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进行X线颅颌面影像的计算机自动定点研究.方法:使用计算机提取出的X线颅颌面硬、软组织图象,对一些标志点在符合原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义以适应计算机的处理,采用图象处理技术进行标志点识别.结果:共判别出31个标志点.结论:初步建立了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影像的自动定点,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X线颅颌面影像自动识别定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影像的自动识别定点。方法 ①X线颅颌面影像的自动识别:X线颅颌侧位定位片经扫描仪将图像输入计算机,图像处理后重建该图象。②X线颅颌面影像的自动定点:以FH平面为基准进行分区,运用三次样条插值法使曲线光滑,使用轮廓跟踪技术进行标志点的寻找,使用拟合逼近进行拟圆,进行二值化确定两曲线的交点。结果提取出了颅颌面软组织外轮廓、硬组织外轮廓及部分内部结构,提取出了颅颌面31个标志点。结论进行了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影像轮廓和特征点的识别研究,为全自动识别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X线颅面影像自动识别分析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自动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简化测量步骤,为临床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提供简便可靠的方法。方法 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一定的人工智能,用Visual C语言编程,采用中值滤波,直方图均衡增强图像;用Laplacian和Canny进行边缘检测;通过对各解剖结构建立模板,实现软硬组织轮廓线的自动描绘。结果 本系统能自动提取软组织轮廓线,并对软组织标志点进行自动识别和测量分析;对下颌骨各标志点、耳点和蝶鞍点都能自动识别,并能自动生成硬组织轮廓线。结论 X线颅面影像自动识别分析系统是头影测量更方便、更准确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X线头影测量技术已从二维影像测量发展到三维测量,本文对近年来依颌面软硬组织、牙颌模型的三维数字化重建中使用的设备组成、基本原理、操作过程、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X线颅颌面影像标志点的自动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影像标志点的自动识别。方法:使用计算机提取出的X线颅颌面图象,对标志点的自动识别过程为:(1)以FH平面为基准进行分区;(2)运用三次样条插值法使曲线光滑;(2)使用轮廓跟踪技术进行标志点的寻找;(4)使用拟合逼近进行拟圆;(5)进行二值化以确定两曲线的交点。结果:提取出了颅颌面31个标志点。结论:进行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影像特征点的识别研究,为全自动识别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计算机辅助颅颌面畸形的三维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侧位X线头影测量对颅颌面畸形进行诊断分析,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因该方法取自颅颌面结构左右两侧的均值,用其测量分析不对称颅颌面畸形,有很大局限性.本文报告一种将正位和侧位两张X线头影片结合起来的三维X线头影测量分析方法,以及标准化与个体化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在复杂、不对称颅颌面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颅颌面外科的功能性进颅术在口腔颌面肿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正炎  王兴国 《口腔医学》1991,11(3):122-124
颅颌面外科技术应用于我国口腔颌面外科治疗肿瘤已达10年,常规为经颞骨和经额骨两种根治性进颅术,但过份强调整块切除,以致颜面毁容大,手术耗时长,暴露脑组织面积大,并发症亦相应地增多。本文改进了术式——功能性进颅术。介绍了手术方法,报告了典型病例,讨论了颅颌面外科治疗肿瘤的术式演变,功能性进颅术与根治性进颅术的术式异同,并对功能性进颅术作了术式评价,同时对其常规施行的预防性气管切开和颅内压测定作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现代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计算机对X线颅颌侧位片的自动识别研究.方法①研究对象10名,男女各半,年龄为12~16岁,恒牙初期,正常;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头颅定位仪严格定位下,拍摄其正中咬合位时的X线颅颌面侧位定位片;③X线颅颌面侧位定位片经扫描仪将原始图象输人计算机并转变为数字化图像;④图像信息的处理首先进行图像增强,是按特定的需要突出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同时削弱或者去除某些不需要的信息,从而改善图像质量,使其更适合于计算机的进一步处理.而后进行图像分层,把感兴趣的目标区城从背景区城中分割出来.最后进行图像重建,由图像投影数据重建该图像;⑤计算机自动定点以FH平面为基准进行分区,来缩小目标特征点的搜索时间且有利于特征点的准确定位.运用三次样条插值法使曲线光滑且消除毛刺,使用轮廓跟踪技术进行标志点的寻找.结果提取出了部分颅颌面内部结构,提取出了颅颌面硬组织外轮廓,提取出了颅颌面软组织外轮廓.确定了颅颌面硬、软组织31个标志点的位置.结论进行了计算机对X线颅颌面侧位片的自动识别研究,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总结术中导航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精度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了近年来术中导航技术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现状,包括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科、放疗科等。结果显示术中导航将使手术更加个性化,精度更高,更加微创,因而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一种利用计算机显示器输入测量标志点和头影轮廓、基于Windows0X/NT界面的大型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以解决目前常规头影测量方法需要专用输入设备的问题。方法: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6.0与Access8.0编写程序,并用先进的方法进行屏幕数据折算。结果:可通过计算机显示器直接输入X线头影片上的测量标志点及轮廓线,然后进行22种测量分析、重叠对比及统计处理。该系统显示具有硬件普及、兼容性好、易于扩展、人机界面友好、标示点输入简便、头影轮廓输入独特、重叠对比超直观多样、统计方法多样、信息采集完整、检索便利等优点。结论:该系统适于临床及科研应用,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X线头影标志点的计算机自动识别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旨在研究用于 X线头影测量分析的各标志点的计算机自动识别与定位方法 ,建立计算机自动定点的 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 (CACAS)。方法 应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相关技术 ,其中包括中值滤波、直方图均衡、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Canny边缘检测、基于知识的边缘跟踪及可变模板匹配技术等 ,改善 X线头影图像质量 ,提取软硬组织边缘轮廓 ,自动定位识别标志点。结果  CACAS系统成功实现了 17个标志点的自动识别与定位及面下 1/3轮廓描迹。结论 本研究建立 CACAS系统所运用的技术方法是有效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颜面不对称畸形的形成机制及评价方丝弓矫治后的效果。方法:收集34例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行方丝弓矫治,并对其矫治前告状不影测量分析。结果:(1)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矫治前,面中下部各对称性标志线距对侧与偏斜侧比较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2)治疗后,左右各对称性线距差距明显缩小,具有极显著或高度显著性差异。(3)治疗后,面部横向宽度的改变,以上颌宽距增大最为显著,鸸上颌宽距则无显著性改变。(4)治疗后,正中标志均明显向中线聚扰,以颏下点最为明显。结论:(1)颜面不对称畸形形成机制与偏斜侧上颌骨发育不足及下颌异常摆动旋转有关。(2)方丝矫治技术是矫治颜面不对称畸形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长春市正常He儿童颅颌面发育特征,利于错He的诊断分析。方法 选择104例正常He儿童,采用Steiner分析法、Wylie分析法、Wits分析法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对其颌面部做性别上的特征性分析。结果 得出Steiner、Wylie、Wits三种分析法的正常He测量值。虽然男女颅颌面结构发育特征很相近,但仍存在一定差异,而在大小方面男女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 了解正常He人群的颅颌面发育特征,将有助于临床诊断及矫治计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长春市正常牙合儿童颅颌面发育特征 ,利于错牙合的诊断分析。方法 选择 10 4例正常牙合儿童 ,采用Steiner分析法、Wylie分析法、Wits分析法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 ,并对其颌面部做性别上的特征性分析。结果 得出Steiner、Wylie、Wits三种分析法的正常牙合测量值。虽然男女颅颌面结构发育特征很相近 ,但仍存在一定差异 ,而在大小方面男女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 了解正常牙合人群的颅颌面发育特征 ,将有助于临床诊断及矫治计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ephalometrically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the oro-pharyngeal airway and its correlation to the clinical outcome following mandibular dis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secondary to tempero-mandibular joint (TMJ) ankylosis.

Methods

Five patients diagnosed as having nocturnal desaturations during sleep secondary to TMJ ankylosis were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evaluated pre and post mandibular distraction using cephalometry, to determine changes in their oro-pharyngeal airway space and, upper and lower airway dimensions. An attempt was made to correlate these changes to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the procedure by over-night pulse-oximetry.

Results

The patients showed a mean increase of 31.33 % in the oro-pharyngeal airway space with a 3.8 % increase in the oxygen saturation levels. The change in the airway space dimensions and area wa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oxygen saturation observed in the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in this series did not show a very high apnoea hypopnoea index but had a compromised airway which resulted in sub-optimal sleep patterns. Mandibular distraction in these patients not only improved their esthetics but also proved to aid thei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by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heir oro-pharyngeal space and reducing their sleep disturb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