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的激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ⅠA期,组织病理学1级,有良好随访务件和能力,无激素和抗癌药物应用禁忌症,有强烈生育要求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在严密观察和随访下行激素保守治疗;受体阳性ⅠA、ⅠB期,G2、G3患者和ⅠC~Ⅲ期患者手术后辅以激素治疗、化疗或放疗;不能完成或彻底完成计划性手术治疗的晚期或复发患者。激素治疗可使近1/3的患者病情缓解。大剂量高效孕激素、他莫昔芬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为目前常选药物。子宫内膜癌彻底手术后施行性激素补充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治疗,不增加术后复发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58例经腹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筛选其中38例行诊断性刮宫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158例患者中120例经治疗后复查子宫内膜正常;38例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示:子宫内膜癌12例,内膜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17例,内膜息肉9例.超声声像图示内膜增厚并延伸至宫底肌层者子宫内膜癌及内膜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00%;内膜增厚浸润肌层者子宫内膜癌检出率为100%.结论 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筛查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正> 类固醇激素受体(Steroid Hormone Receptor)包括雌激素受体(Estradiol Receptor, 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近年来,对类固醇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已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简述。一、类固醇激素受体的研究概况多数研究表明,类固醇激素主要在靶细胞核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介导的运动受体(hyaluronan mediated motility receptor, HMMR)-AS1 在子宫内膜癌 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测定80 例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及其对照组织中HMMR-AS1 及 HMMR 的相对表达量;通过CCK-8 法测定异常表达的HMMR-AS1 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及化疗耐药的影响;通过 western blot 实验测定异常表达的HMMR-AS1 下游HMMR 蛋白质的变化。结果 HMMR-AS1 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 达(P<0.01),HMMR 在子宫内膜癌中亦表达上调(P<0.01),且与HMMR-AS1 呈正相关(r2=0.7635, P<0.01);过表达 HMMR-AS1 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P<0.01),降低子宫内膜癌对化疗药物顺铂(P<0.01) 及5-FU(P<0.01) 的敏感性, 促进HMMR 蛋白质表达增加(P<0.01)。结论 HMMR-AS1 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并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对化疗耐药。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的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主动的、由基因调控的、不同于坏死的细胞死亡形式.凋亡是由细胞内基因调节控制的,而细胞间的信号传递也是影响凋亡的因素.在众多凋亡相关基因中,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基因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基因之一.Bcl-2基因是一种广泛的抗凋亡基因,可抑制许多因素引起的细胞凋亡,而导致癌症的发生.现就Bcl-2基因及Bax基因(Bcl相关X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提出依据分子改变将子宫内膜癌分为Pole突变型,MSI(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型,高拷贝数型,低拷贝数型.其中,pole基因突变型具有形态学高度恶性,但具有较好预后,对免疫抑制剂反应良好的临床病理特征,同时pole基因突变可能与合并多个基因突变的子宫内膜癌有关,因此认识和了解pol...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女性癌症总数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肿瘤细胞的增殖是决定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数。Ki-67抗原是一种肿瘤增殖核抗原,也是目前较为肯定的核增殖标志基因,本研究测定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进行临床病理学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中细胞角蛋白7,8,18,20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子宫内膜癌细胞角蛋白8,18为100%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7中84%表达阳性;细胞角蛋白20均为阴性表达。结论:细胞角蛋白的检测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在子宫体内膜上的恶性肿瘤,一般也叫子宫体癌,是妇科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它主要是发生在绝经期和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平均发病年龄比宫颈癌要晚10年左右。根据我国4个医院近600例的统计,患病的高峰年龄为55~59岁,50~64岁者占71.6%。有6.1%的病例发生在40岁以下。  相似文献   

10.
杨华  王晓丽  何跃东 《华西医学》2008,23(1):197-198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高发年龄为58~61岁,约占女性癌症总数的7%,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20%~30%。目前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有两种类型,一种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一种为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两型的高危因素不同。前者的发生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多发生在内膜增生的基础上,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分化好,肌层浸润浅,预后较好。后者与雌激素的刺激关系不大,多发生在萎缩内膜基础上,病理类型以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多见,绝经后妇女多见,分化差,容易有深肌层浸润,预后较差,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相关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GF、转换生长因子a(TGF-a)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性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差异性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上述因子的RNA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EGF在正常子宫内膜组、增生性子宫内膜组及子宫内膜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72.2%和57.6%,子宫内膜癌组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及增生性子宫内膜组(均P<0.05);TGF-a在正常子宫内膜组、增生性子宫内膜组及子宫内膜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9%、44.4%和66.7%,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和增生性子宫内膜组(均P<0.05)。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和子宫内膜癌组组织中EGF及TGF-a的表达,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一致,EGF在子宫内膜癌中相对低表达,TGF-a呈相对高表达(均P<0.05)。结论 EGF及TGF-a的水平变化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在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2位,仅次于宫颈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常用于治疗动静脉血栓形成、各种发热疼痛、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凝血功能异常等疾病的非甾体抗炎药特别是阿司匹林,对于肿瘤的治疗及预防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目前,关于阿司匹林在肿  相似文献   

13.
绝大部分的子宫内膜癌都发生在绝经前后的妇女,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腹部超声检查对早期病例常无特殊发现,且与子宫内膜增生、内膜息肉、子宫肌瘤等声象图难以区别,临床主要依靠诊断性刮宫来确诊。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近几年来三维超声的应用,以及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大大提高了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2-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肿瘤的原位侵袭及远处转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转化使肿瘤细胞间黏附性减弱,运动能力增强,在一系列信号分子的调控下,帮助细胞向周围组织渗入或向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MMP-26和ER-α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4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和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MP-26和ER-α的蛋白表达及MMP-26mRNA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统计采用秩和检验方法。【结果】MMP-26蛋白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小血管壁和肿瘤细胞中。免疫组化及RT-PCR半定量分析表明:MMP-26在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并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MMP-26表达逐渐下降。腺癌高分化组MMP-26蛋白表达强于中分化组(u=2.133,P=0.033)和低分化组(u=2.899,P=0.004)。低分化组MMP-26mRNA含量明显少于中分化组(U=2.123,P=0.034)和高分化组(U=2.477,P=0.013)。由于MMP-26表达模式和ER-α相似,作者对MMP-26启动区域进行分析,发现-130~-116位点间的序列与公认的ERE高度同源。【结论】MMP-26与ER-α表达相仿,在癌组织中表达下调,MMP-26启动区含有潜在的ERE序列,ER-α可能参与了MMP-26基因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提高超声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正确率。方法:使用阴道探头,频率为5~7.5MHz。结果:临床疑诊的69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有55例,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内膜癌41例,经阴道超声诊断的正确率为70.90%。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能够明显提高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为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早发现、早诊断和完善的术前评估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至关重要。目前,二维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以及评估血流信号对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于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宫颈浸润与否的评估价值有限。随着技术发展,三维超声也逐渐应用于诊断子宫内膜癌。本文对三维超声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以及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并对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绝经后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行宫腔镜检查、阴道超声检查及病理组织检验,依据绝经时间、年龄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病理检验结果显示121例(72.02%)为子宫良性病变,47例(27.98%)为子宫内膜癌。不同绝经时间、不同年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单因素分析可见: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绝经年限、合并症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分析可见,年龄>65岁、体重指数>28 kg/m2、子宫内膜厚度>10 mm、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子宫肌瘤均是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子宫良性病变是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分析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妇科就诊的有症状或存在高危因素的100例妇女,所有入选对象均行诊刮病检和在诊刮病检前行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取材满意率、诊断结果、出血量及疼痛感觉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脱落细胞细胞学检查出血量为(06.±07.)mL ,显著低于诊刮或宫腔镜下诊刮术法出血量为(87.±93.)mL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153.71,P <00.5);脱落细胞学检查法较诊刮或宫腔镜下诊刮病检疼痛程度低( P <00.5)。脱落细胞学检查法筛查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敏感性为778.%(7/9),特异性为989.%(86/87),阳性预测值为875.%(7/8),阴性预测值为977.%(86/88)。【结论】脱落细胞学检查出血量明显低于诊刮或宫腔镜下诊刮病检出血量,且疼痛感方面也显著低于诊刮病检,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并具有标本易于获取,易被患者接受,能反复操作,无创伤,制片简单等优点,适应子宫内膜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CA125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中与手术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患者43例,术前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A125,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检测ER、PR。结果单一检测CA125,CA125阳性率与手术分期有关(P<0.05),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单一检测ER、PR,ER的阴性率与手术分期有关(P<0.05),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PR阴性率与手术分期和病理分级都有关(P<0.05);联合三项在手术分期和病理分级均明显高于三项单独检测值(P<0.05),三项均阳性(CA125值阳性、ER和PR阴性)时提示患者病理分级为中低分化,手术分期中浸润深肌层或附件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预后差。结论联合检测三项在判断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优于单一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