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是眼显微外科尖端手术之一,它的治疗目的是降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手术安全.疗效显著,因而深受广大近视患者的欢迎。我院自1988年5月以来,在国内首先引进、开  相似文献   

2.
作为手术治疗近视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正在一些国家受到重视,其治疗效果也进一步被更多的眼科医生所接受。近年来,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发展.这种手术方法开始传入我国,国内眼科医生及广大近视患者也深为关注。因此,如何较全面地估价与正确地开展这种手术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一些主要问题作简要介绍。一、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发展简史人类眼的屈光力约为60屈光度,其中2/3(约40屈光度)为角膜所形成,故手术方法改变眼的屈光状态大多在角膜上进行。一百多年前,一些眼科医生就开  相似文献   

3.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是最早应用于临床治疗近视的手术方法,为数十万患者摘掉了眼镜,但手术的可预测性和术后稳定性较差,有部分患者出现了屈光欠矫或回退,我院于2005年开始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作者收集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简称RK)后261例临床资料,对RK术后常现包扎3d与RK术后早期开放点眼在临床症状、细菌培养、结膜囊分泌物及视力恢复等万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开放点限与常规包扎3d在结膜囊分泌物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早期开放对术后视力恢复不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结论:RK术后早期开放点眼有益于角膜切口的愈合,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角膜屈光手术如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激光角膜热成形术(LTK)在矫正屈光不正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类患者中将有一部分人发生白内障。从临床实践和相关文献报道,常规人工晶体计算方法造成IOL度数不足,白内障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远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角膜屈光术后白内障4例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3种加压止血方法的疗效比较。方法:将我院1999年9月-2001年5月221例患按手术顺序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给予沙袋胶布包扎、绷带8字加压包扎及弹力胶布包扎。结果: 沙袋胶布包扎、绷带8号加压包扎与弹力胶布包扎相比有显差异(P<0.05)。结论:弹力胶布包扎法优于沙袋胶布包扎、绷带8号加压包扎法。  相似文献   

7.
腮腺手术后加压包扎与涎瘘关系的探讨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腮腺手术后正确而合理的局部加压包扎护理。方法:对5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术后切口A组使用一般医疗纱布绷带加压包扎;B组使用有弹性及粘力的绷带加压包扎,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并发涎瘘1例;A组使用传统绷带加压包扎术后并发涎瘘5例。结论: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具有明显优越性,不论使用何种绷带,均注意观察加压包扎的松紧度,预防并发症,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角膜放射状切开术(简称RK手术)是治疗近视眼的现代新技术,手术效果好,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腮腺手术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手术,术后常需辅以7~14d的加压包扎,防止涎瘘的发生.临床上常用的加压绷带有传统纱布绷带与具有弹性及粘力的无纺布自粘弹性绷带,而这两种绷带只有专业医护人员才能帮患者包扎上.对于术后7~14d以前出院的患者,专业医护人员有时不能及时为其提供包扎服务,而患者的切口仍需加压包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科自行设计了一种弹力绷带,专供此类患者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泪液铜蓝蛋白(CP)测定及在近视角膜手术研究中的应用谢秩勋,李燕先,张萍,王东勇(成都军区总医院临床实验科,610083)近视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是目前治疗近视的最新方法之一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收集将1×1×5mm无菌棉条置放于患者眼下穹窿部,一端...  相似文献   

11.
肖利  陈哲 《护理研究》2007,21(3):245-245
腮腺手术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手术。传统的术后纱布绷带加压包扎固定很容易受活动的影响而松动,给病人带来不便,而自黏性弹力绷带既能有效压迫固定,又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我科将自黏性弹力绷带用于腮腺手术后加压包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腮腺疾病病人153例,其中男85例,女68例,年龄19岁~76岁,平均年龄37.6岁。2方法术后将无菌纱布或棉垫置于手术区,取适当长度的3M自黏性弹力绷带通过颏部头顶进行包扎,包扎完成后剪开双侧外耳表面的绷带,以防止对耳廓的压迫。一般加压包扎10d左右。主…  相似文献   

12.
肖利  陈哲 《护理研究》2007,21(1):245-245
腮腺手术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手术。传统的术后纱布绷带加压包扎回定很容易受活动的影响而松动。给病人带来不便,而自黏性弹力绷带既能有效压迫固定,又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我科将自黏性弹力绷带用于腮腺手术后加压包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程小禾 《护理研究》2004,18(3):417-417
角膜矫形镜(O-K镜)是一种用于治疗近视眼而特殊设计的硬性高透氧性隐形眼镜。这种镜片采用物理学的方法压迫角膜,改变其曲率度,对角膜进行塑形,从而达到减低近视的作用,用此镜片治疗近视的方法称之为角膜塑形术(Ortho—k近视疗法,简称O-K疗法)。它的特点是无需施行手术,无痛苦,矫正近视眼效果快。但其并发症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我院1999年6月-2001年10月采用O-K疗法治疗102例(203眼)近视病人,配戴镜片后发生角膜损伤80例(159眼),发生率78.4%。现将原因分析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近视眼是1972年由苏联学者费德洛夫首先提出。并于1974年进行首批手术后而发展起来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全称为‘放射状定量性前角膜切开术”。该手术目前已被认为是一种安全和疗效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制作角膜瓣时发生卡刀后改做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6例(28眼)中低度近视患者在LASIK术中因遇到阻力卡刀改为PRK,术后随访时间大于1 a,对术后视力、角膜瓣的恢复及并发症等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26例(28眼)术中术后无不良并发症。术后1 a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27眼(96.43%),术后无上皮植入及明显Haze出现。术后1 a无角膜膨隆或圆锥角膜发生。结论 LASIK术中卡刀改做PRK治疗中低度近视效果显著,适用于因特殊原因急需一期手术完成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探讨其发生的种类、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465例(4481眼)LASIK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影响进行了6个月的观察。结果:LASIK术中并发症有角膜血管翳出血、角膜瓣偏位、角膜瓣不全、游离瓣、角膜上皮剥脱、角膜基质床不平整和纽扣瓣;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过矫或欠矫、弥漫性板层角膜炎、角膜层间异物、近视回退、不规则散光、术后干眼和术后眩光。结论: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但存在许多并发症,应引起重视。手术技巧的提高、手术设计的完善和手术设备的改进以及有效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近年来发展起来治疗近视的新技术,具有疗效好、恢复快、安全性高、稳定性强等优点,但是这项手术对于设备和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由于手术中需要用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将会出现与制作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后果较为严重。现将本院对LASIK术中出现的并发症角膜瓣制作不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住角膜镶术(LASIK)治疗近视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1105例(2030只眼)近视患者行LASIK后随访12个月,观察及分析并发症。结果:LASIK术中主要并发症表现为与角膜瓣有关,小瓣、瓣中央小孔、游离瓣、瓣形成不全及角膜血管翳出血。术后并发症为感染、继发性圆锥角膜、干眼症、眩光、屈光回退、黄斑出血及激素性高眼压。结论: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但必须重视术中术后并发症,随手术技巧的提高和手术设计的完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所使用的绷带式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的病原学进行分析。方法对接受PRK手术的50例(100只眼)患者,手术前取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培养。术后给予术眼配戴高透氧性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术后第6~8天摘除角膜接触镜,将角膜接触镜进行细菌学检测,并同时再次取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培养。并将接触镜培养阳性的患者与培养阴性的患者分组对比,分析两组间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厚度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 100片角膜接触镜中,3片(3%)细菌学检测结果呈阳性,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结膜囊均未监测到细菌,术后均未见眼部感染表现。阳性组和阴性组间,泪液分泌量存在差异,可能与培养阳性有相关。结论 PRK术后使用的高透氧性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具有发生细菌污染的可能,尤其对于泪液分泌量较少的患者,其角膜接触镜发生感染机率较高。手术前后合理用药可有效控制接触镜中细菌的繁殖。  相似文献   

20.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是在角膜上作放射状切开深度达角膜厚度85%以上,从而使中周部角膜的胶原纤维松解——弹性变弱,加上在眼压的作用下中周部角膜变得比较凸出、扩张,随之角膜中心视区相对扁平,曲率减少,以致得到矫正近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是当今治疗近视眼的现代新技术,手术效果好,而且安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简称B·K手术,由日本佐滕医生于1937年提出手术概念,1974年由苏联费多洛夫教授首先将该手术改良而应用于临床,1978年美国包里斯教授将这项技术介绍到美国,经过1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不断改进,这一技术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接受和广泛施行。我国马赛芬于1985年开展这项手术。我院眼科于1989年12月开展这项手术,自这项新技术开展以来,我们共配合手术114例,现将配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