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是一种病因不明的,80%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比例约为1.5∶1,约15%-20%患儿未经治疗可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随着对川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有许多不完全性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约占KD的20%,由于各种临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为小儿时期发热伴出疹性疾病,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感染性超抗原激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可能为其发病机制[1].川崎病的发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男女发病之比为3:1,其继发冠状动脉损害为小儿时期后天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临床上采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为小儿时期发热伴出疹性疾病,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感染性超抗原激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可能为其发病机制。川崎病的发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男女发病之比为3:1,其继发冠状动脉损害为小儿时期后天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临床上采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明显减少冠状动脉病变。我科2001年1月-2006年1月对386例川崎病患儿采用此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常伴有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如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目前我国K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黄国英等[1]上海地区1998至2002年所作的住院患儿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岁内发病率为16.18/10万~36.18/10万;其心血管损害的发生率为25.4%,其中冠状动脉扩张占68%,其次为冠状动脉瘤占10%.因此该病目前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globulin,IVIG)治疗KD的临床疗效肯定,目前IVIG具体用法和用量尚存在许多争议,现就本院2005年4月至2010年4月40例川崎病患者,通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72例川崎病临床及冠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KD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卡方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诊断典型KD 61例(84.7%),非典型KD (AKD)11例(15.3%).发病年龄6月至13.1岁(中位数2.73岁),5岁以下发病占87.5%.66例行超声检查,发现冠脉损害32例(48.5%).②卡方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CRP)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是否使用静脉注入免疫球蛋白(IVIG)、IVIG使用时间、IVIG使用剂量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CRP增高、未使用IVIG或IVIG使用过晚、剂量小为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治疗中的丙种球蛋白使用时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 (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 ,其中有 2 0 %~ 40 %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1 ] 。作者应用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KD患儿 37例 ,现就其使用时机及其治疗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995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作者收治川崎病患儿 37例 ,男 2 5例 ,女 1 8例 ,年龄 3个月~ 9岁 ,其中 <4岁 31例占 83 8%。 37例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2 ] 。37例按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不同分为 2组 ,一组 ( 2 0例 )治疗时间为发病 1周内 ( 5 8± 0 9d) ,一组 ( 1 7例 )治疗时间为发病 1周后 ( 9 0± 0 6d)。患儿一经确诊均使用丙种球…  相似文献   

7.
赵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368-4368
川崎病(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KD的主要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害。为加强对该病的早期临床特点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我院2007-01—2011-06收治的50例KD患儿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忠智 《临床医学》2009,29(10):115-116
川崎病(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7岁以下,男女比例为1.5:1,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且有不典型临床表现倾向。现就我院2001年至2007年收治的15例不典型川崎病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玉林市912例食管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定统一的临床调查表,对玉林市20年间经病理确诊的912例食管癌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登记调查,资料经计算机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估计年龄、生活饮食习惯、血型、实验室检查等与食管癌的相关性。结果O型血人群为玉林市食管癌易感人群;实验室检查CEA、CA 199与食管癌相关;61~70岁年龄段为发病高峰(占42.0%),51~60岁年龄段次之,≤50岁年龄段的中青年食管癌占总发病数的15.13%;男女之比为1.84:1。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Kawasaki's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小儿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我院自1989年1月~1999年4月共收治川崎病45例,其诊断标准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45例中男28例,女17例,男女之比为1.65:1。发病年龄5个月~10岁,其中8个月~3岁25例(55.6%),<1岁9例。四季散发,但以冬末、春季发病率为高,约占66.7%。二、临床表现发病前一周内有呼吸道感染者22例,消化道感染者18例。所有病人均有中等以上不规则…  相似文献   

11.
朱爱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461-5461
目的进一步掌握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58例川崎病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KD患儿中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46例,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20例,占34.1%,右冠状动脉扩张16例,占27.6%。冠状动脉壁不规则10例。入院误诊25例,入院误诊率43%。结论对疑似患者进行细致的动态观察,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早期超声心动检查确诊心脏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2.
<正>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病因至今未明,婴幼儿高发,成人发病罕见,属于急性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炎在川崎病急性期后可持续存在,形成冠状动脉瘤(CAA)、血管腔狭窄,发生率可达25%。CAA常不能自行消退,引起血管内膜增生及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加之瘤内血液滞留,易导致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成人川崎病致右冠状动脉闭塞病例报道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21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共30项临床指标;根据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分为冠状动脉瘤组及非冠状动脉瘤组,比较两组之间相关指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该因素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预测价值。结果 218例川崎病患儿有39例存在冠状动脉瘤,其中中型冠状动脉瘤5例,小型冠状动脉瘤34例;33例存在丙种球蛋白耐药。冠状动脉瘤组患儿与非冠状动脉瘤组患儿在年龄、是否丙种球蛋白耐药、白蛋白水平、血钠水平等方面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低钠和丙种球蛋白耐药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血钠最佳预测值132.05,灵敏度0.804,特异度0.41,曲线下面积为0.608;血钠、丙种球蛋白耐药联合预测KD相关CAA的曲线下面积为0.642。结论 血钠<132.05 mmol/L、丙种球蛋白耐药是KD并发...  相似文献   

14.
黄珊 《临床荟萃》2000,15(1):11-12
川崎病 (KD)是以冠状动脉为主的小血管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 ,可使全身各脏器受累 ,以心血管系统受累最为严重。是小儿时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我院于 1990年 1月至1998年 6月共收治川崎病 2 8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8例 ,女 10例 ,2 8例患儿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 [1 ]。发病年龄 7个月至 11岁。其中 <4岁 2 3例 (82 % )。发病季节 :1~ 3月 11例 ,4~ 6月 6例 ,7~ 9月 6例 ,10~ 12月 5例。1.2 临床表现  2 8例均有发热 ,热程为 1~ 3周 ,多为弛张热。指 (趾 )端红肿 ,指 (趾 )甲缘脱屑 2 4例 (86 %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川崎病(KD)临床特点,探讨冠状动脉损害(CAL)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78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将KD患者分为冠脉损害组(CAL)和无冠脉损害组(NCAL),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结果川崎病男性患者多见,发病高峰在4~6月份;CAL组较NCAL组:其年龄、热程、血红蛋白、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症状不典型病例,CAL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用阿司匹林进行抗炎和抗凝,但起效较慢,且不能预防和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近年来国外均有用大量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川崎病的报道。现将我院儿科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以下简称丙球组)和单用阿司匹林(以下简称ASP组)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993年1月至1999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共42例,诊断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第四次修订标准[1]。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男女之比为…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 (Kawasakidiease,KD)是以全身结缔组织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我院 1990年开始接诊川崎病 ,近 10年共收治 31例 ,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并探讨其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 3个月~ 3岁不等 ,其中 1~2 .5岁占 77.4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及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影响.方法 1.对198例KD患儿为KD组和100例无出疹性和肺部疾病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MP-IgG抗体和MP-IgM抗体.2.在川崎病组根据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否,分成支原体感染组和非支原体感染组.行组间:在IVIG治疗前后对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CRP、血沉、冠脉病变发生率、发病到出院时间的比较.3.在川崎病组根据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D)分为CAD 组和非CAD组,行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 1.KD组M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2.KD组中MP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CRP、血沉、发病到出院时间、及冠脉扩张率均高于非MP感染组( 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 组(61.29% vs 36.52%,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病,并且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D),该病迄今病因尚未明了。川崎病常并发冠状动脉异常,已成为儿科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近年来,不典型川崎病逐渐增多,给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延误诊治是心血管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本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6例患儿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90~ 1998年 ,我院儿科共收治川崎病 ( KD) 43例 ,其中误诊 30例 ,误诊率为 69.8%。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中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8个月~ 14岁 ,≤ 4岁 19例 ,>4岁 11例。入院前病程最短 3天 ,最长 30天 ,平均 7.9天 ,其中≤ 5天 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