴细胞数及T细胞亚群CD3、CD4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结果实验组的总淋巴细胞数、IgG、CD4百分率和CD4/CD8比值均高于营养支持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Gln的肠外营养支持能改善外科危重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为危重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临床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于肺部感染临床预防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医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行食管癌手术切除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每组各25例,分别术后给予全静脉肠外营养支持和鼻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后排气时间、体重下降等.结果 肠外营养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2.0%0,明显高于肠内营养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的1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患者疗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指标分别为(35.5±6.1) g/L、(90.2±10.4) g/L、(63.7±8.8) U/L、(73.3±13.7)U/L,均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的(39.7±7.5) g/L、(99.6±13.8) g/L、(37.1±6.2) U/L、(36.4±7.4) U/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体重下降指标分别为(67.2±5.0)h、(1.9±0.5) kg,均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的(90.8±7.5)h、(2.6±1.0) k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水平,降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9,(11):1581-1582
目的分析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ICU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行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体重、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体重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而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体重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6.00%(P <0.05)。结论营养支持疗法用于ICU中可促进患者康复,而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制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研究组(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和对照组(给予自制流食)。对比(1)两组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14天后营养指标。(2)两组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14天后免疫指标。结果:两组营养支持前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三项营养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营养支持14天后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三项营养指标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营养支持前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两项免疫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营养支持14天后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两项免疫指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制剂,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制剂的治疗效果,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近2年收治的68例行结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N组),常规补液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营养支持共14 d,分别测定其术前及术后营养相关指标,并观察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4 d结果表明,肠内营养支持组较肠外营养组排气时间缩短,体重较常规补液组升高,白蛋白及血红蛋白较肠外营养组升高不显著,但并发症发生率较肠外营养组和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恢复快,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运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经我院营养科会诊并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的恶性肿瘤术后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前与肠内营养支持10天后的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营养支持途径分为单纯肠内营养支持组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对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8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经营养支持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肠内营养支持组(EN组)与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EN+PN组)比较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运用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对无法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联合使用肠外营养既可保护肠道功能又能供给充足能量,更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危重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危重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及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12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对照组完全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L4 d后,观察患者体重变化,测定血浆清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观察临床疗效及感染发生情况,并作统计分析.对于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第14 d时,治疗组体重、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而总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待序贯的方法在危重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保证营养支持疗法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干预方法对放疗鼻咽癌患者的营养改善效果,为鼻咽癌放疗患者选择最佳的营养干预方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2-01/2014-06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70例,随机分为鼻饲组和肠外营养组,鼻饲组患者在进食困难时留置胃管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患者在进食困难时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放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体重等营养指标及发生贫血、血小板降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鼻饲组患者放疗后各项营养学指标明显好于肠外营养组(P0.05)。鼻饲管组患者贫血、血小板降低、恶心呕吐、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数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口腔黏膜损害、口腔炎、吞咽痛和口干的发生数与肠外营养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营养鼻饲是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食管癌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给86例食管癌手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治疗,与88例食管癌术后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治疗相比较,观察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及第8天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食管癌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早,术后感染并发症少,平均住院费用低,与肠外营养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术后第1天及第8天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术前皆略有下降,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肠内营养组术后第8天血清前白蛋白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肠外营养组血清前白蛋白则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应用有利于减轻术后的蛋白分解,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并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和生长激素(GH)对危重病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 7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EN+GH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后检测血生化、营养状态指标及肠道黏膜通透性.营养支持治疗10 d后测定两组的免疫学指标与T细胞亚群.营养支持期间每天测定氮平衡,并计算累计氮平衡.结果 EN+GH组体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的改善优于EN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EN+GH组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显著高于EN组(P<0.05).EN+GH组IgA水平显著低于EN组,而CD4、NK水平显著高于EN组(P<0.05).EN+GH组肠道通透性显著低于EN组(P<0.05).EN+GH组累计氮平衡为正氮平衡,而EN组为负氮平衡,二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EN支持能迅速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适量应用GH能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并与肠外营养对比分析。方法 结直肠癌患者24例,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14例,肠外营养组10例。每天予104.6kJ(25kcal)/kg体重的能量及氮热比1:140的营养支持3天,测定各项观察指标并比较。结果 营养支持前后两组患者体重、纤维结合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内毒素无变化,营养后两组患者间的体重、纤维结合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内毒素、结肠腺体高度和宽度及腺体数目无显著改变;且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均较好。结论 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保持肠屏障功能,利于术前准备的肠道清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早期三种营养途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81例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早期按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27例)、肠外营养组(30例)及肠内外营养组(24例),根据术后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肠内外营养组除了禁食时间[分别为(7.2±9.8)、(7.1±9.3)、(7.4±9.6)d]外,热量摄入、体重变化、体重、不耐受例数、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劣为肠内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肠内外营养组除了C反应蛋白[分别为(7.0±2.4)、(6.4±1.8)、(6.2±1.3) mg/L]外,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其他各项检验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劣为肠内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更符合食物消化、吸收的生理过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重症脑卒中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用早期肠内外复合营养加强治疗,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2周时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浓度、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和褥疮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2%(1/24)比16.7%(4/24),25.0%(6/24)比62.5% (15/24),4.2% (1/24)比12.5%(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组(观察组)19例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9例。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31.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ICU内危重病人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筛选2012年4-9月入住我科并进行肠内营养危重病人52例,分析比对肠内营养支持前后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血糖水平变化以及不耐受情况,评估肠内营养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行肠内营养支持后,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较之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水平及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病人发生在早期发生腹胀,腹泻等不耐受情况,但经干预均成功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有助提高危重病人白蛋白水平,而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06例,将早期接受完全肠内营养营养支持治疗的46例定义为EN组,早期接受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的60例定义为PN+EN组。检测营养支持治疗前与营养支持治疗2周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及计算APACHE Ⅱ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CRP、ALB、Hb、APACHEⅡ变化均较治疗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N+EN组指标变化的幅度较EN组大,临床价值更高(P0.01)。结论: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治疗不仅能维持肠道功能恢复,还可通过下调机体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而发挥全身保护脏器功能作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刘维军 《工企医刊》2014,27(5):986-98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不同营养治疗方式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20例行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分为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观察组和肠内营养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体重,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及总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院内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第10d患者各指标与第1d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第10d及21d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营养疗法能有效地维持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体重,改善其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及总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一种比较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肠内加肠外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早期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64例神经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肠内营养(EN)组)、观察组(肠内营养(EN)+早期肠外营养(PN)组)。对2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和营养支持1w后的血清蛋白水平和免疫指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肠内营养(EN)组在入院1w后血清蛋白水平与入院前相比较都有所降低,其中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降低,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早期PN组在入院1w后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入院时相比较都有升高情况,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早期PN组在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上比EN组高,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早期PN组在接受治疗后TLC明显升高,较EN组有明显提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短时间内(1w)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会导致血清蛋白下降、营养不良。肠内肠外联合营养能对神经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营养和免疫功能指标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在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危重患者98例,根据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外营养(PN)组30例,肠内营养(EN)组32例,PN+EN组36例。摄入同等总热量和同等氮量,营养支持治疗时间14 d。治疗0 d和连续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值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3组患者Hb均较治疗前增高。EN+PN组患者Alb、PA较PN组及EN组治疗后增高。营养支持治疗后,3组患者TLC明显增高。EN组IgA、IgM,EN+PN组IgA、IgG、IgM均较PN组增高。PN+EN组并发症低于PN组及EN组。结论老年危重患者救治中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及疾病不同情况合理选择营养支持方式,PN+EN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改善老年危重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用于老年重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各3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佳维体,肠外营养组通过中心静脉输注全营养混合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呕吐、腹泻、肺炎、导管感染、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结果营养支持前,两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两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肠内营养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老年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提高机体营养状态,而且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