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鼠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节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凋亡,探讨凋亡在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继发性死亡中的地位。方法 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和钳夹伤模型,于术后1、3、7、14d通过透射电镜及Tunel法检测视网膜节细胞的凋亡。结果 视神经横断后7d及14d,挤压伤后14d,Tunel法显示RGCs出现凋亡阳性细胞,电镜下可见凋亡特征改变。结论 视神经损伤后RGCs出现凋亡,提示凋亡在视神经损伤节细胞继发性死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成熟大鼠视神经切断模型研究B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DiI经双侧上丘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后,切断视神经,同时玻璃体腔内注入BDNF,14天后取出视网膜,荧光显微镜计数存活的神经节细胞数,并同正常对照及阴性对照比较。结果单纯视神经切断2周后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生存数为466±105/mm2。玻璃体内注入BDNF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生存数为1052±173/mm2。切断视神经后玻璃体内注入BDNF实验组和单纯切断视神经组比较存活的RGCs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本实验证实了BDNF可维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3.
大鼠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节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研究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凋亡,探讨凋亡在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继发性死亡中的地位。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和钳夹伤模型,于术后1、3、7、14d通过透射电镜及Tunel法检测视网膜节细胞的凋亡。结果视神经横断后7d及14d,挤压伤后14d,Tunel法显示RGCs出现凋亡阳性细胞,电镜下可见凋亡特征性改变。结论视神经损伤后RGCs出现凋亡,提示凋亡在视神经损伤节细胞继发性死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对体内、外神经元的发育、存活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否对在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有保护和修复作用?目的:观察脊髓挤压伤模型大鼠伤后不同时间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的表达,并分析其变化规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1/03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挤压伤24 h组,挤压伤7 d组及挤压伤21 d组,每组6只.方法:挤压伤各组大鼠麻醉后,在T11行椎板切开后挤压大鼠T13脊髓节段,分别于术后24 h,7 d及21 d断头处死动物,迅速取脊髓L1-L3节段制作20μm厚冰冻横切片.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和挤压伤24 h组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制备切片过程相同.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成年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并计数两者相同面积内腹角和背角阳性有核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②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数量.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营养因子-3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在胞核着色,神经营养因子-4则胞浆及胞核均着色.②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7 d组和挤压伤21 d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挤压伤24 h组[10.2±1.1,11.4±3.2,6.2±1.8,7.4±2.4,(P<0.01)];背角阳性神经元数仅挤压伤21d组高于对照组[86.4±9.8,71.3±8.3,(P<0.01)],而挤压伤24 h组及7 d组低于对照组[48.5±5.1,41.5±3.7,71.3±8.3,(P<0.01)].③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4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 d组和挤压伤21 d组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高于对照组[9.4±2.8,10.8±2.7,15.1±4.0,(P<0.05)],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5);挤压伤7 d组和挤压伤21 d组背角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显著增加[28.1±3.1,35.1±4.4,23.3±2.3,24.1±1.8,(P<0.01)],亦有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后,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神经元数量在脊髓腹、背角神经元中均有增加,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提示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发挥作用的时间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M组)和磷酸缓冲液治疗对照组(P组),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鉴定,将传代培养后的定量MSCs注入损伤术后M组大鼠双眼玻璃体内,P组大鼠则注入等体积PBS,观察视神经损伤后1 d3、d7、d、14 d2、1 d和28 d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率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s)数目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组内前后时间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M组RGCs降低速度明显慢于P组,M组各时间段RGCs数目与P组同时间段相比均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细胞出现凋亡,1 d-14 d内随时间延长凋亡率不断上升,14 d达到高峰,随后下降;损伤后21 d内M组各时间段细胞凋亡率均低于P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损伤后28 d二者的细胞凋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s玻璃体内移植可提高视神经损伤大鼠RGCs的存活率,抵抗视网膜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对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受损视网膜节细胞的早期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9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解剖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分组:成年雄性SD大白鼠55只随机取出7只为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实验处理;其余48只为实验组,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动物的左侧眶上缘暴露视神经,然后将视神经鞘顺向划开,在距眼球后壁2mm处将视神经剪断。将实验组动物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①损伤组。②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组,动物实施术后30min给予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90mg/kg)。③嗅鞘细胞移植组,动物术后移植嗅鞘细胞组织层。④给药后嗅鞘细胞移植组,动物术后30min给予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90mg/kg),然后移植嗅鞘细胞组织层。术后21d麻醉下处死各组大鼠。实验评估:通过视神经逆行荧光标记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状况以及热休克蛋白27表达情况。结果:55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组高于损伤组[(16.525±9.557),(9.889±5.585)个/视野,P<0.1],给药后嗅鞘细胞移植组明显高于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组和嗅鞘细胞移植组[(28.881±13.660),(16.525±9.557),(13.513±6.840)个/视野,P<0.1,<0.01]。②各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热休克蛋白27的表达: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组高于损伤组,给药后嗅鞘细胞移植组明显高于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组和嗅鞘细胞移植组。结论:早期注射甲基强的松龙使受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升高,并使热休克蛋白27表达上调,同时亦表现出了对移植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受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显著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移植hBDNF-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后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①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视神经夹伤组(n=72).视神经夹伤组动物行右侧视神经夹伤后随机平均分为三个亚组:分别于玻璃体腔内注射0.01 mol/L PBS(PBS组),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GFP-NSCs组)和hBDNF-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hBDNF-GFP-NSCs组).各组动物单纯暴露左侧视神经作为假损伤组.分别于移植后3 d,7 d,14 d和28 d处死动物取视网膜,ELISA法检测各组视网膜中BDNF含量.②另取6只视神经损伤大鼠移植hBDNF-GFP-NSCs,分别于2周、4周和8周各处死2只大鼠,取眼球做冰冻切片观察移植细胞存活、迁移情况.③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5)、右眼视神经损伤NSCs治疗组(n=10)、GFP-NSCs治疗组(n=10)及hBDNF-GFP-NSCs治疗组(n=10).④各组于术后4周和8周分别处死5只大鼠,West-era-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BDNF表达.结果 ①ELISA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BDNF含量与假损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手术后第3天时,三个损伤亚组视网膜匀浆上清中hBDNF含量明显增加(与假损伤组比较P<0.05),而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时,GFP-NSCs组与假损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BS组、hBDNF-GFP-NSCs组与假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S组与GFP-NSCs组间及hBDNF-GFP-NSCs组与GFP-NSCs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第14天和28天时,PBS组和GFP-NSCs组中视网膜BDNF含量降低,而hBDNF-GFP-NSCs组中BDNF含量与其他三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冰冻切片示移植后,hBDNF-GFP-NSCs可在宿主视网膜内存活,并逐渐迁移至视网膜各层.③Western-blot检测显示,各组内第4周和第8周BDN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hBDNF-GFP-NSCs组视网膜组织中BDNF表达明显高于于其他各组.结论 hBDNF-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视网膜长期存活,且可以稳定高表达BDNF.  相似文献   

8.
面神经损伤后rhEPO对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EPO)对大鼠受损面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对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75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rhEPO治疗组(n=25) 、对照组(n=25)、假手术组(n=25),50只大鼠建立左侧面神经干损伤动物模型,rhEPO组大鼠致伤后即刻及每天腹腔内注射rhEPO(5000U/kg),连续两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3、7、14、21、28天采用Toluidine blue染色计算面神经元存活率,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的表达。结果:从伤后第7天开始治疗组和对照组左侧面神经元存活率逐渐下降,每个时间点治疗组面神经元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伤后第3天未见Tunel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第7天见表达,第14天数量达高峰,治疗组在伤后第7、14、21天面神经元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 (P<0.05);伤后第3天对照组见 Caspase-3表达增加,第14天达高峰,第28天仍见少许表达,治疗组在各时间点Caspase-3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EPO对受损大鼠面神经元有保护作用;降低Caspase-3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可能是rhEPO治疗创伤性面瘫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载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聚乙二醇(PEG)-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超声微泡造影剂(CNTF-PEG-PLGA),观察其联合超声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制备CNTF-PEG-PLGA,并检测其基本特性。随机选取SD大鼠145只(双眼兼用),将其分为7组,采用视神经钳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治疗后应用荧光金(FG)逆行标记法比较各组大鼠RGCs存活数;视网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视网膜的形态结构改变,评价载药微泡及联合超声的安全性;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GAP-43的表达情况。结果 CNTF-PEG-PLGA微泡平均粒径(312.5±57.35)nm,包封率62.35%,载药量0.298 μg/mg,体外释放28天时微泡释放率达93.60%。FG标记RGCs示,在每个观察时间点G组平均RGCs计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各损伤组(P<0.05),但仍低于A组(P<0.05);G组GAP-43表达可持续到伤后4周,且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视网膜组织病理切片示玻璃体腔注射微泡后视网膜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现象。结论 载睫状神经营养因子PEG-PLGA微泡联合超声可增强药物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及梗死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1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循环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4只,体质量180~220g,随机抽签法分为假手术组8只,对照组、Rg1低剂量治疗组和Rg1高剂量治疗组各32只。实验方法: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3d后处死取材;对照组、Rg1低剂量治疗组和Rg1高剂量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及术后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人参皂苷Rg11mg/kg和5mg/kg,术后3,7,10,14d分别取材,每组8只。实验评估:测定血清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梗死区微血管密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梗死区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的mRNA表达。结果:纳入大鼠10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人参皂苷Rg1对大鼠心肌酶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Rg1低剂量治疗组、Rg1高剂量治疗组心肌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2.25±10.79),(57.64±9.36),(78.63±11.34)μg/L;P<0.05],心肌梗死面积亦明显降低[14d:(12.15±3.68)%,(10.10±3.12)%,(13.94±3.54)%;P<0.05]。②人参皂苷Rg1对大鼠心肌梗死区微血管密度的影响:各组梗死区血管生成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持续增加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g1低剂量治疗组14d:(17.29±3.21)个/视野;Rg1高剂量治疗组14d:(23.27±3.42)个/视野;对照组14d:(9.36±3.54)个/视野;P<0.01]。③大鼠心肌梗死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的表达:心肌梗死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mRNA表达随缺血时间的延长有增高趋势,Rg1低剂量治疗组与Rg1高剂量治疗组明显升高,14d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增长出现停止或下降[Rg1低剂量治疗组14d:(1.1637±0.1786);Rg1高剂量治疗组14d:(1.7230±0.3102)];而缺氧诱导因子1α继续升高[Rg1低剂量治疗组14d:(1.7263±0.3417);Rg1高剂量治疗组14d:(2.7725±0.3219)]。结论:严重缺血可刺激心肌组织产生大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人参皂苷Rg1增加其表达进而刺激心肌梗死区的血管生成,减轻缺血对心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euritin基因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调节以及大鼠受损视神经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视神经夹伤法制备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分别于视神经损伤1 d和7 d后取材。对照组(只分离出视神经,不夹伤)、1 d和7 d组各含有5只大鼠。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组织中Neuritin基因的mRNA表达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检测不同组织中Neuritin蛋白表达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Neuritin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慢病毒技术在体过表达Neuritin基因以研究Neuritin基因的功能,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在体组织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活性,采用CCK-8试剂盒离体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活性。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视神经夹伤1d后Neuritin基因的mRNA表达显著上升,大鼠视神经夹伤7 d后Neuritin基因的mRNA含量有所回落,但依旧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视神经夹伤1 d后Neuritin基因表达含量表达显著上升。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视神经夹伤1 d后Neuritin基因的蛋白表达显著上升,大鼠视神经夹伤7 d后Neuritin基因的蛋白含量有所回落,但依旧显著高于对照组。LV-Nml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及LV-RFP转染组。LV-Nm1组对大鼠受损视神经的修复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以及LV-RFP转染组。10 ng/ml、30 ng/ml以及100 ng/ml浓度的Neuritin蛋白都可以显著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活性。结论 Neuritin基因在受损视神经中表达含量上升,过表达Neuritin基因可以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活性、有效修复大鼠受损视神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脑梗死后跑笼训练对室管膜下区神经新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线栓法阻塞左侧大脑中动脉建立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训练组(n=24),两组再分为3 d、7 d、14 d和21 d亚组,每个亚组6只。对照组于普通笼内饲养,不做任何针对性训练;训练组予跑笼训练每天2次,共3周。各亚组于预定时间采用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量表(NSS)评估神经功能,取材行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14 d和21 d时,训练组Ki67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多(P0.05)。7 d后,训练组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后跑笼训练可促进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新生,可能在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评估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Mito Q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保护作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暂时夹闭大鼠左侧肾动脉45 min以建立IRI模型。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Mito Q组(5只,IRI+Mito Q)和对照组(5只,IRI+生理盐水)。在术前(第0天)和术后不同时间(第2、5、7和14天)对大鼠进行DWI扫描,并测量双侧肾外髓外带(the outer stripe of the outer medulla,OSOM)的ADC值。最后一次MRI检查结束后对肾脏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进行评分。采用最小显著差法比较不同时间点组间及组内ADC值的差异。借助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大鼠双肾ADC值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大鼠右肾ADC值无明显差异,在术后各时间点,每组大鼠左肾OSOM的ADC值均低于右肾(P0.01),对照组左肾ADC值于各时间点均低于Mito Q组。第2天Mito Q组和对照组左肾分别为(3.66±0.29)×10-4 mm2/s、(3.09±0.39)×10-4 mm2/s,P0.05;第5天Mito Q组和对照组左肾分别为(3.75±0.32)×10-4 mm2/s、(2.95±0.79)×10-4 mm2/s,P0.05;第7天Mito Q组和对照组左肾分别为(3.77±0.42)×10-4 mm2/s、(2.98±0.49)×10-4 mm2/s,P0.05;第14天Mito Q组和对照组左肾分别为(3.93±0.23)×10-4 mm2/s、(3.05±0.20)×10-4 mm2/s,P0.05。肾脏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肾损伤最严重的区域发生在对照组IRI肾脏OSOM,其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高于Mito Q组IRI肾脏(P0.01)。结论肾脏扩散加权成像可无创评价Mito Q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HSP)反应对青光眼模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中热休克蛋白72(HSP72)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大鼠)、模型组(青光眼模型)、实验1组(青光眼+腹腔注射硫酸锌)、实验2组(青光眼+热休克反应干预),每周各16只,各组进行相应处理。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大鼠右眼均行激光光凝处理,比较大鼠激光处理前后左、右眼的眼压变化;比较各组大鼠实验后不同时间点RGCs平均密度和RGCs中的HSP72抗体水平。结果 各组青光眼大鼠激光处理前后左眼眼压的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 05);模型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经激光处理后3 d、1周、2周、4周右眼的眼压均明显高于激光处理前(P 0. 05),而组间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 0. 05)。正常对照组实验后不同时间点RGCs中均未见HSP72抗体表达;模型组在激光光凝后2周、4周亦未见HSP72抗体表达;实验1组和实验2组在激光处理后3 d至2周时HSP72抗体水平逐渐升高,到2周时达到高峰,随后有所降低至接近正常水平;实验2组不同时间点HSP72抗体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较实验1组显著下降(P 0. 05)。相比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实验1组和实验2组经激光处理后3d、1周、2周、4周RGCs平均密度均显著下降(P 0. 05);实验2组不同时间点RGCs平均密度较模型组和实验1组均显著升高(P 0. 05)。结论 在青光眼大鼠模型中,通过HSP反应干预可刺激HSP72在RGCs中的生成,且具有保护大鼠RGCs和视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裸鼠肝癌移植瘤模型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12在广州医学院动物实验室进行。取24只雄性裸鼠(BALB/C-nu/nu),将体外培养人肝癌Bel-7402细胞株种植于左前上肢腋窝皮下,然后单纯随机分为4组(n=6):①人参皂甙Rg3组:自接种肝癌细胞株第3天起,灌胃给予10mg/kg人参皂甙Rg3,隔日1次,灌胃20次。②三氧化二砷组:自接种肝癌细胞株第3天起,腹腔内注射三氧化二砷40μg/d,1次/d,连续28d。③联合用药组:同时用人参皂甙Rg3灌胃和三氧化二砷腹腔注射,用药量和时间同上2组。④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方法同人参皂甙Rg3组。停药1周后分别观察裸鼠的生存质量(包括精神状态、活动状况、对刺激的反应、体质量下降幅度、食欲和尿、便6项指标),测定瘤质量,计算肿瘤抑制率,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①治疗方案结束时,联合用药组6只裸鼠均存活,人参皂甙Rg3组和三氧化二砷组有5只存活,对照组只有4只存活。人参皂甙Rg3组和联合用药组荷瘤裸鼠生存质量较高。②人参皂甙Rg3组、三氧化二砷组和联合用药组平均瘤质量明显轻于对照组[(0.83±0.22),(0.68±0.16),(0.56±0.11),(1.52±0.60)g,P<0.05],但前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③人参皂甙Rg3组、三氧化二砷组和联合用药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45.1%,55.3%,63.1%,3组比较差异不显著。④人参皂甙Rg3组、三氧化二砷组和联合用药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2.71±2.75),(18.00±2.24),(10.00±2.92),(27.00±2.94)个/200倍视野,P<0.05],人参皂甙Rg3组和联合用药组微血管密度值低于三氧化二砷组(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人参皂甙Rg3能明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改善荷瘤裸鼠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骨痂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及血清CGRP水平,探讨CGRP与骨折合并脑外伤时愈合加快的关系.方法 12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6只,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骨折组24只,骨折合并脑外伤组24只,正常对照组8只.显露大鼠颅顶骨,开骨窗,应用自由落体方法建立脑外伤模型,将大鼠右股骨中段锯断造成骨折模型.分别于第7、14、21天各处死8只,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中CGRP水平,取骨折标本拍X线片,骨折端上下5 mm组织行HE染色和sP法免疫组化染色.数据经SPSS 11.0软件包处理,采用成组t检验分析.结果 单纯骨折组伤后7 d、14 d、21 d血清CGRP[(91.58±28.67)ng/L,(102.46±27.95)ng/L,(86.54±24.13)ng/L]较正常对照组[(65.42±19.35)ng/L]升高.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伤后7 d血清CGRP[(165.49±43.28)ng/L]升高非常明显,与单纯骨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 d骨折合并脑外伤组血清CGRP[(104.72±31.36)ng/L]下降,21 d血清CGRP[(74.93±21.57)ng/L]降至正常,与单纯骨折组比较,1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痂组织CGRP免疫组化染色7 d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平均积分吸光度[(0.496±0.108)]最高,与单纯骨折组[(0.348±0.07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 d和21 d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GRP可能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视神经损伤视网膜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探讨一氧化氮(NO)在视神经损伤所致的视网膜节细胞迟发性死亡中的作用[1].方法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横断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法.结果对照组大鼠视网膜iNOS表达阴性,视神经横断伤后1~14d视网膜GCL及INL出现iNOS阳性表达,且iNOS表达在损伤后7d及14d明显高于1d(P<0.05).结论视神经损伤诱导视网膜iNOS的表达,提示视神经损伤早期视网膜NO的合成增高,NO可能参与介导了视网膜节细胞的迟发性死亡.  相似文献   

18.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对体内、外神经元的发育、存活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否对在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有保护和修复作用?目的:观察脊髓挤压伤模型大鼠伤后不同时间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的表达,并分析其变化规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1/03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d组及挤压伤21d组,每组6只。方法:挤压伤各组大鼠麻醉后,在T11行椎板切开后挤压大鼠T13脊髓节段,分别于术后24h,7d及21d断头处死动物,迅速取脊髓L1-L3节段制作20μm厚冰冻横切片。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和挤压伤24h组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制备切片过程相同。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成年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并计数两者相同面积内腹角和背角阳性有核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②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数量。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营养因子-3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在胞核着色,神经营养因子-4则胞浆及胞核均着色。②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犤10.2±1.1,11.4±3.2,6.2±1.8,7.4±2.4,(P<0.01)犦;背角阳性神经元数仅挤压伤21d组高于对照组犤86.4±9.8,71.3±8.3,(P<0.01)犦,而挤压伤24h组及7d组低于对照组犤48.5±5.1,41.5±3.7,71.3±8.3,(P<0.01)犦。③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4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高于对照组犤9.4±2.8,10.8±2.7,15.1±4.0,(P<0.05)犦,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5);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背角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显著增加犤28.1±3.1,35.1±4.4,23.3±2.3,24.1±1.8,(P<0.01)犦,亦有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后,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神经元数量在脊髓腹、背角神经元中均有增加,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提示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发挥作用的时间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叔丁基对苯二酚对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与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正常SD大鼠,给予基础饲料喂养;模型组与治疗组为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治疗组在模型构建后7 d采取玻璃体注射叔丁基对苯二酚治疗。记录大鼠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与第21天体重;观察大鼠视网膜无灌注区铺片面积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视网膜病理情况;检测大鼠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造模成功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与第21天的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第14天与第21天治疗组大鼠的体重显著高于模型组(P0. 05)。对照组大鼠视网膜未见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治疗组大鼠视网膜无灌注区铺片面积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均显著少于模型组大鼠(P 0. 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视网膜层次病理性变化减弱,水肿程度降低,各层的结构稀疏排列的程度降低。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的Nrf2、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Nrf2、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 0. 05)。结论叔丁基对苯二酚治疗的可促进视网膜病变模型大鼠体重恢复,并抑制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和Nrf2、VEGF蛋白的表达,减轻视网膜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在损伤后和不同时期视神经管减压后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了解创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术后2d减压组、术后7d减压组、术后14d减压组、术后不减压组,每组6只。②造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在视神经孔中塞入一细端为2mm直径的圆锥软硅胶,阻塞视神经孔,造成视神经的挤压伤。③指标检测:采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测损伤前、损伤后1h、减压前1h、减压后2周视功能变化,记录NPN曲线主波(P波)的绝对潜伏期、绝对波幅。正常对照组仅采集一组数据作为对照。结果:30只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对照组家兔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均引出典型NPN波型曲线,视神经挤压伤后1hNPN波形低阔扁平,P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②P波潜伏期:术后2d减压组减压后短于减压前[(71.25±8.51),(86.47±14.28)ms,P<0.05];术后7d减压组减压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4d减压组减压后明显长于减压前[(158.73±15.16),(116.35±17.13)ms,P<0.05]。术后2d减压组和术后7d减压组短于术后不减压组(P<0.01)。术后7,14d减压组和术后不减压组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P波波幅:术后2d减压组减压后高于减压前[(5.25±0.78),(4.42±0.42)μV,P<0.05]。术后2d减压组减压后低于术后7d减压组、术后14d减压组(P<0.01),术后14d减压组低于术后7d减压组(P<0.05);术后7d减压组、术后14d减压组、术后不减压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神经元继发性损伤是视功能进行性下降的重要原因,视神经减压术有利于减轻视神经间接损伤,较早期(损伤后48h以内)减压可阻止轴突继发性损伤,避免视功能进一步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视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