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不足)与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肠外营养的临床试探性应用在我国始于1965年,到1971年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肠外营养支持。1974年,肠内营养支持在我国也有了较为规范的应用。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临床上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每年仅数千例,且几乎均为营养不足患者,故当时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问题尚不突出。  相似文献   

2.
肠瘘病人营养支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20世纪60年代,肠外瘘的病死率高达40%~60%.随着营养支持治疗中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的广泛开展,加之联合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的应用,使得肠外瘘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大大改变,病死率降至10%~20%.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共收治肠瘘病人16例均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检索有关鱼油脂肪乳的文献,发现其应用机制在肠外营养中得到广泛关注,且在外科危重症病人的临床应用亦取得了关键的作用.在临床应用研究中发现,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乳用于危重症病人,能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显著降低病死率,减少抗生素用量,缩短住院时间.鱼油中含有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减轻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短期输注高剂量鱼油脂肪乳,可迅速影响免疫功能,并减轻内毒素介导的应激反应.以下综述鱼油脂肪乳用于危重症病人肠外营养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实验设计,符合研究方案、需要肠外营养的住院病人161例进入本研究。其中120例为有对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另设41例观察较长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中/长链脂肪乳在氮平衡、前白蛋白和术后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等方面作用相似,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的中/长链脂肪乳是安全有效的肠外营养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多种微量元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脂肪乳稳定性的影响,评估过滤前后稳定性指标的变化。方法:以1.5 kg体重为标准,设计7组含不同浓度多种微量元素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包括空白组(不含多种微量元素)、正常剂量组[1 ml/kg,每100 ml 肠外营养中加入0.75 ml]和5个试验组(每100 ml肠外营养中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肠外营养液配制后在不同存放温度条件下脂肪乳的稳定性。方法采用规范化肠外营养液配制, 共配制24袋肠外营养液, 随机分为两组, A组12袋配方中脂肪乳为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6-24), B组12袋配方中脂肪乳为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8-24), 检测时间点为配制完成后24、48、72 h, 观察两组在2~8℃, 23~25℃和35~37℃中外观、营养液pH值和脂质过氧化。结果两组在4℃、25℃和36℃条件下分别放置24、48、72 h后, 外观均无明显变化, 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脂质过氧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脂肪乳在不同存放条件下pH值、脂肪颗粒大小、脂质过氧化产物方面都较为稳定, 能够为进行静脉营养支持患者提供营养物质需求。  相似文献   

7.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20世纪60年代未,肠外营养(PN)与肠内营养(EN)相继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同时对临床营养的输液技术和疾病的代谢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40年来,在营养制剂、输液方法和代谢理论上,都有着迅速的发展、进步,甚至有些概念也在改变.  相似文献   

8.
<正>营养处理在外科手术治疗中是一个必须涉及的问题,对胃肠手术治疗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0世纪60年代前,肠外营养(PN)尚未在临床获得推广,胃肠功能有障碍时,很难在围手术期解决营养问题。70年后,PN得到推广应用,围手术期尤其是胃肠手术后的营养问题似乎得到解决,也有一段时间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治疗肠外瘘的经验。 方法:报告本院从1989年12月至1997年12月收治各种肠外瘘12例的治疗体会,依托脂肪乳注射液,用周围静脉代替经中心静脉行全肠外营养支持;简化肠内营养配方。强调肠外瘘的局部处理-附有滴水管的双腔负压吸引管持续低负压吸引。 结果:除2例死亡外,8例获得瘘自愈的优良效果,1例行肠外瘘闭合手术治愈,1例好转,等待确定性手术治疗。 结论:通过餐周静脉途径行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0.
Theeffectofphytosterolandphospholipidinfatemulsiononchildmetabolism一、脂肪乳中的植物固醇脂肪乳中的植物固醇过多对肝脏是不利的[1]。在死于肠外营养有关的肝脏损害的儿科病人中,发现血中有升高的植物固醇。肝脏处理植物固醇的能力非常差[1],因为植物固醇的溶解性比胆固醇更小[2,3],所以更容易沉积到肝脏,引起淤疽并引起与胸外营养有关的肝脏并发症[4,5]。高浓度的植物固醇还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凝血异常[4,6]。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几乎不吸收食物中的植物固醇。但脂肪乳是从静脉输入的,如果所输入的脂肪乳中含有较多的植物固…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梳理肠外营养(名词编号:01.080, 又称静脉营养)的开创历史。1937年, 美国外科医师Elman等通过静脉途径将水解纤维蛋白输注到犬体内并观察到正氮平衡, 之后在撰写的章节中报道了正氮平衡的示意图。瑞典外科医师Schuberth和内科医师Wretlind在1961年研制出安全的静脉注射用的高能量制剂, 是国际上最早的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的混合溶液。美国外科医师Dudrick等开展了通过中心静脉途径输注30%葡萄糖、微孔径滤器除菌、硅橡胶导管材料选择和氮平衡监测等实验室工作, 验证肠外营养可维持比格犬的生长发育。美国外科医师Wilmore等将肠外营养应用于1例先天性消化道狭窄的女婴, 经过18个月的观察验证了肠外营养可维持人类生长发育。以上均是肠外营养开创历程上的里程碑。肠外营养的开创历程崎岖而有趣, 蕴含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走过了56年的历程。如今, 肠外营养已经到了转化医学T3阶段。在国际同行指导下, 中国肠外肠内营养学领域的T3转化初步临床研究也正在开展。希望该文对读者理解肠外肠内营养学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不断规范, 最终实现营养支持疗法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边红放 《医疗装备》2011,24(3):90-90
脂肪乳是肠外营养的主要供能物质,其脂肪微粒与天然乳糜极相似,密度大,能够被机体充分利用。我们在工作实际中时常碰到有的患者标本离心后微混或混浊,高脂肪乳糜血,在做凝血四项检测时,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心静脉置管术由于其操作简便、安全,已成为心脏术后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维持血容量及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等方面。 经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现代监测和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可以了解病人循环血容量和心脏功能,用以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快速输血输液抢救大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还可以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全肠外中心静脉营养等。  相似文献   

14.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引入临床的。几十年来,肠外营养在危重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肠外营养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了解这些并发症的危害、发生机制和防治策略有助于提高肠外营养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肠外营养组成成分之一的脂肪乳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并能防止体内必需脂肪酸的缺乏,这在临床实践中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脂肪乳一般是用从大豆油中提取的长链甘油三酯和蛋黄磷脂制备的.与长链甘油三酯(LCT)相比,中链甘油三酯(MCT)用于肠内营养时,其溶解性好,可较快的吸收入血浆,氧化快,且不需要肉毒碱就能进入线粒体.MCT可与LCT混合经静脉输入,也能以结构型脂肪乳的形式输入.在结构型脂肪乳中,其甘油三酯单个分子内就含有中链及长链脂肪酸.与LCT一样,输入MCT后会伴有脂蛋白微粒的形成,因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手术后要禁食3~5d,长者7d。往往引起磷的摄入不足;肠外营养中无磷或低磷液的输注也可导致低磷血症,可在神经肌肉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中有诸多表现。在进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期间,所用的营养液中虽然脂肪乳中每500ml可提供7....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和美国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已被较普遍地应用于临床,在北京和上海PN也被应用于极少数患者。其方法是经中心静脉途径为机体提供糖、氨基酸和长链脂肪乳胶等代谢底物。在美国夸大了提供大量糖的优点,出现了“静脉高营养”的误导。20世纪70年代,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中国也开始被应用于临床。近30年来,PN和EN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发展领域之一,同时也促进了包括危重症医学在内的很多新学科的发展。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观察到由于不恰当的应用营养支持导致的不良后果。1991年《新英…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管(CVC)因为可提供安全持久的静脉通路,以输注药物、肠外营养(PN)液和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等而被临床广泛应用[1]。我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并应用这项技术。以下对中心静脉置管病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静脉输液发展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输液的途径已由单一外周静脉向深静脉输液发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美国BD公司引入中国,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方面[1]。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患者增多,长期反复  相似文献   

20.
成长的10年     
20世纪60年代末,Durdrick与Wilmore倡导了静脉内营养(intravenous hyperalimentation).这一信息传到中国后,在70年代初,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医院利用可获得的条件相继开展了这项技术.1985年,在中华外科杂志的筹备下,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外科营养支持学术讨论会.1990年,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的组织下,在南京成立了外科营养支持学组.当时即酝酿筹办一本有关临床营养支持的专业杂志,然因学组内、外有不同观点,经过反复讨论、几经周折,这本杂志终于在1994年10月创刊,定名为"肠外与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