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类凤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予抗风湿药及针刺治疗;对照组40例予与观察组相同的抗风湿药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均显著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关节压痛及双手平均握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各症状指标较治疗前亦有显著改善(P<0.01,P<0.05)。治疗后,两组健康评估问卷(HealthAssessmentQuestionnaire,HAQ)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有明显下降(P<0.01,P<0.05),观察组CRP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配合抗风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陈艾炜熿灸联合中药外敷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肾虚寒凝型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甲氨蝶呤片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加温针灸治疗,治疗组30例加陈艾炜熿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双手平均握力、关节疼痛程度、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健康评价问卷(HAQ)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统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晨僵持续时间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少(P 0. 05),治疗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DAS28评分及HAQ评分降低(P 0. 05),关节疼痛程度减轻(P 0. 05),双手平均握力增加(P 0. 05); 2组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关节肿胀指数、双手平均握力、关节疼痛程度、DAS28评分及HAQ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RF、CRP及ESR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陈艾炜熿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RA,能够明显降低RF、CRP及ESR水平,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断藤蝎子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R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断藤蝎子汤治疗,对照组予断藤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服药后4周、8周及12周进行临床评价及记录。用药期间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关节压痛总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健康调查(HAq)指数,治疗8周、12周关节压痛总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疼痛VAS评分、HAQ指数、关节肿胀总数、平均握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关节压痛总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疼痛VAS评分,治疗8周、12周后关节压痛总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晨僵时间、疼痛VAS评分、HAQ指数、关节肿胀总数、平均握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8周后关节压痛总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总数、关节肿胀指数、HAQ指数,治疗12周后关节肿胀总数、关节肿胀指数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功能缺陷评定量表(DAS-28)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DAS-28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断藤蝎子汤治疗RA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琪素-25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琪素-25丸口服,疗程共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僵持续时间、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功能指数、双手平均握力指数、15m步行时间及ESR、CRP、RF、LgG、LgA、LgM等指标的变化,评估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功能指数、双手平均握力指数、15m步行时间等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ESR、CRP、RF、LgG、LgA、LgM等指标检测值也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琪素-25丸对RA所致的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与抗风湿药(甲氨蝶呤片)联合使用,可减少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断藤益母汤对比常规用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专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26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226名患者按113人一组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服用断藤益母汤;对照组服用来氟米特片。持续用药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关节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患者对疼痛度和病情整体的VAS评分以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VAS评分、健康状况问卷(HAQ)临床症状指标的差别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以及类风湿因子(RF)指标的不同。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试验组在关节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患者对疼痛度和病情整体的VAS评分以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VAS评分、健康状况问卷(HAQ)的临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以及类风湿因子(R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断藤益母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具有改善关节活动功能及降低风湿炎症指标的作用,对比来氟米特改善关节以及降低指标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脾固肾针法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西药组,每组40例,西药组主要采用慢作用抗风湿药,针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同时联合健脾固肾针法,针刺每星期治疗5次,以30d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关节肿痛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及健康生活指数(HAQ),观察ESR、CRP、RF实验室指标。结果针药组患者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在关节压痛及双手平均握力方面较西药组明显改善(P〈0.05),西药组各症状指标较治疗前亦有显著改善(P〈0.01,P〈0.05)。在健康生活指数(HAQ)评分方面,针药组与西药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P〈O.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ESR、CRP均有明显下降(P〈0.01,P〈0.05),但针药组CRP下降较西药组明显(P〈0.05)。结论健脾固肾针法配合西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能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宣痹消痛方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95例RA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7.5~20mg/次,1次/周;美洛昔康片,7.5~15mg/次,1次/d;对照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2粒/次,3次/d;观察组采用宣痹消痛汤内服。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记录治疗前后关节晨僵时间、休息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指数(包括28个关节)、肿胀关节指数、双手握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健康评估(HAQ)变化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CCP,AFA和TNF-α水平。结果:经Ridit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关节晨僵时间、休息痛、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指数、肿胀关节指数和HAQ和双手握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ESR,CRP和R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抗-CCP,AFA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甲氨蝶呤片等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宣痹消痛汤能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控制疾病的活动度,减轻RA骨和软骨损坏,临床疗效优于白芍总苷胶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祛寒除湿活血方联合甲氨喋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寒除湿活血方,疗程8周.检测临床疗效、症状体征(VAS评分、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实验室指标(ESR、CPR、RF、IgG...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痹祺胶囊(BQC)联合甲氨喋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案。方法将138例RA患者随机分为Ⅰ组(44例,BQC治疗)、Ⅱ组(46例,MTX治疗)和Ⅲ组(48例,BQC加MTX治疗)。每组均治疗12周。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程度、压痛关节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关节肿胀指数、双手握力、晨僵时间和实验室相关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并记录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后的关节疼痛程度、压痛关节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关节肿胀指数、双手握力、晨僵时间、ESR、CRP、R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Ⅲ组优于Ⅰ、Ⅱ组(P<0.01);3组间疗效比较,Ⅲ组疗效优于Ⅰ、Ⅱ组(P<0.01)。3组不良反应均为胃肠道不适,因症状较轻,不影响治疗,未处理。结论 BQC治疗RA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BQC加MTX治疗RA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BQC或MTX,并可减少MTX的不良反应,具有减毒增效作用;提示BQC加MTX是治疗RA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蚁参蠲痹胶囊对活动期肾气虚寒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肾气虚寒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氨蝶呤每次10 mg,每周1次;来氟米特每次10 mg,每日1次;按需服用塞来昔布,每次0.2 g,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蚁参蠲痹胶囊,每次2 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血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白细胞介素6(IL-6)和关节液蛋白多糖(PG)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塞来昔布用量及不良反应并评价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93.9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00%(P0.05)。两组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健康评价问卷(HAQ)、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血CRP、ESR、RF、IL-6含量及膝关节液中PG含量均明显下降,双手平均握力均明显上升(P0.01),且治疗组关节压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晨僵时间,VAS、HAQ、DAS28评分,血CRP、ESR、RF、IL-6及膝关节液中PG含量较对照组下降(P0.05),双手平均握力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塞来昔布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蚁参蠲痹胶囊可提高肾气虚寒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证侯疗效,改善症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