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智军 《江苏中医药》2001,22(12):10-11
周珉教授诊治慢性肝炎经验丰富。针对湿热疫毒羁留之病因 ,采用凉血解毒的治法 ,以大黄最为常用 ;对于邪毒入血、壅滞气道而见胁下疼痛者 ,治用活血祛瘀以疏理肝络 ;对于痰浊壅阻血络者 ,采用化痰散结法 ,并常与行气活血化瘀诸法并用 ;脾虚之证或主或次 ,贯穿于慢性肝炎之始终 ,宜采用健脾、醒脾之法以助脾运 ;对于热毒伤阴者 ,宜用柔润味甘之药滋养肝肾之阴 ;而对病久阳气受戕者 ,则当益火之源 ,扶助阳气 ,以冀缩短病程 ,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2.
<正> 急性肝炎,凡出现黄疸者,治法重在利湿,这是尽人皆知的。对于慢性肝炎的湿象还不显著时,医生常忽视采用利湿法,以致湿邪留连不去,影响慢性肝炎的恢复。反之,及时采用利湿治法,可以扫除病因,扭转病机,从而使病情稳定,并趋向痊愈。因而利湿法运用于慢性肝炎,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湿和慢性肝炎的关系 (1) 肝炎患者,在后期因残湿未净或再度感湿,影响肝的升发、疏泄功能,于是肝气郁于本经,使气机处于阻滞状态;气为血之帅;气滞者血亦瘀,瘀结不散,阻于肝络,以致不能恢复而形成慢性肝炎。 (二) 在患肝炎期间,囿于过分增加食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创络痛治法。他指出:辛香通络止痛用于气分,辛温入血络用于血分;对络虚疼痛,又当分阴血虚与阳气虚,阴血虚致络痛者宜辛甘润温之补,阳气虚证者,忌辛散苦寒。叶氏还制定了通络止痛七法,对胃脘痛、胁肋痛等病采用不同治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炎属中医“黄疸”、“虚劳”、“积聚”、“疫毒”等范畴,临床上常见而又难治。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肝炎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现就温阳法治疗慢性肝炎的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传统理论对本病病因认识主要有:湿邪作祟说、肝郁致病说、阳气虚弱说,以及疫毒内侵、伏于血  相似文献   

5.
基于络病理论从肠络病范畴探讨放射性肠炎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从病因来看,放射线损伤为本病的外因,放射线属外来之毒中的火热毒邪,火热毒邪侵袭肠络,或新感而发,或伏于肠络后发,毒致络损,引起肠腑功能失司;而内因多由于肿瘤患者本身正气不足,具有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放射线损伤进一步加剧了其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从病机上来看,火热毒邪外袭,毒损肠络是放射性肠炎发生的始动及加重因素;痰、瘀、毒胶结留滞,于肠络息而成积,痹阻肠络为病机关键;气血亏虚,肠络失养为其本,肠络空虚贯穿本病的始终,为放射性肠炎的发病基础。毒损肠络、肠络空虚、肠络痹阻,三者的病理演变体现了络病由气及血、易滞易瘀的特点。治疗上,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以"络以通为要"为总治则,根据络脉瘀滞或络脉虚滞的不同,采用祛邪通络、补虚通络的治疗方法,并注重分期论治、内外同治。  相似文献   

6.
慢性肝炎以脾虚湿邪留恋为主要病机,湿郁日久,化生湿热,湿热不仅伤阴耗气且常深入血分,出现阴虚、血热、血瘀与湿热共存的病理表现,若病久湿热损阳,或治疗中误伤阳气,又可出现阳虚或阴阳两虚与湿热并存的局面,病情进一步发展湿、热、瘀、毒等病理因素,相互兼夹蕴结,正愈虚,毒愈炽,正虚与毒炽之间互为影响常成为导致慢性肝炎缠绵难愈甚至进行性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便血的中医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特殊症状,指大便带血,或全血便,如出血时间较长(超过8小时),也可呈黑便。中医的。肠风”、“脏毒”、“结肠”三者均指便血。或先血后便,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进一步阐明远血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近血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证治要诀》以血色清而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圣济总录》谓阴气内结者为结阴,痔疾亦包括在内。大凡便血,致病原因有二:一是脾虚不能统血,二是湿热下注伤损大肠阻络。  相似文献   

8.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预后差。病因多为疫毒或湿毒痰邪,病机多为疫毒炽盛,直中肝脏,化火生风;或热邪入里,伤及营血阴液,虚风内动;或痰湿毒邪伤脾,脾虚湿盛,浊毒不化,痰蒙清窍,脉络瘀阻。病理因素多为毒、热、虚、风、痰、湿、瘀,病机特点是疫毒炽盛,湿热瘀阻或脾肾阳虚,痰毒阻络。疫毒炽盛,热入营血,耗血动血,则给予"凉血散血",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治疗;脾肾阳虚、痰毒阻络则给予健脾温肾,化痰泻浊,活血通络,宣畅气机治疗。而对于毒邪耗伤气阴,脉络瘀阻者,则应予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治疗。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劳则气耗","久则血伤而入络";病初在气,久病入络是络病学重要学术观点和发病观。运动性疲劳初病在气,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和湿浊代谢邪毒物质瘀滞。治宜利湿化浊祛邪以宣通气机;运动性疲劳久病入络,主要为阳气耗损,脾肾损伤,运动原始动力不足,治宜温补脾肾阳气以宣通经络。无论内服还是外治都紧扣经络、气机、病邪等关系施治,获得抗运动性疲劳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炙甘草汤方证的病位在心;病因是风寒之邪耗心阳而又伤心阴,或伤寒误治、失血、杂病损伤心之阴血、消耗心之阳气;病机是心之气阳阴血俱虚而鼓动无力;辨证要点为缓慢性心律失常、脉迟缓而结代、心动悸。当代对于炙甘草汤中各种药物的用量,大致有"小其方""大其制""按比例"3种观点。疗程与预后方面,对于病情轻缓者,炙甘草汤的服用疗程应在100 d左右;对于病情危重者,因其预后不佳,应及时告知患者亲属,以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1.
中风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症状多样化,乃多种因素夹杂而致,其发病过程有虚有实,实乃毒邪损伤脑络,虚乃气虚脑髓失养,其治疗不外乎祛邪与扶正。如何正确处理祛邪与扶正,如何恰当运用到中风治疗中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中风始发痰瘀生毒、毒损脑络,毒邪炽盛,应先予以祛邪,解毒通络,结合不同证候要素或清热化痰、或化痰通腑;并提出将补气扶正治疗时点前移,以助祛邪;另不容忽视的是中风始发即出现正虚之象,治疗先补气扶正,后再兼祛邪;溶栓后破血耗气致气虚络脉瘀阻及气虚不能摄血而出血,治疗应益气化瘀通络和补气摄血护络;中风恢复期肾虚不容忽视,主要病机是络损髓伤,治疗需要重视补肾益髓护脑,改善中风后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魏文浩 《河南中医》2007,27(12):15-16
姜良铎教授师承于全国著名老中医董建华、张学文、郭谦亨老先生。在继承导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辨治温热病急症有着独特的经验。姜老认为斑疹的出现都是热毒郁闭营中,灼伤血络所致。其因有三,一是感受温热毒邪,内郁阳明,灼伤血络,热毒乘虚逼营,血从肌表外发;二是邪毒伏于血分,热毒鸱张,蒸逼营血,毒热之邪挟血外出,透于肌表;三是温病误治,阴伤血燥,热毒燔灼营血而导致发斑。疹多由于风热伏肺,内闭营分,郁于血络,外出肤表而成。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故在临床治疗上,当遵循“斑宜…  相似文献   

13.
<正> 血证临床所见,虽以火热、阴虚居多,然出血者岂尽阳邪扰络,水不济火?如因寒凝经脉,血不循经;阳气虚弱、摄血无力等所致者,则非温不可。温法止血临床并非鲜用,辨证确切则投之奇功屡建。兹录数案,聊陈管识。一、咯血黄某,男,68岁。1985年12月  相似文献   

14.
诊察血络及刺络放血法在痛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诊察血络是指用眼睛观察与痛症有关的皮部是否有血脉。《灵枢·血络论》篇曰 :“血脉者 ,盛坚横以赤 ,上下无常处 ,小者如针 ,大者如箸 ,则泻之万全。”刺络放血法又称“放血疗法”、“三棱针刺法” ,它是用三棱针、缝衣针、注射器针头或毫针刺破病人身体一些浅表血络 ,放出少量血液 ,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近年来 ,其在痛症应用方面独具特色 ,简便易行 ,疗效迅速。”[1] 。在针灸临床中遇到痛症病人欲要采用刺络放血法来治疗 ,首先要检查与痛症有关的皮部是否有血络 ,只有病人具有属实证、热证、寒证或瘀血症的血络 ,才可以采用刺络放血…  相似文献   

15.
家父盂琳升先生,治医近半个世纪。中医理论着实,临床经验宏博。本文就斑衄性出血病的论活举例,以示先生学术之一斑。斑疹与鼻衄,中医系两种疾病。且或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西医有诊为过敏性紫癜者,有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家父根据中医理论,统称为斑衄性出血病。历代医家对斑,衄论述甚多,或与“出血”合论,或“吐衄”合篇,大体认为病位在肺,虚实寒热皆可致之,而以火热居多。然家父所称之斑衄性出血病,多数为脾胃伤损、风火入血、火热郁毒,焚灼心肺、上犯清窍或外犯肌腠。其间,初期或有风热外袭而表现为皮肤红疹搔痒,或饮食不慎、湿毒入侵胃肠而发为下肢疹斑者,但其病机皆较短暂。在整个病程中,以肺脾俱虚、气阴两伤而火热入血、邪火留络者,最为多见。临证中湿浊内泛,毒侵肤络当选芳化消斑汤;风火入血。焚灼心肺当选凉血消斑汤;肺脾俱虚,气阴两伤当选并益消斑汤;元损络伤,正不摄血当选培元升血汤。  相似文献   

16.
<正> 慢性肾炎长期血尿病因错综复杂,但总不外乎虚实两途。虚则正气虚,实则邪气实,正虚为发病之本,邪实为致病之标,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导致虚实挟杂,病程缠绵,血尿持续不消。血尿之成因:湿热邪毒,久蕴化热,邪毒下迫,深入下焦,伤及血分;或瘀血内结,瘀久化热,络脉瘀阻,迫血外渗;或久病肝肾阴虚,相火偏亢,灼伤肾络,迫血妄行;或脾肾两亏,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不循经。一、湿热久蕴化火动血此型多由急性肾炎转化而来,为外感水湿邪毒,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导致湿邪不化,久蕴化热,伤血动血。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选八正散或导赤散加减。  相似文献   

17.
气络承载元、宗、卫气,脏腑经络之气,是络气升降出入的网络通路,以气络学说的核心理论"承制调平"为指导,将"络以通为用"治疗原则与气络时空特点及病机特征相结合,提出"通、补、升、降、固、开、温、清、化、和"气络病变治疗十法。络气郁滞者流气畅络以通络气,络气虚滞者补中兼通以畅络气,络气虚而下陷者治以升气举陷,络气逆而乖乱者治以降气和逆,元气虚而外脱阳气虚而致亡阳者治以敛气固脱回阳救逆,神昏窍闭者治以醒神开窍,温阳化气以散寒、温阳化气以利水,清气以泻火、解毒以通络,或见痰湿内蕴、血瘀阻络、络息成积者治以化湿祛痰、化瘀通络、散结通络,贵在络以通为用,使气络恢复运行络气、温煦充养、防御卫护、自稳调控等正常功能。调既是治疗总则又包涵气络病变的具体治法,如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阴阳等,均为临床之常用。  相似文献   

18.
答:头为诸阳之会,发为血之余,阳气上达,阴血上奉,阴阳调和,则发荣色润.反之则失养而脱,其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气血不足,难以上荣滋养;实者多由痰湿或瘀血内阻,阳气不布,新血不生,发失所养.日久则呈虚实错杂格局,临证当须细察.  相似文献   

19.
奚九一辨治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奚九一教授辨治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经验。认为本病的病机是阳虚为本,络毒为标;治疗宜标本兼顾,整体与局部结合,以扶助脾肾阳气为主,同时清解络热邪毒。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病足治疗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病足是继发糖尿病的足部病变 ,属于祖国医学的血痹、脱疽范畴。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足部疼痛、肢体麻木、皮肤冷凉、苍白或紫暗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严重者皮肤破溃干枯、变黑。现就其治疗体会简述于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虚阴亏燥热 ,病久则燥热灼血而致血瘀 ,或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亦可致血瘀 ,瘀血阻滞脉络 ,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以温煦肌肉、筋脉 ,则发为糖尿病病足。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升高时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明显增加及微循环障碍 ,这与中医的瘀血阻络相吻合。瘀血阻络 ,阳气不能温养四末为标实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