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颅脑伤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重症颅脑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起即辅以乌司他丁治疗,观察部分炎症介质变化和SIRS、MODS发生率和28d病死率。结果:2组在伤后入院第1天TNF-ɑ、IL-1、IL-6和CRP明显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起TNF-ɑ、IL-1、IL-6和CRP下降,而对照组第7天起下降,2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IRS发生率均较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DS发生率和28d病死率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分别为37.5%、53.3%和28.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使用乌司他丁可减轻重症颅脑伤的MODS发生率,减少MODS累及器官数,从而降低重症颅脑伤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联合床旁高流量持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作用,探讨其对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血症(sepsis)、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作用机制.方法 122例重症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15分,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加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组,35例);常规治疗力加床旁持续高流量血液净化组(净化组,31例);乌司他丁联合床旁高流量持续血液净化组(联合组,30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6例);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天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同时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APACHEⅡ分值,比较各组MODS发生率.结果 ①治疗后第1、3、7天,乌司他丁组、净化组的血浆hs-CRP、IL-6水平较对照组叫显降低(P<0.05.P<0.01),联合组下降更显著,治疗前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第1、3、7天,乌司他丁组、净化组,氧合指数Pa02/Fi02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P<0.01),联合组改善更显著,同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F)、肌酐(Cr)低于对照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别(P>0.05);③治疗后第1、3、7天,乌司他丁组、净化组的APACHEⅡ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联合组改善更显著,同时器官衰竭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乌司他丁有抑制hs-CRP、IL-6等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的作用持续床旁高流量血滤可以清除炎性介质,两者联合效果更佳;可以有效阻断SIRS、ARDS发展和MODS形成,保护肺、肝、肾、脑等器官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低分子量肝素(LMWH)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2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40)给予乌司他丁及常规治疗;观察组(n=140)除乌司他丁及常规治疗外同时使用LMWH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参数、实验室检验指标以及CT胰腺炎坏死分值(CT score ofpancreatic necrosis,CTSPN) (Balthazar CT)变化.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参数以及CTS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指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改善(P <0.05或<0.01),观察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分值、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或<0.01).观察组CTSP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任何血液并发症发生.结论 LMWH联合乌司他丁能够增强传统治疗方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能够显著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变化及乌司他丁的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2008-01~2010-05急诊收治20~55岁的多发伤患者,将入选的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多发伤对照组、乌司他丁治疗组.乌司他丁治疗组在创伤后12 h内开始给予乌司他丁治疗,20万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以后每8 h 1次,连续7 d.采集患者在入院时(0)、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及第7天外周静脉血.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及血清TNF-α、IL-1、IL-6浓度.分析比较不同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和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多发伤患者创伤后第1天(24 h)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血清IL-6、TNF-α浓度均最高,随后逐渐降低,至第3天(72 h)后降至正常.乌司他丁治疗组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血清IL-6、TNF-α浓度均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发伤患者SIRS平均持续(10±3.5)d,乌司他丁治疗组平均持续(7±3.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29).多发伤患者MODS平均持续(8.8±2.6)d,乌司他丁治疗组平均持续(5.6±2.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25).结论 多发伤患者早期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及血清前炎症细胞因子呈一过性升高.乌司他丁能缩短多发伤患者SIRS、MODS持续时间,但未发现能显著降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  相似文献   

5.
乌司他丁对ICU危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ICU危重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者DIC前状态的治疗作用及有效剂量、用药方法,探讨乌司他丁改善凝血功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2001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DIC诊断标准的30例ICU患者分为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乌司他丁40万U组,不符合该标准的10例作为对照组.常规组给予血浆、血小板、抗凝及病因治疗,乌司他丁组另外给予乌司他丁60万U和40万U,对照组未予处置.分别于治疗后1、3、5、7 d采集静脉血,观察各组血浆组织因子(TF)、凝血酶原片段F1+2(F1+2)、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抑制剂(TFPI)、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IC评分变化.结果:常规组血浆vWF、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乌司他丁60万U组,常规组与乌司他丁40万U组比较.血浆vWF、TM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1天,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血浆F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至治疗第5天,乌司他丁60万U组F1+2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1天,常规组、乌司他丁组血浆TF、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FP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至治疗第5天,乌司他丁60万U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TF、AT-Ⅲ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两乌司他丁组TF、ATⅢ、TFPI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乌司他丁组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乌司他丁组的PT、APTT短于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的PT、APTT短于乌司他丁40万U组.与常规组比较,乌司他丁组DIC评分明显降低.结论:乌司他丁具有保护凝血、抗凝、纤溶因子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阻断DIC的发展.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凝血系统保护作用的优势在于它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ereatitis,SAP)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防治作用.方法 8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0、3、7、10、14天分析患者动脉血气,以呼吸频率、血PaO2、氧合指数和肺部X线检查等为观测指标,观察乌司他丁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肺损伤发生率差异以及对肺损伤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SAP肺损伤的发生率为39.6%,对照组为6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对各阶段ALI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P<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显著减少SAP引起的ALI的发生.并能促进SAP的好转,对SAP引起的ALI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入选当天开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所有患者均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和7天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对照组治疗后第3和第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第7天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均有增高,PT、TT、APTT均缩短,D-D下降,其中治疗后第7天上述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老年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肝胆手术术后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1-2016-12-31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3例肝胆手术术后发生脓毒症患者,依据是否使用乌司他丁治疗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37例),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炎症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乌司他丁治疗前与治疗第5天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脓毒症持续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和术后总住院时间、28d存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组差异。结果:治疗组乌司他丁使用剂量为90万U/d,平均使用时间5.3d;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后当日APACHII评分、入组时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入组时的SOFA评分更高(P0.05)。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恢复至正常范围的平均时间更短,脓毒症治疗第5天PTa均值更高,脓毒症持续的平均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术后平均ICU住院时间、术后平均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肝胆手术术后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可能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但对病死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通过观察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28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血必净+乌司他丁组、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严重脓毒症治疗指南进行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乌司他丁组加用乌司他丁20万U iv q12h,7 d为一疗程;血必净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 ivgtt q12h,7 d为一疗程;血必净+乌司他丁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 ivgtt q12h+乌司他丁20万U iv q12h,7 d为一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第4、8天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前降钙素(PCT),并统计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生存率.结果 四组患者治疗后LPS、IL-6、TNF-α、PCT水平均下降,其中血必净+乌司他丁治疗组在第4、8天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单一血必净治疗组、单一乌司他丁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两比较P均<0.01).血必净+乌司他丁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单一血必净治疗组、单一乌司他丁治疗组和对照组,而28 d生存率呈现相反趋势(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能够显著改善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病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提高生存率;作用机制可能是拮抗LPS,阻断TOU样受体,抑制促炎因子释放,降低血清PCT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后患者血清TNF-α变化规律及其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对25例急性SA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2组;治疗组(n=11)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n=14)接受生长抑素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开始前,治疗后第1、3、7天以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蛋白表达水平。另比较2组病例的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1天即开始出现血清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第3天开始出现TNF-α明显下降(P〈0.05);2组第7天TNF-α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SAP有助于患者血清TNF-α水平的早期下降,但并没有转化为治疗结果的明显改善,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治疗作用。方法:40例SIRS患者随机分为Ⅰ组(n=20)、Ⅱ组(n=20)。两组均经一般治疗的同时Ⅰ组加用UTI治疗。在入院时和住院第7d分别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观察指标,以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结果:Ⅰ组TNF-α和IL-6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TNF-α和IL-6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Ⅱ组和Ⅰ组比较TNF-α和IL-6,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Ⅰ组发生MODS 6例,Ⅱ组发生MODS 8例,两组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乌司他丁对SIRS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中暑的疗效及对最终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56例重症中暑的成年患者分为乌司他丁辅助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予以ICU常规中暑治疗,治疗组除ICU常规中暑治疗外,入院后给予乌司他丁,200 kU,静脉注射,6 h 1次,连用6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肌酐等指标变化及住ICU的时间、最终转归.[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IR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肌酐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且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ICU的时间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死亡率较对照组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控制重症中暑患者SIRS的进展,改善各受损脏器的功能,减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必净联合乌斯他丁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随机分为血必净联合乌斯他丁治疗组(实验组)和乌斯他丁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天观察APACHEⅡ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APTT、PT、PLT等)等指标。结果:在治疗后第4、8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APACHEⅡ评分、CRP明显下降,凝血功能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乌斯他丁能有效阻断SIRS病理过程,改善SIRS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计数及动态变化在创伤患者SIRS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小板在危重创伤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监测中的意义,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提供敏感而简易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对入住ICU的创伤患者326例,按有无发生SIRS分为非SIRS组(n=159)和SIRS组(n=167);SIRS组病例按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n=45)和存活组(n=122)。入院后当天和第3天、5天、7天、10天进行血小板计数、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检测。结果:创伤后当天非SIRS组和SIRS组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正常范围,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第5天、7天、10天非SIRS组呈上升趋势,而SIRS组呈下降趋势(P<0.01)。死亡组和存活组病例中:APACHEⅡ评分创伤当天显著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5天、7天、10天时存活组呈下降趋势,死亡组呈上升趋势(P<0.01);血小板计数在入院时均下降,治疗3天后均上升致正常范围,但在第5天、7天、10天存活组血小板计数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组呈下降趋势(P<0.01);入院时两组患者血中TNF-α的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治疗5d、7d、10d后存活组显著下降,而死亡组仍维持在高水平(P<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烧伤患者血小板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的重症烧伤患者25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13)和对照组(n=1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连续用药7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d1、d3、d7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粘附率(PA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的变化,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创面脓毒症、创面感染、电解质紊乱、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1、d3、d7血小板PLT、PAR、MPV、PDW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T、APTT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FIB、DD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烧伤患者应用乌司他丁对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其病情变化、并发症、器官功能均有较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SBP 46例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治疗组UTI 10万U/d静脉滴注,每天3次,疗程10 d,对照组不使用乌司他丁,抗感染、护肝治疗相同。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后住院第1、3、7、14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TNF-α)和治疗10d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TB)、肌酐(Cr)、尿素氮(BUN)等肝肾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在疗程第1、3天及第14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第7天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肝肾功能指标的恢复优于对照组,治疗组2例并发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死亡2例,对照组1例并发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5例发生肝肾综合征,死亡3例。结论乌司他丁治疗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并发SBP能减轻肝、肾炎症损伤,降低肝肾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SIR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SIRS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 =24),实验组连续5d每天给予20万单位乌司他丁静脉滴注;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注射.2组患者均于第1、3、5天采血,检测T 细胞亚群的变化,并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SIR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CD3+ 、CD4+细胞计数、CD4+/CD8 +比值均比健康体检组显著下降(P〈0.05),第5天实验组免疫功能超过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明显减轻SIRS患者细胞免疫抑制程度,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 (Ulinastatin ,UTI)对开胸手术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患者IL - 6、IL - 10、TNF-α及C -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 ,以寻求一种调控机体炎症反应的有效途径。方法  30例开胸手术后确诊合并SIR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B组 ,n =15 )接受常规的抗SIRS及其他综合治疗 ,试验组 (A组 ,n =15 )在同样接受B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接受UTI 10万Uiv q8h× 5d。常规监测患者心率 (HR)、呼吸频率 (RR)、体温 (T)、白细胞计数 (WBC)、SIRS炎症症状改善时间等 ,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3、5、7天抽静脉血检测血清IL - 6、IL - 10、TNF -α、CRP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治疗后第 3天A组即出现血浆CRP、IL - 6、TNF -α水平及T、RR、HR、WBC等观测指标的显著降低 ,B组的上述指标于治疗后第 5天才开始出现降低 ,但降低的幅度明显小于A组 (P <0 0 1)。A组治疗后第 5天IL - 10开始明显上升 (P <0 0 5 ) ,而B组治疗前后变化不大 (P >0 0 5 )。另外 ,A组患者治疗后SIRS炎性指标超过 3d无明显改善者较B组明显减少 (P <0 0 5 ) ,MODS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可能通过调控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平衡 ,从而有效地改善开胸术后全身炎症反  相似文献   

19.
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宇  彭宝岗 《临床医学》2003,23(3):13-1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7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应用乌司他丁和其它非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受损器官的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配合常规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对改善受损器官的功能及预防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有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531-353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应用于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预防自发性腹膜炎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6例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干预组各73例,常规治疗组予常规护肝、质子泵抑制剂抑酸、生长抑素降门脉压治疗。乌司他丁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注射液,两组均治疗10d,比较两组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常规治疗组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为28.77%,观察组为13.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通过增强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促炎因子释放,降低了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