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表现.结果 发生于股骨上段5例,肱骨中上段1例,脊柱和髂骨各1例;X线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周边有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骨皮质膨胀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平片诊断正确3例,准确率为37.5%;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壳,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骨性分隔,病灶可向软组织内突出,CT诊断准确5例,准确率为62.5%.结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具在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较X线平片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二者结合,有助于ABc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股骨上段囊状膨胀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该区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股骨上段囊状膨胀性病变35例。结果 35例中,单纯性骨囊肿10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6例,囊状转移瘤4例,成软骨细胞瘤3例,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内腱鞘囊肿1例。结论 X线平片是股骨上段囊状膨胀性主要检查方法,CT和MRI对病灶内部细致观察及显示软组织侵犯较平片为佳,X线平片结合CT及MRI检查可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2例均摄了平片,CT检查8例、MRI检查5例、DSA检查1例。结果:2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管状骨16例,脊柱3例,骨盆2例,跖骨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一液平面,MRI检查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特点,CT和MRI检查13例中有4例出现液一液平面。DSA表现实质期可见中等量肿瘤染色。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特别是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均摄X线平片,13例CT扫描,12例MRI扫描.结果 15例ABC发生于长管状骨13例,横突2例.13例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9例病变边缘可见硬化,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0例病变内密度或信号不均匀,10例可见典型的液-液平面,3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改变.X线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MRI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及液-液平面.结论 CT和MRI对ABC诊断较X线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均摄X线片,26例做CT扫描检查,8例做MRI检查。结果 26例发生在长管状骨,脊柱4例,扁骨2例。3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表现为:1)膨胀性囊样骨质破坏:平片2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不规则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其中9例发生于不规则骨,20例发生于规则骨。结果29例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影像表现:1、皂泡状或吹气球样膨胀性骨质破坏:平片7例,CT 18例,MRI 19例;2、病灶内骨间隔及骨脊:平片3例,CT 7例;MRI 3例;3、病灶周围骨或纤维组织硬化:平片0例,CT 3例,MRI表现为病灶周围线状低信号影15例;4、骨壳部分断缺:平片2例,CT 5例,MRI 3例;5、液-液平面:CT 2例,MRI 20例;6、骨膜反应:无;7、软组织肿块:CT 0例,MRI 1例。结论不规则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与常见部位ABC影像学特征大致相仿,多层螺旋CT与MRI综合分析更有助于ABC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7.
李宏  杨桐  明正军 《黑龙江医学》2009,33(3):196-197
目的探讨CT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的诊断价值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CT表现。结果40例ABC发生于长骨28例,脊柱9例,骨盆3例。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常有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及骨性分隔。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30例;5例见病灶周软组织肿块;35例见蜂房样低密度影;3例出现液—液平面。结论CT对AB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唐浩  邹丹凤  陈卫国 《重庆医学》2011,40(19):1904-1906,1909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原因,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表现,并对其中3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14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 14例软骨肉瘤中,发生在骨盆6例,管状骨7例,椎体1例;11例表现为斑片状、虫蚀样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12例可见钙化或骨化,1例可见针状骨膜反应,8例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结论 X线平片及CT能清晰显示钙化、骨化,磁共振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完善影像学检查能明显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X线检查对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认识。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0例均行常规X线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结果枕骨斜坡1例,下颌骨3例,跟骨2例,耻骨2例,肋骨4例,脊柱8例。X线主要表现为多房型溶骨性膨胀性破坏13例,单房型溶骨性膨胀性破坏5例,病灶内可见皂泡样改变,无钙化,病灶边缘无硬化,病灶周围骨质可见钻孔样改变6例。结论平片仍是本病诊断的首先方法,解剖结构复杂的部位,需行CT和MRI检查,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均拍X线平片,9例CT扫描,6例MRI扫描。结果16例ABE发生于长管状骨9例,脊柱4例,短骨及扁骨3例。13例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病变边缘可见硬化,5例合并病理性骨折,8例病变可见分隔,11例可见典型的液一液平面,3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异常改变,其中2例软组织肿胀,1例软组织肿块,12例病变内密度和(或)信号显示不均匀。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I对ABC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余锐 《当代医学》2011,17(10):103-104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及CT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表现。结果股骨上段4例,肱骨3例,胫骨近端2例,肋骨1例。中心型6例,骨旁型2例,偏心型2例。影像学表现为受累骨骼单房或多房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中心型与骨旁型病变长轴与受累骨骼长轴一致。10例中,4例出现病理性骨折。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平片与CT多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骶管囊肿的MRI、CT影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和CT对骶管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骶管囊肿的MRI与CT表现,5例仅行MRI检查,8例同时做CT和MRI。结果骶管囊肿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囊肿信号表现与脑脊液一致,对病变的定性明显优于CT。结论MRI可作为一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骶管囊肿患者进行诊断和追踪,CT的优势在于能清楚地表现相邻骨质改变,两者相结合是诊断骶管囊肿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诊断特征。②方法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8例典型的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蜂窝状囊实性软组织肿块,骨性包壳内缘见多弧状压迹。1例出现液-液平面,2例出现不规则细条状钙化。④结论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区内蜂窝状囊实性肿块征象较液-液平面征象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上颌窦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3例上颌窦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相关文献 ,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上颌窦动脉瘤样骨囊肿常见的症状为瘤体呈膨胀性生长、局部肿痛及临近器官压迫症状 ,较为特异的是穿刺有高压不凝血液喷出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3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 ,随访 3~ 5年无复发。结论 :上颌窦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征象表现为“气球样、皂泡样”改变 ,治疗应首选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的骨转移瘤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拟诊断为骨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种影像学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阳(阴)性预测值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00疑似骨转移瘤患者中,单独行CT检查者26例,MRI检查者40例,ECT检查者5例;行CT联合MRI者15例,CT联合ECT者5例,MRI联合ECT者7例,CT、MRI、ECT三者均检查者2例;CT诊断的灵敏度为0.733、特异度为0.333;MRI诊断的灵敏度为0.833,特异度为0.313;ECT诊断的灵敏度为0.929、特异度为0.400。结论三种影像学方法对于骨转移瘤均具有典型表现,ECT与MRI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对于骨转移瘤的检出率更高,而临床应结合多种影像学手段及临床表现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张岩 《河北医学》2006,12(9):870-873
目的:探讨鞍区囊性病变的CT和MR I表现,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与临床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的CT和/或MR I资料72例,其中囊性垂体瘤12例,囊性颅咽管瘤25例,Rathke囊肿16例,蛛网膜囊肿4例,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4例,鞍旁表皮样囊肿4例,鞍旁皮样囊肿3例,垂体脓肿4例。全部病例均行CT和/或MR I平扫,其中14例行CT增强检查,58例行MR I增强检查。72例中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7例经临床证实。结果:12例囊性垂体瘤,其中垂体大腺瘤8例,微腺瘤4例。6例大腺瘤表现为在实性瘤体内出现囊变区,2例瘤卒中囊变区内可见液平。4例囊性垂体微腺瘤显示垂体饱满,内部出现异常信号/密度,伴有化验室检查异常。25例囊性颅咽管瘤以囊性表现为主,发现囊壁钙化及强化的垂体对鉴别诊断有意义。16例Rathke囊肿信号多样,但以形态饱满,呈短T1、长T2信号为较具特征性的改变。4例蛛网膜囊肿和鞍上池下疝继发假性蛛网膜囊肿均表现为脑脊液信号,而后者囊壁出现连续或不连续薄壁环形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3例皮样囊肿密度/信号较表皮样囊肿复杂,压脂序列对两者鉴别诊断有帮助。4例垂体脓肿增强均显示环形强化,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术前诊断。结论:鞍区不同性质的囊性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通过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可对其中多数病变做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肖林 《西部医学》2009,21(12):2102-2104
目的探讨脊椎结核的CT、MRI表现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脊椎结核病人资料,CT20例,MR124例,其中10例病人进行了MRI、CT两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相互比较。结果脊椎结核CT表现为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死骨或钙化、椎管受累等;MRI表现为骨质破坏、骨髓水肿、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形成、椎管受累、韧带下播散等。结论脊椎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CT和MRI表现各有特点,CT在显示死骨、钙化等方面具有优势,而MRI在显示骨髓水肿、韧带下播散,硬膜及脊髓侵犯等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综合分析有助于脊椎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及相关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医院于2013~2017年期间收住治疗6例经骨科、影像科及病理科共同诊断治疗的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男性5例,女性1例,患者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3.3岁;左侧股骨远端4例,右侧股骨远端2例。1例患者因病变瘤体巨大采用双切口,余患者均采用病变部位正中切口,均采用延病变瘤体基底部完整切除肿瘤、瘤腔灭活术。6例患者均未值骨或用钢板固定。结果 患者X线及CT检查均可见囊状溶骨性改变,病变位于皮质或骨膜下未侵及髓腔,病变部位呈"蜂窝状"改变。MRI可见混杂信号的囊性改变,可见液液平面。本组病例中5例患者术中出血约100ml,1例患者肿瘤巨大术中出血约2000ml,术中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90min。患者术后回访均未见复发。结论 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是ABC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上罕见。因其未侵及髓腔,故手术时可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后,沿瘤体基底部完整剥除病变组织,且术中出血较少,术后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