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已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位[1].2011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第三位[2].尽管40%~50%的结直肠癌患者可通过手术治愈,但大部分患者会发生转移或复发,并最终导致死亡.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的兴起,2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最近研究显示,除EGFR本身因素外,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其他成员与这2种靶向药物疗效也密切相关;同时多项临床研究发现,EGFR靶向治疗不受益的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的突变率较治疗受益者高.因此,临床上将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失败归因于kras基因突变,并提出了应将结直肠癌患者kras 基因状态作为是否进行EGFR靶向治疗的筛选标准.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趋势.根据我国卫生部2002年的统计报告,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病死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和其它恶性肿瘤一样,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累积的复杂过程,其机制仍未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3.
黄天劲  周宇 《新医学》2022,53(5):340-343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是催化尿素循环限速酶之一,主要在肝细胞和肠上皮细胞中表达,正常生理情况下其在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CPS1基因与肝癌、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关系密切,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或影响嘧啶合成等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等细胞生物学行为,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或患者的预后。因此,研究CPS1基因与肿瘤的关系,对恶性肿瘤早期诊治、预后评价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该文就CPS1基因与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丁叔波  朱远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1):1233-1235
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结直肠癌治疗重要的靶点。本文就Kras基因与结直肠癌的生物学特性、治疗以及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趋势。根据我国卫生部2002年的统计报告,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病死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和其它恶性肿瘤一样,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累积的复杂过程,其机制仍未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6.
自制手术体位垫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之一,在欧美国家占消化道肿瘤的第3位,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引起死亡中占第2位。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4~5位,直肠癌又占全部结直肠癌的70%左右。目前,直肠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传统的手术方式为开腹Miles和Dixon  相似文献   

7.
<正>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四位,而且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15%~25%的结直肠癌病人在确诊时即合并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病人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肝转移灶未经治疗的病人其中位生存期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某地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和BRAF基因的突变状态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由某地区30例结直肠癌患者石蜡组织中提取DNA,通过直接测序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KRAS基因及BRAF基因突变状态.结果 KRAS基因突变率为43.3%,共发现6种突变类型,主要位于12、13密码子,其中以c.38G>A突变率最高(38.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KRAS突变与年龄或性别无相关性.BRAF基因突变率为0.结论 某地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高,靶向治疗前进行突变状态检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mRNA表达异常与结直肠癌病理生物学特征的关系,为阐明抑癌基因RASSF 1A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及其分子机理提供有力科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结肠癌实验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为人类高发恶性肿瘤,近20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故结肠癌研究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实验动物模型在肿瘤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为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生物学特性以及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良好平台。动物模型的  相似文献   

11.
李前凤  夏珊珊  姚利玲 《全科护理》2014,(21):2005-2006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第3个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是仅次于乳腺癌居第2位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证实高危型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子宫颈癌发生的必要病因[1]。由此可见,了解HPV对于女性预防宫颈癌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及宣传不到位,使得女性对HPV的了解及预防认识不足,增大了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生物学特征,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深入理解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分子生物学机制可以加深对结直肠癌侵袭转移调控机制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早期诊断和发现治疗靶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平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4位,结直肠癌死亡居癌症死因第3位。在我国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其青年人较为明显。青年人结直肠癌由于其临床症状隐匿,表现缺乏特异性,浸润转移早,恶性程度高等临床特点,故其误诊率高,预后差。因此了解我国青年人结直肠癌的诊治现状,进一步提高对青年人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直肠癌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1]。据流行病学统计,在所有肿瘤引起的死亡中,结直肠癌的病死率已经直线上升到第三位,其中大约20%的患者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而其5年生存率小于10%[2]。近年来,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对于一些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研究逐渐被应用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有文献显示,表皮生长因子(EGF)在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中有过表达的  相似文献   

15.
结肠癌是消化道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女性位于第四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结肠癌治疗效果不理想,复发和肝肺等转移是主要原因,其中15%-2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现肝转移,25%-50%的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切除术后3年内可发生肝转移。多学科合作综合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治疗模式。本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结肠癌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人类高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已上升至第三位,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在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已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五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结肠癌的发生与饮食、环境、遗传等密切相关,并且,结肠癌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种癌基因如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多个阶段的过程,是多种癌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当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控制细胞增殖的癌基因持续或过高表达,同时抑癌基因不表达或失活时,便会使癌变细胞逃避机体免疫机制的控制,形成肿瘤,进而导致细胞的恶化及转移。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是我国较常见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在各类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占第3位,仅次于胃癌和肺癌的第三位恶性肿瘤,结直肠癌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  相似文献   

18.
梁建新  杨俊泉 《临床荟萃》2009,24(17):1514-1515
结直肠癌是工业化国家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美国排在第3位[1],大约50%~60%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4位。结直肠癌的发病是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及遗传等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具体机制还不明确。结直肠癌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吸烟、缺乏身体锻炼、肥胖、红肉和肉制品食用过多以及酒精摄入过多等。在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影响生存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是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CRC 发病率在全世界男女性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3。在我国,CRC 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处于恶性肿瘤和致死因素的第4位。早在1993年 Nemeth 等[1]就在人类结肠癌组织中检测到胃泌素原(progastrin),之后人们逐渐发现胃泌素原在 CRC 细胞的增殖、抗凋亡、侵袭、转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 CRC 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