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与心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平均心率和心率范围对于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134例,所有CTA图像数据均包括完整的检查时的心电图数据。由两名熟悉心血管的CT医师在未知扫描期间心率和心率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分级。图像质量分为四级.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评估了134个病人,共1751个冠状动脉节段。不同评分组冠状动脉节段数分别为:1分,899(51.34%);2分,727(41.51%);3分,114(6.51%);4分,11(0.62%)。按照扫描期间的平均心率以70bpm为界分为≥70bpm组和〈70bpm组,5、12、14、16段两组图像质量未见差异.其余各段图像质量可见明显差异(t分别=3.38、3.13、2.28、2.90、2.95、3.50、4.16、3.89、3.24、2.89、3.49、3.51,P均〈0.05)。按照扫描期间心率范围(最高心率一最低心率)8bpm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8bpm组和〈8bpm组,在任何冠状动脉节段均未发现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整体图像质量与心率范围之间存在的相关性(t分别=0.45、1.41、0.97、1.27、1.00、1.05、1.69、0.84、0.99、1.48、0.44、0.46、0.48、0.43、0.44、0.20,P均〉0.05)。结论双源CT可以在很大范围的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化范围内获得具有诊断意义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心率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206例及24例健康体检者以不同心率分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增强扫描的数据选择最佳时相重建,再将重建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将后处理影像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节段影像质量并分析不同心率对最佳时相的选择及影像质量的影响,评价不同心率组之间冠脉节段质量。结果①≤60次/分心率组与61—80次/分心率组、61—80次/分心率组与81~99次/分心率组、81—99次/分心率组与≥100次/分心率组影像质量构成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Z值分别为-0.597、-1.656、-1.627,P值分别为0.551、0.098、0.104),而≤60次/分心率组与≥100次/分心率组的影像质量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2.94,P=0.003);②4组心率组影像质量可评价率均达到97.5%以上,优良显示率达90%以上,不可评价率≤2.33%;③最佳时相的选择上,低心率组以舒张期时相(65%~85%)为最佳;中心率组以舒张期单时相(65%-85%)及舒张期和收缩期(30%~50%)双时相重建为主;高心率组则以收缩末期(40%-50%)为主。结论通过最佳时相的不同选择,不同心率组双源CT冠脉成像均达到满意的影像质量,心率快慢不再是影响双源CT冠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心率波动对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中病人心率波动对冠脉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42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记录扫描过程中心率的波动范围,比较冠脉主要分支及其节段血管重建后的影像质量.结果 42例中心率波动0~10次/分的33例,10~25次/分者9例.心率波动在10次/分以上者,对冠脉显示影像质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心率波动在0~10次/分时,冠脉各支(段)影像质量好.扫描前稳定病人情绪应有助于缩小心率波动的范围,提高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的冠脉成像技术对老年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849例拟诊或确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双源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双源CT对老年患者冠脉成像的特点及优势。结果双源CT能够清晰显示冠脉并发现冠脉连接/起源异常,对老年患者心肌桥血管的发现比例高达32.86%,并伴随相应节段冠脉异常比例达13.62%。与冠脉造影对比显示,双源CT对冠脉狭窄的阳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3%、92.31%、71.43%、92.31%,准确度达到89.23%。结论双源CT能够较清晰地显示老年患者冠脉的起源和管腔狭窄情况,和金标准冠脉造影比较,显示出较高的准确度,可作为老年患者冠脉疾病了解的初筛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源CT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有冠心病史或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别按心率的不同分为5组(〈60 bpm、60--70 bpm、71--80 bpm、81--90 bpm、〉90 bpm)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分标准为1级:无伪影,图像清晰完美;2级:少量伪影,图像有较高的诊断价值;3级:中等程度的伪影,图像仍可接受有诊断价值:4级:明显伪影,不具诊断价值),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心率组冠脉造影均成像清晰,1--5组图像质量评分值分别为1.0&#177;0.4,1.1&#177;0.5,1.1&#177;0.7,1.4&#177;1.2,1.7&#177;0.7。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度不受心率影响,可进行全心率扫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冠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西门子双源CT机对老年组278例,中年组30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双源CT扫描,并对图像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年组和老年组狭窄血管的检出率分别为8.5%和21.67%,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分别为19.33%和14.03%。结论双源CT对老年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及重建相位窗的优选。方法根据心率快慢将86例临床疑患冠心病者分成四组:A组,≤60次/min(beat per minute,BMP),B组61~70BMP;C组,71~BOBMP,D组,〉BOBMP。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1~5分共分五个等级,评价不同心率及不同重建相位窗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均心率为64.4±10.1BMP。共有80.5%(277/344)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3分)。不同心率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心率越慢图像质量越好(P〈0.05)。重建相位窗的选择以舒张期显著好于收缩期(P〈0.05)。相对时相百分比法(%)和固定时间毫秒法(ms)重建方式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心率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心率及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80名受检者接受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检查前口服美托洛尔将心率控制在65次/分以下。以4分法对各冠状动脉段的最佳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定。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心率、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80名受检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共纳入分析1039段冠状动脉,其中1003段(96.54%)满足诊断需要。平均有效剂量为(6.07±1.13)mSv。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及总体图像质量与心率呈负相关(P<0.05),左前降支、左主干图像质量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总体及各支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变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当受检者心率控制在65次/分以下时,心率变异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心率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在头颅CT动脉造影(CTA)成像中,双源CT的大螺距Flash模式与双能模式(DECT)在成像质量,辐射剂量方面有无区别。方法从2012年8月~2013年1月疑似颅内动脉瘤109例患者中,选出两组不同检查模式的病例,每组20例。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5级评分,同时比较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Flash组和DECT组扫描模式的CTDIvol、DLP分别为:30.17±1.74mGy,697.14±38.23mGy?cm;13.52±0.58mGy,289.92±16.56mGy?cm。两组间颅内血管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Z=-0.403,P=0.715)。颅底血管的椎基底动脉无统计学差异(Z=-1.286,P=0.12),而颈内动脉C2-C5段图像质量DECT组明显低于Flash组(Z=-6.273,P<0.001)。结论两种模式的图像质量在颅内血管和颅底椎基底动脉上无明显差异;对于颅底颈内C2-C5段,Flash模式明显优于DECT模式。Flash模式的辐射剂量要大于DECT模式。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作为一种安全、无创及可靠的检查方法,可以较为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各级血管,但对于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尤其是心房颤动的患者,普通螺旋CT冠脉成像较难获得良好图像。炫速双源CT具有更快的检查速度,能获得更佳的图像质量。本文就炫速双源CT在冠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SCTCA)检查,对其中76例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 检查,分析比较DS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4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DSCTCA检查,并可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部分分支,228例患者的747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76例患者的122支冠状动脉伴有重度狭窄或闭塞,以CAG为金标准,得出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0.00%及94.84%,尤其对于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准确性达98.92%.结论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2.
双源CT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双源CT(DSCT)特别是对心脏与冠状动脉等具有再次重新定义的价值,它使CT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又迈上了一个更高台阶。DSCT是在目前成熟的64层CT技术上加装两个“Station”零兆金属球管与两套探测器系统,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适应ECG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已实现其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率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和最佳重建相位窗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患者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按心率分成≤60次/min、61~70次/min、71~80次/min和≥81次/min分成第1~4组,将冠状动脉图像按伪影多少及血管连续性分为1~3分,评价心率与图像质量的关系,并优选出各组显示冠状动脉的最佳相位窗。结果对每位患者4条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及图像质量进行研究。心率≤60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86.7%;心率61~70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62.5%;心率71~80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40%;心率≥81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12.5%。第1、2组与第3、4组间冠脉总的检查成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组所有冠状动脉节段以75%相位窗为最佳;第2组冠状动脉节段以75%为最佳相位窗占89.5%,第3组左右冠状动脉以45%和75%为最佳相位窗分别占45%和55%,第4组全部冠状动脉节段以45%为最佳相位窗。结论心率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心率70次/min以下冠状动脉最佳相位窗通常为75%,心率71次/min以上时,应该以30%~90%多相位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胸部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胸部CT增强扫描患者296例,其中心理干预组150例,对照组146例.干预组在行CT增强扫描前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到CT室进行一般资料登记后和检查后分别测定焦虑值及血压和脉搏.在CT增强扫描后比较两组的图像效果.结果 干预组图像运动性伪影明显少于对照组(χ2=7.19,P<0.01).两组检查后的焦虑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P<0.01).患者的收缩压及脉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理干预可以明显地降低焦虑值、提高胸部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病人的影响。[方法]将210例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病人一般护理,干预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病人详细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的检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减少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病人副反应的发生、缩短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病人的影响.[方法]将210例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病人一般护理,干预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病人详细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的检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减少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病人副反应的发生、缩短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双源CT冠状动脉CTA在冠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运用价值进行探析。材料与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所接收的2953例冠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将其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比较,以了解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价值。结果:CTA与造影检查均判断为狭窄的有1511段,两种检查手段均判断为阴性狭窄的有2597段,CTA判断为阴性但造影判断为阳性的狭窄有137段,造影判断为阴性但CTA判断为阳性的有237段;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标准,CTA在冠脉粥样硬化检查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9%、91.64%、86.44%、85.60%。结论:采取双源CT冠状动脉CTA对冠脉粥样硬化疾病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源cT对婴幼儿气管及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例临床上高度怀疑气管或支气管异物的患儿行双源cT螺旋扫描,并行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lP)、容积再现技术(VRT)中的气道显影(Airways)、肺实质显影(LungParenchyma)。结果:20例患儿中18例发现异物,气管异物1例,气管隆突处异物1例,右侧支气管9例,左侧支气管7例,2例患儿气管、左右侧支气管、叶支气管均内未见明显异物征象,经抗炎治疗痊愈。结论:双源CT原始图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异物位置、形态、大小,对临床手术治疗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双源Flash CT低剂量心脏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新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扫描,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采集3~4个,以70%R-R间期为预设采集期相;观察组采用Flash低剂量扫描模式扫描,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采集1个,以60%R-R间期为预设采集期相。分析并评价两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对照组冠状动脉树的13段图像质量评分为(4.56±0.71)分,观察组为(4.57±0.65)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脏扫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与冠脉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ED)等辐射剂量指标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满足入选标准的前提下采用Flash低剂量扫描模式扫描不仅可保证用于诊断的图像质量,还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可作为早期冠心病高危人群的额首选筛选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陈娟 《天津护理》2014,(4):313-313
<正>双源CT是指通过两套X射线球管系统和两套探测器系统同时采集人体图像的CT装置。其大大地提高了时间分辨率,对血管造影尤其心脏冠状动脉CTA有极大的优势。为了保证图像质量,需经静脉快速大剂量注射对比剂,显影成像成为检查成功的首要环节,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我科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208例,现将双源CT冠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