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nSOD在肿瘤的发生及肿瘤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样本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样本的MnSOD mRNA及蛋白表达进行检测,以β-actin作为定量参考物,比较其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结合临床特征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分析MnSOD在肿瘤不同阶段表达的差异。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MnSOD mRNA的表达值为0.61±0.15,癌旁组织为1.24±0.1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nSOD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值为0.40±0.04,癌旁组织为0.75±0.0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淋巴结转移与非淋巴结转移MnSOD mRNA及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Ⅰ期4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45±0.15,Ⅱ期9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44±0.15,Ⅲ期7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36±0.07,Ⅱ期与Ⅲ期及Ⅰ期与Ⅲ期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与Ⅱ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期MnSOD蛋白表达三者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n-SOD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检测MnSOD的表达可作为临床诊治及判定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Hao JY  Yang YL  Li S  Qian XL  Liu FF  Fu L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6):382-386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66例IMPC、67例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中PSCA的表达,比较其差异并分析PSCA的表达与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0例IMPC和10例IDC-NOS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乳腺组织中PSC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SCA在66例IMPC中有47例高表达(71.2%,47/66),67例IDC-NOS中35例高表达(52.2%,35/67),两组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IMPC中PSC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39).RT-PCR结果显示,PSCA在10例IMPC和10例IDC-NOS癌组织中各有7例和5例表达,且全部高于对应的正常乳腺组织;IMPC癌组织中PSCA表达强度明显高于IDC-NOS癌组织.结论 PSCA的表达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 (PSCA) at protein and mRNA levels in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IMPC)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CA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PSCA protein was analyz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LSAB) in 66 cases of IMPC and 67 cases of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IDC-NO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CA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was also analyzed in IMPC. Furthermore, RT-PCR was used to detect PSCA mRNA in 10 cases of primary IMPC and 10 cases of primary IDC-NOS with paired normal breast tissues, each from the same subject. Results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e overexpression of PSCA in 47 of 66 (71.2%) cases of IMPC and 35 of 67 (52.2%) IDC-NOS.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SCA expression between IMPC and IDC-NOS (P=0.024). In IMPC, the expression of PSCA was correlated with lymph nodes metastasis (P=0.039). RT-PCR showed the mRNA level of PSC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rimary IMPC and IDC-NOS tissue than that in paired normal breast tissue (7/10 and 5/10, respectively), and it was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rimary IMPC tissue than that in IDC-NOS tissue.Conclusion PSCA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IMP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密度与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转移密度分为ND40组、ND=0组和ND≤40组,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密度评价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价值。结果 ND40组、ND=0组和ND≤40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Ⅲ期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密度提供良好的分层意义,ND40组Ⅲ期乳腺癌与Ⅳ期乳腺癌预后无差异(P=0.453)。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密度、TNM分期、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及p N分期均与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均0.05);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密度是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提示其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标准,ND40组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以30例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为对照组.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1.4%(43/70)、68.6%(48/70),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中N-cadherin mRNA及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3%(1/30)、6.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ER、PR表达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均>0.05);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s=0.73,P<0.01);N-cadherin mRNA阳性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cadherin mRNA及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过表达提示其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起重要作用,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微卫星不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微卫星不稳定(MSI)性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方法 选取10个微卫星位点,从石蜡包埋的存档标本中选取34例肿瘤组织和其对应的自身正常对照组织,提取DNA后用PCR扩增,6%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p53、c-erbB-2、PR、ER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结果 在3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有9例(26.47%)至少1个位点出现MSI。MSI和病人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p53、c-erbB-2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ER和PR阴性的病例出现MSI的比例远远高于ER和PR阳性病例。结论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MSI,并可能和ER、PR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LDH1A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4年至2008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病房行根治性手术的158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LDH1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ALDH1A1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DH1A1表达阳性率为56.3%。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ALDH1A1的表达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临床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9)。ALDH1A1阳性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均短于ALDH1A1阳性表达患者,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22和P=0.01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ALDH1A1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25和P=0.014),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P=0.892和P=0.489)。结论 ALDH1A1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乳腺浸润性癌PS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PS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PS2蛋白在86例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结果PS2蛋白的表达率为66.27%(57/86)。在下列一些情况中,PS2蛋白的表达率有区别:(1)86例中,5年以上组80.55%(29/36),5年以下组56.00%(28/5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5);(2)未停经组62例,5年以上组86.20(25/29),5年以下组54.54%(18/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已停经组24例,5年以上组4/7例,5年以下组58.80%(10/1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腋窝淋巴结转移62例,5年以上组82.35%(14/17),5年以下组55.55%(25/4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腋窝淋巴结阴性24例,5年以上组78.94%(15/19),5年以内组3/5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PS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5年生存期正相关,PS2阳性的表达可以作为乳腺癌的一项预后指标;PS2蛋白表达对未停经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PS2蛋白表达与较好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 ,6 5岁 ,因发现左乳无痛性包块 6个月伴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入院。查体 :左乳房外上象限距乳头 5cm处可触及一包块 ,活动差 ,有深压痛。包块处乳腺皮肤呈桔皮样外观 ,约 6cm× 5cm ,累及乳头边缘。同侧腋下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 :未发现异常。消化道钡餐透示未发现异常。临床诊断 :左乳癌。遂行左乳癌根治术。病理检查 乳癌根治术切除标本及腋下和锁骨上下部分软组织。乳腺外上象限脂肪组织中有一约 3 5cm× 2 5cm× 2cm灰白色结节 ,质硬 ,与周围软组织粘连 ,切面灰白色 ,部分区域细腻 ,并见有肿大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B7H4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7H4蛋白在123例患者癌组织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显示,B7H4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2%(47/123),显著高于正常乳腺导管上皮细胞(P <0.01);B7H4蛋白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分期、HER2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P <0.05,P <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B7H4阳性表达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由此,B7H4可能与乳腺癌的进展密切相关,其阳性表达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58岁。13年前发现左乳外上象限无痛性肿块,直径约2cm,近1年因外伤后肿物生长迅速并破溃,近2个月乳头糜烂,于2003年11月3日收入院,无肿瘤家族史及乳腺疾病史。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55岁.因左乳疼痛30年,发现左乳包块3月于2006年4月10日入院。30年前,患者感左侧乳腺时有胀痛,当地医院诊断为“乳腺增生”,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断续至入院前。3个月前,左乳疼痛加重,并发现左侧乳腺外上肿块,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示:左乳实性占位,遂入我院。入院查体: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见酒窝征,其下距乳头约2cm处有一约直径1.5cm肿块,肿块边界尚清,质地硬,活动,与皮肤有粘连,轻度压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CK5/6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61例ILC组织中CK5/6、ER、PR、Her-2及Ki-67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ILC中,6例表达CK5/6,其中弥漫阳性3例,灶状阳性3例;组织学类型为混合型、多形型或实性型,核级为2~3级;5例核分裂小于5个/10 HPF,1例约20个/10 HPF;其中2例表达ER和PR,4例不表达;6例Her-2均阴性;3例Ki-67增殖指数大于60%.结论 ILC中有少数表达CK5/6,倾向于高核级、ER、PR、Her-2表达阴性;可能存在基底细胞样亚型小叶癌.  相似文献   

13.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鼻咽癌的表达及在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 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前列腺特异性表达的人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基因启动子/增强子表达载体,并进行组织特异性鉴定。 方法:从人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PSMA上游 1 175 bp 的启动子序列,及第三内含子中258 bp的增强子序列,将两个序列定向克隆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质粒pGL3-Basic,构建前列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GL3-PSMP-PSME。将构建载体用脂质体分别转染前列腺癌PC-3M细胞株及4种非前列腺癌细胞株,48 h后通过检测荧光素酶表达活性,确定克隆的启动子及增强子的活性及其组织特异性表达活性。结果:构建的pGL3-PSMP-PSME质粒经酶切及DNA测序分析鉴定,证实克隆片段的大小、插入方向及其序列正确。细胞转染结果显示, pGL3-PSMP-PSME在PC-3M细胞株中表达活性明显高于其它4种非前列腺癌细胞株。结论:构建的前列腺表达载体具有较高的组织特异性, 为进一步研究PSMA调控序列驱动治疗基因进行前列腺癌的靶向生物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fibriform 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收集6例ICC的临床资料,观察它们HE形态,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抗有CK5、CK(34βE12)、CK8、S-100蛋白、SMA、CD10、ER、PR、c-erbB-2、CgA、PCNA、E-cad。结果 本研究将ICC分为两组:经典型和混合型。它们具有以下特征:①以浸润性筛状结构占优势,细胞排列成浸润性的有棱角的岛屿状,筛孔较不规则。肿瘤细胞小,呈低或中级核级,核分裂象罕见。在多数癌巢周围有反应性纤维母细胞性间质增生。②免疫表型:肌上皮标记(S-100蛋白、SMA、CDl0)及cK(34βE12)肿瘤细胞巢均阴性,而个别肿瘤累及的TDLU周围部分肌上皮标记阳性;激素受体(ER、PR)均阳性;c-erbB-2阴性,PCNA、E-cad呈不同程度的阳性;CgA均阴性。③临床资料:经典型ICC年龄均值较混合型ICC大,肿块大小较混合型ICC小,病程较混合型ICC短,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转移灶仍保持筛状结构。结论 ICC有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7.
重视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诊断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Fu L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05-307
在2003年10月出版的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中,增加了一些新的肿瘤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就是其中的一种新类型。实际上,IMPC早在1980年就由Fisher等首次报道,当时被称为具有桑葚体样形态学改变的浸润性乳头状癌。直到1993年Siriaunkgul和Tavassoli。才正式提出IMPC的概念,此后有关IMPC的研究陆续报道。鉴于长期以来IMPC一直被认为和被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形态学上的亚型,或称之为浸润性导管癌伴微乳头状分化;并且迄今国外对IMPC的诊断标准,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等方面的意见不一,而国内对IMPC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但IMPC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发病率和预后差的生物学行为,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有必要对IMPC作一强调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两种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喉鳞状细胞癌(简称喉癌)和乳腺浸润性癌(简称乳腺癌)中stomatin like protein-2(SLP-2)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46对喉癌及喉正常上皮组织中SLP-2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其中10对标本的SLP-2蛋白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了104例喉癌组织芯片和263例乳腺癌组织芯片中SLP-2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SLP-2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RT-PCR结果显示SLP-2基因在46例喉癌中的38例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升高(83%,38/46),喉正常上皮组织中表达阴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有7例喉癌组织中SLP-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应的喉正常上皮组织.喉癌组织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全部20例喉正常上皮组织的阴性表达(0/20)相比,SLP-2蛋白染色在104例喉癌组织中有36例出现了过表达(34.6%,36/104;P=0.000).与喉正常上皮表达相比,喉癌组织中SLP-2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升高.SLP-2蛋白过表达与喉癌患者的临床分期较晚(P<0.01)和淋巴结发生转移(P=0.003)密切相关.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阴性表达(0/10)相比,SLP-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呈现过表达(52.5%,138/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该蛋白的过表达与乳腺肿物的大小(P=0.020)、淋巴结转移(P<0.01)、临床分期Ⅲ期(P<0.01)以及发生远处转移(P=0.002)密切相关.此外,还与HER2/neu蛋白的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P:0.037),生存分析表明,SLP-2蛋白过表达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显著降低.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状态、HER2/neu蛋白表达和SLP-2蛋白表达可能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 SLP-2蛋白的过表达可能与喉癌和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过程密切相关,并可能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提示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136例和浸润性小叶癌61例的超声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病理类型的肿瘤的超声声像图在肿块形状、内部与后方回声以及血流图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方回声与内部钙化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可以根据各自超声声像的特点进行诊断,组织学的不同影响乳腺癌的超声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具有筛状结构的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浸润性筛状癌的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具有筛状结构的乳腺腺样囊性癌及浸润性筛状癌各3例进行形态和免疫组化比较观察。结果在常规HE染色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筛状结构与浸润性筛状癌十分相似,但它们的免疫标记谱不同。乳腺腺样囊性癌的导管上皮细胞表达c-kit;肌上皮细胞表达p63、SMA;不表达ER、PR。浸润性筛状癌不表达c-kit,p63及SMA;总是表达ER、PR。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是罕见的肿瘤,它的筛状结构与浸润性筛状癌非常相似。免疫组化标记c-kit;p63、SMA及ER、PR有助于它们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