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与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产生的相关性。方法对91例(37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或射频导管消融后,40例间歇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导管消融后)持续或间歇性心室除极异常患者的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与电张调整性T波产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对出现与未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及左心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lOO%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②除少数特殊心室最早异常除极点外,预激综合征旁道下传阻断后,多数患者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③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及右希氏束旁、右前问隔、右前壁旁道下传阻断后不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④不同部位心室最早异常除极产生的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及其深度不同。结论不同心室异常除极顺序产生的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及深度也不同,这些特征对与缺血性及急性肺栓塞性T波改变的鉴别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形态与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患者起搏时QRS形态与恢复室上性心律时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同导联T/QRS比值。结果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后电张调整性T波分布广,除下壁导联(Ⅱ、Ⅲ、aVF)外,胸导联亦广泛存在(V1-V4占100.0%,V1-V6占76,7%),倒置最深的T波常分布在V。(深度-0.71±0.27mV);心室起搏时最大负相QRS波群常出现在Ⅲ(深度-2.16±0.39mV);多数导联起搏时负相QRS波群深度与恢复室上性心律时同导联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呈正相关(r=-0.3454—0.4804,P〈0.05),T/QRS比值在胸导联(0.324±0,105—0.407±0.166)明显高于下壁导联(0.177±0.041—0.216±0.078,P〈0.01)。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负相QRS波群深度与同导联心脏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呈正相关,胸导联负相QRS波群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约为下壁导联的2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凋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4.
起搏使心脏原有自身心律的T波发生改变称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起搏器工作一段时间后,当起搏停止或间歇起搏时,原有心脏自身节律T波发生了改变,自身心搏QRS波的T波方向倒置与心室起搏时的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酷似心肌缺血,恢复正常除极一段时间后上述T波改变可消失。Rosenbaum于1982年将之称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Electrotoni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调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预激综合征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11月该院确诊治疗的预激综合征老年患者200例,依据预激综合征的显隐性分为显性组和隐性组,每组100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及十二导联平静心电图检查,统计分析电张调整性T波记忆现象的发生情况及其在各个旁道发生、导联分布的特点及规律。结果显性组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检出率及记忆中倒置深度明显高于隐性组;各旁道电张调整性T波发生率明显高于隐性组,电张调整性T波多发生于距离希氏束较远的旁道(均P<0.05);显性组最大δ波时间、最大δ波百分比、T波最大深度、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隐性组(P<0.05)。结论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术后更易发生T波记忆现象,且多发生于距离希氏束较远的旁道,了解该现象的导联分布特征、深度、持续时间等规律,有助于更准确鉴别不同原因所致的T波改变,避免误诊及作出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心室显性预激伴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电学特征.方法 观察46例持续或间歇性显性预激综合征(右侧28例,左侧18例)射频导管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心电学特征析,并对预激程度[最大6波时间及其百分比(最大δ波时间/同导联QRS时间X 100%)]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①除右希氏束旁、右前间隔、右前壁旁道外,其他各位点预激旁道顺传阻断后,多数患者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②右侧显性预激组最大δ波时间(62.76±5.37ms)、百分比(51.32%±4.48%)及电张调整性T波深度(-0.35±0.11mm)、持续时间(14.7±5.6天)均显著大于左侧显性预激组.③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不论右侧或左侧显性预激组.其最大δ波时间和百分比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左、右侧显性预激综合征的心室预激程度及其产生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深度、持续时间均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8.
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分支性室速)恢复窦性节律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已有报道,而分支性室速后,P波异常高尖,呈右房肥大样改变,同时伴电张调节性T波,较为罕见。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23岁,因体格检查发现预激综合征1年入院。入院心电图提示B型预激综合征,行射频消融术后复查心电图δ波消失,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20天后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改变考虑电张调整性T波。  相似文献   

10.
T波电交替(TWA)是指心律规整时体表心电图上同一导联T波形态、振幅、周期性出现逐搏交替变化,伴或不伴QT间期延长。心脏电交替是一种心脏电生理异常的表现,经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与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T波电交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波电交替是指在规整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出现逐搏交替变化的现象,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T波电交替的检测方法有频域分析和时域分析方法两种。临床试验证实,T波电交替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价值与有创的电生理检测价值相似。但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其对于发生各种致死性心脏病危险分级的作用仍需要临床实验进一步研究证实,现就T波电交替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以及发展现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电紧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各种原因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表现和持续时间。方法 :对显性预激射频消融后 5 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速终止后 5例及右室起搏 (VVI)恢复自主心律后 2 6例的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 :显性预激消融后 2 6例 ,特发性室性心动速终止后 5例及VVI起搏恢复自主心律后 2 2例显示不同程度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前二者持续约 1周 ,后者持续约 2周 ,均未经治疗自动恢复正常。结论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 ,一般持续 1~ 2周自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6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消融后 ,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及 2 2例VVI起搏恢复自主心律后显示不同程度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前二者持续约 1周 ,后者持续约 2周 ,均未经治疗自动恢复正常。结论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 ,一般持续 1~ 2周后自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心律失常后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概念 T波异常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T波改变两大类 ,近年来还发现另外一种性质不同于上述两类的 T波变化 ,Rosenbam等 ( 1 982年 )称之为电张调整性 T波。我院自 1 990年 1月~ 1 998年1 2月共收治 1 6例心律失常后伴电张调整性 T波改变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6例均为我院心血管病房住院患者 ,男 1 0例 ,女 6例 ;年龄 1 6~ 38(平均 32 )岁 ,病程 1~ 2 5年 ,既往有心悸史或阵发性心动过速 9例。 1 6例经体检、心脏摄片、心脏彩超、生化常规 ,部分患者作了 ECT、运动负荷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正常 ,无器质性心脏病表现。室上…  相似文献   

15.
T波电交替现象可见于长QT综合征、急性心肌缺血、变异型心绞痛、心脏性猝死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它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方面与电生理检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是评定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性猝死的可信、实用的技术之一。现在,T波电交替已经成为了一种廉价、方便的非侵入式心电检测方法。现综述T波电交替的研究背景、产生机制、检测方法及其临床研究,并简要分析了T波电交替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许蓓 《心电学杂志》2007,26(4):255-259
心脏电交替简称电交替(electricalahernans)指体表心电图上QRS波群、ST段和T波形态和电压甚至极性呈逐搏交替变化,是一种异常的心脏电生理现象。其中来自同一起搏点的T波若呈上述改变,即为T波电交替(Twaveahertans),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群末端至T波末端的形态呈现ABABAB…的形式(图1)。最常见的电交替比例为2:1,少数还有3:1、4:1,甚至更为复杂的情况。临床上可见于急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长Q-T间期综合征、代谢紊乱、冠脉搭桥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动态心电图检测T波电交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波电交替是心室复极不一致的表现,提示心肌电活动不稳定,是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强有力的独立预测指标。在常规心电图上观察到的T波电交替幅度为毫伏级(mV),又称显性T波电交替。而目前T波电交替的检查已发展为肉眼看不见、幅度为微伏级(μV)的电交替,又称微伏级T波电交替(microvolt Twave alternans,MTWA),需借助特殊的诊断系统和专用软件检测。  相似文献   

18.
心脏电交替现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5,24(2):116-119
心脏电交替现象简称电交替(electl4cal alternans),是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的心电图形态和/或电压甚至极性呈交替性变化。心房、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各波段如P波、QRS波群、ST段、T波、U波等均可能发生电交替。出现于单个或数个波(或段)的分别称为单纯性或复合性电交替,如出现于全部波(或段)的称为完全性电交替。最常见的电交替比例为2:1,少数还有3:1、4:1,甚至更为复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了右室起搏患者40例的T波变化。有3例起搏心动曾出现交替性T波,其均发生在装起搏器当天、有Q—T间期延长且术前或术中有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患者。交替性T波的出现与心室复极不均有关。提示起搏治疗将使这类患者深受裨益;34例自身心动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为正常的电生理表现,应警惕误诊为病理性T波。  相似文献   

20.
在心电图改变中T波是一最常见的现象,也是临床医师和心电图工作者最为困惑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T波改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近年来又提出第三类一电张调整性T波(EMT)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