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东 《养生大世界》2008,(10):34-34
“肝肾阴虚”对于老年人来说不是个生疏的词儿,特别是看过中医的老人,常被医生诊为“肝肾阴虚证”。但细究起来什么叫肝肾阴虚?怎样诊断肝肾阴虚呢?  相似文献   

2.
论寒热往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热交作,谓之寒热往来,有发无定时和发有定时之分,均系正邪斗争的反映。目前中医学者多认为该症是半表半里证的热型。笔者认为既然该症是邪正斗争所致,就不局限于半表半里证。表证亦可见之,如《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之伤寒八九日,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之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均系邪气在表,正邪交争出现之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之寒热往来,除伤寒外,温病亦可见之,如薛生白论述的湿热证,邪阻膜原而寒热如疟者。里证寒热往来可见于邪毒内陷、悬饮及热入血室者。  相似文献   

3.
战汗与往来寒热是外感病的典型症状,二者的病机都属于正邪交争,但各自的治法、调护和转归却不尽相同。治法方面,外感病症见战汗者,要根据具体病情或温补或寒下,相机而动;而外感病症见往来寒热者,多以和枢机、解郁结为法;在一定条件下,往来寒热还可通过战汗而解。调护方面,战汗时不可扰动,汗后宜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往来寒热要重视其治疗药物应去滓再煎。转归方面,战汗是外感病病情转归的关键,而往来寒热往往提示外感病仍处于相持阶段。对比分析外感病战汗与往来寒热的证治特点,对外感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文章参考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伤寒论》中的往来寒热之定义、病机及治疗方法。往来寒热为"恶寒"与"恶热"交替,其病机为卫阳在半表半里宣发受阻,时通时郁,见于少阳经络之为病。其治疗方法为提邪外出。  相似文献   

6.
寒热往来为少阳病主症之一,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可治疗“寒热往来”之少阳病,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是蒿芩清胆汤治温病的三焦气分湿热证,小柴胡汤治伤寒中足少阳胆经病。伤寒少阳病的病位主要在足少阳胆经,温病少阳病的病位主要在手少阳三焦经,两者病变部位不同;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为主,而蒿芩清胆汤分消三焦湿热,并兼有和解表里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此症早在《伤寒论》中就已经提到。《伤寒论》第 96条云 :“伤寒五六日 ,中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对于本条的理解 ,没有太大分歧。惟有往来寒热一症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成无己认为 :“邪在表则寒 ,邪在里则热 ,今邪在半表半里 ,未有定处 ,是以寒热往来也。”(《注解伤寒论·卷三》)陈尧道对此症的解释为“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外与阳争而…  相似文献   

8.
一、肝肾阴虚综合征的主症肝肾阴虚综合征是妇女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证候群,这种症候是以头晕腰酸,心悸多梦,烦燥易怒,咽干口燥,手足心热,潮热面赤等为主。这些症状又常与妇女特有的经、带、胎、产诸病的某些症状交错并见,病症繁多,故称其为肝肾阴虚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10.
《伤寒论选读》教材认为第96条之“往来寒热”属于少阳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交替。通过进一步研读《伤寒论》原文,笔者认为第96条所论为柴胡证。在《伤寒论》中,柴胡证不同于少阳证,而是太阳病的变证,主要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基本病机是表寒里热。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之热型,体现了柴胡证“半在里半在外”的病位及太阳病渐趋阳明病的病势。往来寒热并非“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而是患者在持续发热状态下,时感恶寒、时觉恶热,恶寒与恶热交替而作。太阳病向阳明病的传变存在着发热恶寒→往来寒热→发热恶热的热型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杨运明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632-633
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疟疾等外感疾病中的主要症状。其实 ,不仅在外感病 ,寒热往来亦可见于内伤疾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论述逍遥散时说 :“治血虚劳倦……及血热相搏 ,月水不调 ,脐腹胀痛 ,寒热如疟。”此“血热”之“热”非外感之热 ,乃气郁作热。逍遥散所治的寒热往来 ,显然是内伤病而非外感。从现代医学来看 ,寒热往来可见于内分泌失调性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更年期综合征等。对于内伤病中的寒热往来 ,张锡纯有独到的临床经验 ,分述如下。1 肝脏虚极致寒热往来肝与胆脏腑相依 ,胆为少阳 ,有病主寒热往来 ;肝为厥阴 ,虚极亦为寒热…  相似文献   

12.
往来寒热是伤寒少阳证中的一个典型症状,但关于其产生的原因,古往今来的医家却各执一词,令人大惑。今以中医基础理论和方药组成关系两方面来阐释其原因,即郁极而通,复而再郁。  相似文献   

13.
<正> 肝阴虚与肾阴虚虽多相关,但又各具特点,归纳其症状,肝阴虚者出现头、目、筋脉失养的主症,如:头晕耳鸣,两眼干涩,胁下隐痛,手足蠕动,女子月经量少或经闭等;而肾阴虚者则有肾病的主要见症,如:腰膝酸软而痛,头晕而耳鸣,甚则耳聋,发脱齿槁,相火妄动则男子梦遗,早泄,女子月经量多或崩漏,梦交等。共同见症如:五心烦热,骨蒸颧红,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虚热之象。  相似文献   

14.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西医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治疗PD有独特优势,临床疗效肯定。本文针对PD的治疗提出其基本病机是肝肾阴虚,确定滋肾平肝、通络活血之法。具体治疗则强调补益肝肾、通络活血贯穿PD治疗的始终,注意重视补肾固其本;注重疏肝、平肝、柔肝的辨别及运用;兼顾风、痰、瘀、毒辨证在PD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从肝肾阴虚论治该病,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付豪 《中医临床研究》2023,(25):107-110
下肢静脉曲张一旦形成,无自愈的可能,手术是目前唯一的治愈手段和方法。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临床主要运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配合弹力袜,但术后易复发,易并发血栓形成,并且会给再次手术治疗增加困难,导致局部的粘连,因此中医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下肢静脉曲张基本病机是肝肾阴虚,并且确立了补益肝肾、健脾活血的治疗方法。具体治疗上,应注重补肾培本,敛阴疏肝。临床实践中,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通过案例分享从肝肾阴虚论治下肢静脉曲张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小肠有寒包括因寒邪直中导致的实寒,以及小肠因脾胃虚弱导致的虚寒,均有里急后重、便血症状;小肠有热,包括火热、血热、湿热、燥热等实热,也包括阴虚导致的虚热,均可导致痔病的发生。临床上针对小肠寒热导致的泄泻、痔病、脱肛等症,应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小肠病变日久会进一步导致中焦脾土的损伤,从而导致病情加重,故治疗小肠病变时应不忘顾护中焦脾土。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扶正和驱邪并重,才能取得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18.
肝肾阴虚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肝肾阴虚证的成因、病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学对人体调控机制认识的整体观、系统观,与现代医学关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理论有相似之处。中医肝—肾间复杂的生理病理关系体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内涵。中医之肝肾学说相当于现代医学之NEI学说。科学实验也从不同角度证明肝肾阴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19.
肝肾阴虚证与神经内分泌细胞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小巧  高寒 《河南中医》1998,18(6):338-339
通过对肝肾阴虚证的成因,病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学对人体调控机制认识的整体观,系统观,与现代医学关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理论有相似之处,中医肝-肾间复杂的生理病理关系体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内涵,中医之肝肾学说相当于现代医学之NEI学说,科学实验也从不同角度证明肝肾阴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万凌峰  赵红兵  邵铭  薛博瑜 《中医杂志》2012,53(15):1318-1320
目的 研究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 检索2003-2011年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关于肝硬化肝肾阴虚证中医辨证论治的文献,同时手工检索2002-2011年出版的有关肝硬化肝肾阴虚证辨证论治论述的书目.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和书籍目录登记造册,治疗原则、处方、用药等Excel数据库,对输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计算机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献69篇,手工检索出符合要求的医学书籍20种.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治疗原则为滋阴柔肝补肾,常用方剂21首,有一贯煎、六味地黄汤(丸)、兰豆枫楮汤、金铃子散、二至丸等;常用中药83味,有生地黄、麦冬、白芍、枸杞子、鳖甲等.结论 肝硬化肝肾阴虚证应以脏腑辨证为主,同时体现中医整体观念,以滋阴柔肝补肾为治疗大法,并针对气、血、水、湿、热等病理因素合理配伍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