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简称川芎嗪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40例),两组病例在冠脉介入术前和术后次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水平;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的表达水平;用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的含量;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FMD)功能。静脉滴注川芎嗪治疗14天后复查上述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S患者术前CD62p、CD63、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vWF及ET-1均显著升高(P〈0.01),FMD和NO显著降低(P〈0.01)。冠脉介入术后血小板活化有升高趋势,而vWF因子升高(P〈0.05),FMD降低(P〈0.05),但ET-1和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比较,川芎嗪组CD62p、CD63、vWF、ET-1及GPⅡb/Ⅲ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FMD水平增加(P〈0.05)。结论川芎嗪可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小板活化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均为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8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AMI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简称通心络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40例),治疗1周后行PCI,分别检测CD62P、CD63和GPⅡb/Ⅲa、ET-1、NO及血浆vWF水平,PCI术中测定冠脉内TIMI血流速度、校正的血流帧数(CTFC),同时记录PCI术前、后的无创血压和心率变化及心功能,并与健康对照组(本院门诊体检人员,40名)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vWF因子及ET-1显著升高(P0.01),NO显著降低(P0.05)。通心络治疗1周后,CD62p、CD63、GPⅡb/Ⅲa及vWF因子、ET-1及NO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且优于常规组(P0.05,P0.01),NO水平明显增加(P0.01);术后30天上述指标较术后1周改善更明显(P0.05,P0.01)。两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CTFC均有明显提高,通心络组较常规组血流恢复更好,TIMI血流3级获得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提高(P0.01),通心络治疗组改善亦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30天后再发心绞痛6例,室速/室颤3例,心力衰竭6例,心源性猝死1例,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0%(16/40);通心络组再发心绞痛2例,室速/室颤2例,心力衰竭2例,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5%(6/40)。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预防AMI患者延迟PCI术后冠脉内血栓形成及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并可改善TIMI血流、加强心脏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血小板活化和血管炎症因子以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EH合并DM患者分为超微粉通心络胶囊治疗组(简称通心络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50例),两组病例在入院后次日凌晨分别抽空腹肘静脉血,采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C)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及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的表达水平;采用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的含量。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检测上述指标。并于治疗8周后复查上述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EH合并DM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FIB-C、CD62p及GPⅡb/Ⅲa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治疗8周后通心络组和常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P0.05),hs-CRP、FIB-C、CD62p、GPⅡb/Ⅲa以及ET-1均有显著下降(均P0.01),而且通心络组较常规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NO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抑制EH合并DM患者血小板激活和血管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防治EH合并DM引起血栓性疾病的并发症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微粉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因子和炎症反应因子的影响.方法 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超微粉通心络胶囊治疗组(简称通心络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30例),两组病例在冠脉介入术前和术后次日凌晨分别空腹抽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定血清CD62p和GP Ⅱb/Ⅲa的水平;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IB-C的水平;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试剂盒测定血清hs-CRP的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和稳定型心纹痛患者各30例作对照,超微粉通心络胶囊治疗8周后复查上述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UAP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hs-CRP和血浆FIB-C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 0.01),较稳定型心纹痛组也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P<0.05);PCI术后CD62p,GPⅡb/Ⅲa、hs-CRP和FIB-C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分别为P<0.01,P<0.05,P<0.01,P<0.01),通心络治疗8周后CD62p、GPⅡb/Ⅲa、和FIB-C,hs-CRP均有显著降低(均P<0.01),而且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结论 通心络可以抑制UAP患者PCI前后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冠脉内血栓及血管内再狭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人参,水蛭,全蝎等)口服对冠心病之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后病人血小板GPⅡb/Ⅲa复合物活性的影响.方法: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通心络治疗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CD43,CD62p,CD63等活性变化.结果:2周通心络治疗后通心络组病例血小板GPⅡb/Ⅲa复合物活性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但较柔和.结论:通心络具有较温和的抑制GPⅡb/Ⅲa复合物活性的作用,可认为是用于冠心病长期治疗较好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6.
白花丹参饮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血管内皮功能的角度探讨白花丹参饮治疗冠心病(CHD)的作用机制。 方法: 88例患者随机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参照“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常规予抗凝、降压、调脂、改善冠脉供血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白花丹参饮,1剂/d。两组疗程均为12周。采用超声评价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治疗前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la)水平,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结果: 治疗期间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C,TG及LDL-C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HDL-C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ET-1,TXB2及ET-1/NO均比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NO和6-Keto-PGFla均比治疗前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FMD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白花丹参饮能改善CHD患者心绞痛,调节脂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失衡的ET/NO和TXB2/6-Keto-PGFla状态,改善C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蛭龙活血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0例UA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片,1.2 g·d-1,3次/d,口服。观察组采用蛭龙活血胶囊,1.2 g·d-1,3次/d,口服。疗程均为8周。观察心绞痛发作情况、记录硝酸甘油用量;记录气虚血瘀证证候积分;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变化率(FMD);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小板α-膜颗粒蛋白(GMP-140)水平。结果: 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2.5%(P<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的75.5%(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FMD及NO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ET和vW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GMP-14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气虚血瘀证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蛭龙活血胶囊改善了UA患者临床症状、减少了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了心绞痛发作次数,提高了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和血小板功能,从而改善血管舒张功能、微循环状态、增加心肌供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气虚和气滞型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的炎症、氧化应激等7组基因表达谱的异同,及通心络对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用高L-蛋氨酸复制SD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并附以负重游泳法和束缚法分别制造气虚和气滞证实验模型。应用RT-PCR技术和NCBI提供的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数据库及在线工具,分析气虚和气滞型内皮损伤相关的炎症、氧化应激等7组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以及通心络对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气虚组炎症相关环氧合酶-1(COX-1)、环氧合酶-2(COX-2),氧化应激相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管舒缩相关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转换酶(ECE)基因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前列环素合酶(PCS)基因表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通心络治疗后这些基因的表达降低(P<0.05或P<0.01);气滞组COX-1,COX-2, iNOS及eNOS,ECE基因表达亦显著升高(P<0.01),PCS和SOD基因表达显著下降(P<0.01),通心络治疗后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趋于正常(P<0.01)。结论:气虚和气滞型血管病变中,内皮损伤7组相关基因表达谱不尽相同,而通心络能改善这些基因表达谱的异常,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免受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黄芩素、冰片及配伍对脑基底血管张力的影响和抗脑缺血后脑基底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血管环实验分别考察累积浓度的黄芩素、冰片及不同比例配伍对静息状态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栓素A2类似物(U46619)、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预收缩的脑基底血管环张力的影响。利用线栓法构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给予不同比例的黄芩素-冰片,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红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荧光染色法观察缺血侧皮层CD34表达;检测缺血侧皮层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基底动脉血管内皮完整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基底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黄芩素、冰片和各比例配伍组对基础状态血管环张力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舒张由ET-1、U46619、5-HT预收缩的脑基底血管环(P<0.05、0.01),且随着浓度增大,黄芩素-冰片(1∶3)对ET-1、U46619预收血管环的舒张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术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1),药物干预24 h后,神经功能评分不同程度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梗死率显著升高(P<0.01),脑基底动脉内皮损伤严重、断裂,eNOS表达显著降低(P<0.05),iNOS表达显著升高(P<0.01),缺血侧皮层中CD34表达升高(P<0.01),NO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黄芩素-冰片能不同程度明显降低大鼠脑梗死率(P<0.01),改善脑基底动脉内皮状态,升高动脉中eNOS表达、缺血侧皮层中NO、CD34表达和血清中TGF-β表达(P<0.05、0.01),下调脑基底动脉中iNOS表达和血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P<0.05、0.01)。结论 黄芩素、冰片及配伍可抑制由ET-1、U46619和5-HT诱发的血管收缩,且黄芩素-冰片(1∶3)的舒张作用优于其余各组,其可抑制过度炎性反应,上调缺血后微血管eNOS表达,下调iNOS表达,促进NO合成和分泌,发挥抗缺血区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促进恢复,改善微循环,减轻神经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ALI)肺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 方法: 124例AL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治疗措施,包括静脉通道建立、循环支持、吸氧、抗生素应用及原发创伤处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7 d;观察血气分析指标,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及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检测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 结果: 治疗3,7 d观察组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氧合指数(PO2/FiO2)均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显著(P<0.01);治疗后观察组SIRS及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3,7 d观察组ET-1,VEGF,vWF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观察组发生机械通气例数及肺感染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痰热清能降低血清ET-1,VEGF,vWF水平,减轻了血管内皮的损伤,减轻了肺水肿,保护了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下称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通心络组(采用西医常规加通心络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并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变化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WF、ET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NO水平和FMD均升高(P0.05)。治疗后通心络组血清vWF、ET、sVCAM-1和sICAM-1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1),NO水平和FMD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通心络可能通过降低血清ET、vWF和部分细胞粘附分子水平,提高NO水平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心舒通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支架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作用及对其血小板功能、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123例支架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冠心舒通胶囊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 (CD63)、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PⅡb/Ⅲa)水平及血清IL-6、TNF-α水平变化;统计2组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靶血管重建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16%,高于对照组的74.19%(P<0.05)。2组治疗后CD62P、CD63与GPⅡb/Ⅲ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与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舒通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支架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预后及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4.
郑约保  张娅  李灿东  陈慧 《中医杂志》2012,53(4):299-303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干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抗栓治疗的疗效. 方法 选取行PCI成功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进行术后规范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连续使用1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0天气虚证、血瘀证积分及远近期抗栓疗效,同时评估安全性.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0天气虚证积分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0天血瘀证积分、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血浆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纤维蛋白原(Fg)均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趋明显(P<0.05);对照组3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治疗组均未发生MACE,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服药期间均无主要出血事件和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脑心通胶囊可明显降低PCI术后10天气虚证、血瘀证积分,抑制血小板活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机体凝血功能,且不引起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等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通心络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内皮素-1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再灌注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变化及通心络对其影响,探讨无再流的可能机制。方法中华小型猪4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小、中和大剂量通心络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结扎3h,松解1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RIA)测定造模前、后和再灌注后血清及AMI再灌注后心肌组织ET-1含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观察正常、缺血和无再流区心肌组织ET-1 mRNA的表达。结果(1)与造模前比较,模型组造模后5min时、造模后3h、再灌注5min和1h的血ET-1水平显著升高,且呈递增趋势(均P〈0.01)。而ET-1升高幅度中、大剂量通心络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P〈0.01)。(2)与正常区心肌组织比较,模型组和3个通心络组一样,缺血区和无再流区心肌组织中ET-1含量均显著升高(均P〈0.01),且无再流区ET-1含量升高比缺血区更显著(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和大剂量通心络组仅缺血区心肌组织中ET-1含量显著降低(P〈0.01)。(3)与正常区心肌组织比较,模型组和通心络各组缺血区心肌组织中ET-1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1),而无再流区心肌组织ET-1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和大剂量通心络组仅缺血区ET-1mRNA表达上调幅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内皮细胞受损可能是无再流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通心络可能通过保护内皮细胞起到了减少无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加味犀角地黄汤与桃红四物汤对细菌脂多糖诱导的兔内毒素血症中ET-1、vWF、TNF-α、CD62P表达及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评价凉血化瘀法在内毒素血症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活血组、凉血组,每组各8只。活血组及凉血组采用脂多糖诱导内毒素血症并分别给以桃红四物汤及加味犀角地黄汤灌胃。治疗中注射脂多糖后分别于3 h、24 h、7 d时ELISA检测兔血清ET-1、vWF、TNF-α水平,细胞流式法检测CD62P变化,记录球结膜微循环图像。结果:凉血组、活血组及模型对照组在注射脂多糖后3 h兔血清ET-1、vWF、TNF-α、CD62P水平及球结膜微循环积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注射后3 h及24 h时,凉血组所有观察指标及活血组除TNF-α外的其他指标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各时间点凉血组各指标下降较活血组更为明显。结论:活血化瘀在脂多糖诱导的内毒素血症中具有抗炎、抑制血小板活化、防治内皮损伤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加味犀角地黄汤具有更强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内皮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设计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lP、Wanfang Data、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7个数据库,查找关于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用药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内皮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涉及1325名患者。经Meta分析发现治疗组(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在改善术后各内皮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具体为指标NO[MD = 9.57,95%CI(8.22,10.93),P <0.00001]、指标vWF[MD = -31.60,95%CI(-41.47,-21.72),P < 0.00001]、指标ET[SMD=-0.92,95%CI(-1.49,-0.35), P < 0.01]、指标ET-1[SMD = C-2.19,95%CI(-3.11,-1.27),P < 0.00001]、指标FMD[MD = 1.81,95%CI(1.26,2.37),P < 0.00001],各个指标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更能改善冠心病PCI术后的内皮功能。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且存在异质性较大问题,上述结论仍需通过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气虚血瘀证对抗栓疗效的影响。方法:123例行PCI成功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后规范抗栓治疗,根据术后1周是否有气虚血瘀证表型分为气虚血瘀组(49例)和非气虚血瘀组(74例),同时采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血浆遗传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纤维蛋白原(Fg)。结果:PCI术后气虚血瘀组MPA、vWF、GPⅡb/Ⅲa高于非气虚血瘀组(P<0.05),而PLT、F(1+2)和F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CI术后强化抗栓治疗的基础上,气虚血瘀证仍然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损伤,但不影响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轻、中度EH患者50例作为治疗组,给予伊贝沙坦治疗6个月,用药前后分别行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超声检测,并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水平。同时取5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FMD显著下降,vWF和PAI-1水平升高,t-PA水平下降(P<0.01);治疗后FMD显著改善(P<0.01),vWF和PAI-1水平下降(P<0.01),t-PA水平升高(P<0.01)。结论EH患者存在显著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伊贝沙坦能改善EH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