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MC+颈椎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2月应用MC+颈椎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1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43~65岁,平均52岁;全部病例均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4年。对患者术前、术后Odom评级、JOA评分、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0mL,平均50mL;手术时间70~110min,平均85min;Odom评级法评定临床疗效:优8例,良好3例,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分(6~13分)上升至术后3个月平均15.5分(13~17分)及术后1年平均15.8分(13~17分);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丢失高度3个月时平均0.34mm(0.22~0.61mm),术后1年时为平均0.41mm(0.30~0.74mm);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应用MC+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无需使用颈椎前路钢板,术后临床效果良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2.
吕厚存 《淮海医药》2010,28(5):406-408
目的总结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行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76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影像资料,随访时间平均(5.8±1.95)月,用SPSS16.0对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77.38%,JOA评分平均由术前(4.8±0.64)分上升至术后(13.2±1.44)分,改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术后手术节段上下临近椎体高度平均丢失高度术后3月时为(1.03±0.25)mm,术后6个月为(1.17±0.32)mm,减少无统计学意义。植骨融合率为100%,颈椎活动度改善平均由术前的(39.38±6.83)度变为术后6月的(62.51±4.80)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体征缓解明显,颈椎活动度改善良好,植骨融合率高,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该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颈前路减压后两种融合方法疗效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PEEK(聚醚醚酮)制作的颈椎融合器及自体髂骨移植进行颈前路减压术后的颈椎椎间融合.评估颈前路减压术后这两种融合方法的效果.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2月行颈前路减压及椎间融合手术病例共54例,分为PEEK颈椎椎间融合器组(A组)30例和自体髂骨组(B组)24例.A组共融合49个节段;B组共融合36个节段.比较手术前后JOA(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病变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25~32个月,平均28个月.在1年随访时,A、B两组行减压及植骨手术的颈椎椎间隙均取得完全的植骨融合.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弧度的恢复及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应用PEEK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可以取得与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6例(8个椎间盘),年龄55~73岁;脊髓型颈椎病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例.术后随访24~38个月,拍摄颈椎X线片,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WLS).结果 6例患者术后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与术前比较,术后VAS、NDI评分降低[(7.2±1.6)分vs.(1.8±1.1)分、(52.6±5.6)分vs.(7.5±2.6)分](P<0.05);颈椎曲度、置换节段功能活动度、置换节段上下位椎体椎间隙高度得到保持.假体未见下沉或偏移,未见异位骨化.结论 中老年颈椎病患者可行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Peek-Prevail融合器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治疗单节段颈椎疾病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固定融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Peek-Prevail固定组(A组)和钢板固定组(B组)。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进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吞咽情况评估,并拍摄X线片测量手术近远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结果: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VAS评分、JOA评分末次随访时均显著优于同组术前(P <0. 01);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近、远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颈椎活动度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但B组近端节段椎间隙高度末次随访时显著低于术前(P <0. 05),B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显著大于术前(P <0. 05);A组术后出现吞咽异物感1例,术后3个月时缓解;B组出现吞咽困难2例,末次随访时仍有1例患者存在重度吞咽困难。结论:Peek-Prevail融合器与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对术后吞咽功能、邻近节段活动度等影响更小,其长期优势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自体椎板棘突碎骨植骨与髂骨植骨在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33例)和对照组自体髂骨椎间组(B组,30例),研究组采用了腰椎后路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椎板棘突碎骨植骨融合术,而对照组采用了腰椎后路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髂骨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并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测定JOA(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评分。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5±3.2)个月,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间隙高度丢失(1.2±0.4)mm,B组椎间隙高度丢失(2.4±0.5)mm,两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融合率为97.3%,B组融合率为98.4%,两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之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回收骨回植的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可作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优化方法,较取髂骨快植入法创伤小,简单,经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应用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对12例患者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脊髓椎病8例,神经根型4例,记录术前及术后VAS、JOA、NDI评分,及手术前后置换间隙与临近间隙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使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末次随访VAS、JOA、NDI评分结果分别为(1.92±1.53)、(15.33±0.78)、(7.5±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与术前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短期内可以缓解颈椎病患者神经症状,同时不降低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颈后路减压并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多节段重度脊髓型颈椎病入院的病例共93例。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划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27例,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椎后路);B组患者32例,接受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颈椎后路);C组患者34例,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术(颈椎后路)。对比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ROM(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JOA评分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三组患者的JOA改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B组和C组患者的评分改善情况由于A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颈椎曲度,B组和C组间差异始终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椎曲度丢失率高于B、C两组(P<0.05)。对比三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组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三组患者的轴性症状发生情况,B组和C组均低于A组(P<0.05)。C5神经根麻痹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选择后路手术时,可优先考虑减压并侧块螺钉固定,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进行科学选择,保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融合节段曲度及并发症等方面分析评价钛网植骨与取自体髂骨块植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83例,其中应用钛网植骨(A组)40例,取自体髂骨块植骨(B组)43例。所有病例在术后第1天、4周、12周、6个月和12个月时摄X线片,测量椎间高度及融合节段曲度(Cobb角),了解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物状态。使用JO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平均随访13.5个月(121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临床疗效(改善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在术后6个月、12个月时植骨融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椎间高度丢失、融合节段曲度(Cobb角)变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2例患者发生钛网下陷。B组2例患者发生髂骨取骨区血肿;1例患者发生取骨区疼痛。结论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方面采用钛网植骨与取自体髂骨块植骨相比无明显差异,而在维持椎间高度及融合节段曲度方面钛网植骨优于取自体髂骨块植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ryan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生理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Bryan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并与40例通过传统植骨融合的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术后3个月颈椎相关角度变化情况,并统计颈髓功能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颈椎运动范围和颈椎中立位曲度分别为(45.6±11.8)°和(12.6±3.4)mm,而对照组分别为(26.5±5.9)°和(9.5±1.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37、20.659,均P<0.05);同时观察组手术节段的Cobb角为(0.6±0.1)°,对照组为(1.3±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8,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颈髓功能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6.158,P<0.05),VAS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t=9.685,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发生臂丛神经损伤和异位骨化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314,P<0.05).结论 Bryan椎间盘置换术相对于传统的植骨融合术能更好地保留患者颈部的生理活动度和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1.
郭卫春  黄文俊  汪光晔 《安徽医药》2015,19(9):1686-1690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颈椎病病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24例行ProDisc-C 置换术,对照组:22例行ACDF。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术前、术后3、12月VAS评分,JOA评分,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颈椎活动度( ROM)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6例患者全部获得平均12个月(8~18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 <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整个下颈椎的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各个随访时段与术前相比无变化(P>0.05);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整个下颈椎活动度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逐渐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吞咽困难。结论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在中短期随访中临床效果满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段的退变,并且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Cage)或加用钢板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以来应用PEEK材料Cage或加用钢板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7例49节段:单节段11例:C3-4者2例,C4-5者2例,C5-6者6例,C6-7者1例;双节段10例:C4-5和C5-6者6例、C5-6和C6-7者4例;三节段6例:C3-4、C4-5、C5-6者:3例,C4-5、C5-6、C6-7者:3例;Cage植骨融合11例,钢板植骨融合9例,Cage联合钢板融合7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判定手术效果。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4.3(6~54)]个月,临床效果:JOA评分术前为平均[6.8±2.2(3~11)]分,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9±1.4(10~15)]分,较术前增加(6.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为(59.1±10.5)%(P〈0.05),优良率为81.5%。颈椎生理曲度: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值较术前增加(7.8±5.1)mm,其中Cage植骨融合、钢板植骨融合、Cage联合钢板融合分别增加(7.7±6.1)mm(、7.0±3.9)mm、(9.1±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高度:末次随访时分别比术前平均增加(2.7±1.8)mm,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钢板植骨融合、Cage植骨融合及Cage联合钢板融合节段高度分别比术前平均增加(2.3±1.6)mm(、2.8±2.2)mm(、3.0±1.3)mm,P〈0.05,P〈0.05,P〈0.05。椎间融合率: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100%,颈椎稳定性好,无下沉、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钢板及螺钉无折断。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及加用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满意,能够维持和提高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盘镜(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以及传统开放手术( Open discectomy, 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29例为MED组,行传统开放髓核摘除术33例为OD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出血和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切口疼痛JOA以及术前、术后3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MED组相比OD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切口长度减小、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以及1月的疼痛评分观察组明显改善,观察组更加明显(P<0.05)。术后3月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6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患者术前的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经过3个月的随访提示两组手术对患者的近期疗效评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微创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李真 《安徽医药》2018,22(1):118-121
目的 分析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DLS)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76例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优良率、腰椎生理前凸角及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52.63%),观察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44.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Cobb角(10.49±1.5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35.69±3.19)°与术前的Cobb角(27.61±2.2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11.71±2.21)°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1.23±0.49)分及JOA评分(26.79±3.77)分与对照组VAS评分(2.14±0.56)分及JOA评分(20.13±2.5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S合并椎管狭窄经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冠状Cobb角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恢复,椎间隙融合情况良好,腰腿疼痛症状也得以有效缓解,但由于内固定降低了脊柱的灵活度及顺应性,邻近节段的退变较重.  相似文献   

15.
詹民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31-3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结果:治疗Ⅱ组术后腰椎JOA评分(21.0±5.3)明显优于治疗Ⅰ组(16.3±6.5),治疗Ⅱ组临床治疗的优良率(96.7%)明显高于治疗Ⅰ组(8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明显,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经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55.34±15.29) min,平均出血量为(67.30±29.36)ml,平均住院时间为(14.3±1.2)d.术后随访患者自主评分好转率均>70%,疼痛明显减轻;JOA评分术后明显优于术前(P<0.01).结论 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医源性破坏较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宇卫 《江苏医药》2012,38(10):1177-1179
目的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照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20例颈椎病患者施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对24例颈椎病患者实施脊柱融合术(脊椎融合组)。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2种手术方式疗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的稳定性及活动度,比较2种手术效果。结果2种手术方法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并发症。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13.3±1.9vs9.2±2.2;12.5±2.1VS8.8±2.3,P〈0.01),2种手术方法间比较,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13.3±1.9vs12.5±2.1,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与脊柱融合术相同,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具有脊柱稳定性良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手术及临近节段的活动范围接近正常人群等优点,因此有利于预防脊柱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手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2个椎间隙者27例,3个椎间隙者5例。经颈前路开槽式减压,28例取自体髂骨移植,4例采用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骨,并行带锁板固定。结果32例中29例随访平均32.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后。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手术有效率为93.0%(27/29),优良率为79.0%(23/29),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4.1分。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开槽式减压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