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慈忱  左云霞 《华西医学》1992,7(4):435-437
本文报道55例心胸比≥0.7的大心脏病人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及体外循环处理。病人的病程长,心功能及心肌收缩力明显减退。强调麻醉诱导过程应维持循环稳定,防止低血压或高血压。加强心肌保护,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心肌再灌注期开始应用血管扩张药,能改善缺血后心泵功能,使病人术后循环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术中输血量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肾功能损伤的患者作为肾功能异常组,随机选取37例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它们的资料,对两组病例的术中输血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肾功能正常组的术中输血量平均值(866.48±710.82)mL,肾功能异常组的术中输血量平均值(1 990.71±1 925.26)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输血量<1500 mL肾功能异常的患者14/47例(29.8%),术中输血量>1 500 mL,肾功能异常的患者14/18例(77.8%),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中输血量可明显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82例,手术过程均顺利。工作中充分的术前准备、膜式氧合器的应用、良好的心肌保护、抑肽酶的应用、适时应用超滤或改良超滤是再次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1997—10~2003—12共实施重症瓣膜置换术32例,体外循环(CPB)灌注技术和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复杂的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与手术效果有着重要关系.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患病时间长,体质弱,全身一般情况差,心功能较差,甚至合并有其它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故对体外循环(CPB)的管理要求较高.作者自2003年开展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以来,共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79例,其中重症患者34例,现将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复杂的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与手术效果有着重要关系。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患病时间长,体质弱,全身一般情况差,心功能较差,甚至合并有其它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故对体外循环(CPB)的管理要求较高。作者自2003年开展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以来,共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79例,其中重症患者34例,现将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70例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01-2010-06我科室共完成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70例,其中二尖瓣置换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20例,二尖瓣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现将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作如下总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  相似文献   

8.
9.
体外循环(CPB)广泛用于心脏直视手术,一般升主动脉开放后,冠脉循环恢复,心脏自动复跳,但是特殊情况下会遇到心脏复苏困难者,需要经过一定处理方能复跳[1]。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脏不复跳1例体外循环处理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17岁,32kg,身高145cm,术前Hct0.42,术前诊断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2006-05在全麻下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体外循环过程:国产膜肺,常规预充,经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血流降温,鼻咽温29.5度阻断升主动脉,人工心肺机经主动脉根部灌注4:1(4份血:1份晶体)停跳液,每25~30min灌注一次,心…  相似文献   

10.
总结12例急诊心脏瓣膜置换的术后护理.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心脏直视下行瓣膜置换术,术后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配合医生维护患者的心功能、呼吸功能、肾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例术后并发严重低心排伴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11例术后恢复顺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1.
李永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1):2710-271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CPB)下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2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的护理配合,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结果 120例CPB期间无意外发生。结论灌注师之间的密切配合才是完成CPB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林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0):1236-1238
体外循环术作为心内直视手术的必要手段,在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心外科医生手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非生理性的血液循环,体外循环这一技术,虽使得心内直视手术成为现实,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也时刻困扰着心脏外科医师.肾功能衰竭作为体外循环严重并发症,使得其死亡率居高不下.本文就体外循环(CPB)术后肾功能监测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远隔缺血时处理对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及与术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择期CPB下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n=20):远隔缺血时处理组(A组)、远隔缺血预处理组(B组)和对照组(C组)。A组在CPB主动脉阻断后同时对右下肢予以3周期5min缺血/5min再灌注处理;B组在麻醉诱导后予以该处理。于术前(T1)、CPB结束即刻(T2)、CPB结束后5h(T3)、24h(T4)取右颈内静脉血,检测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于术前1d、术后d3、d7对患者行神经系统检查并记录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与T1相比,三组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在T2、T3时均明显升高(P<0.05);与T2、T3相比,三组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在T4时均明显下降(P<0.05);A组和B组患者在T2、T3时的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而A组和B组各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无明显差异。C组患者术后d3认知功能降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远隔缺血时处理能抑制CPB瓣膜置换术患者S100-β蛋白和NSE的释放,并减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降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附5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瓣膜病变 ,瓣膜置换手术可解除瓣膜狭窄或返流 ,改善血流动力学 ,长期改善心功能。但手术创伤、心肌缺血再灌注自由基的损伤、麻醉药物的影响 ,均可在短期内加重心功能损害。术后早期良好的监护很重要。我院 2 0 0 0年 1 2月~ 2 0 0 2年 6月行 5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 ,本文就术后病人的监护及并发症的防治 ,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2例中 ,男性 2 4例 ,女性 2 8例 ,年龄2 2~ 70岁 ,平均 42 .5± 1 2岁。病程 2~ 32年 ,平均 1 4 .5± 8.2年。风湿性心瓣膜病 44例 ;退行性心瓣膜病 8例 ,其中 3…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介绍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围产期的监护及护理体会,提出换瓣术后妇女对妊娠要持慎重态度,整个孕期需要有经验的心内科及产科医生密切监护。分娩期除做好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外,必须加强循环系统的护理,监测心肺功能及凝血情况,尽量缩短产程,积极预防感染,减少产后出血。本文还对妊娠期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动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分娩期及产褥期调整及更改抗凝药物、防止出血及血栓并发症等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循(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记录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同步12导联心电图,观察各时间点QTd值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3天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延长,以术后第1天最显著(P〈0.01)。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均〉80ms。结论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后QTd与QTcd明显延长,提示术后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与手术、麻醉有关。QTd有可能作为预测CPB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月310例在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病患,按照随机编号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5例,实验组患者制定综合护理干预机制,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对心脏康复知识的认知度、术后抗凝药物依从性以及对药物的不适表现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一定护理干预后在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以及术后康复知识的认知度较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意义;研究组心脏疾病患者对术后抗凝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对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加病患对心脏疾病治疗及康复知识的学习和深度认知,有效的减少或者避免术后抗凝治疗中出血情况的发生,帮助病患在抗凝治疗中培养更好的依从性,因此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依从性具有良性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殷秋阳  姜勇  郝莉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1975-1976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不当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1],也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我院2004年7月~2006年7月,对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械瓣膜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和护理,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术后早期呼吸与循环功能尚不稳定,需用机械通气辅助以减轻呼吸做功,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全身氧的需求。因此,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2008年1月-2012年3月我院开展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128例。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解决心脏瓣膜病所致的心功能改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多数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为成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危险性大,医疗费用高,瓣膜置换术后还要终生服用抗凝血药物,同时担心瓣膜本身的功能状况,所以,这类病人手术前后易产生忧虑,惶惶不安,甚至出现心理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