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永洪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0,5(2):113-114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是儿童在流感过程中发生的肌炎。1957年首先由Lungberg 在瑞士儿童中发现,称之为“流行性双小腿痛”,七十年代以来英文文献陆续有类似报告,名称各异,诸如“流行性感冒肌炎”,“流感后短暂急性肌炎”,“儿童急性短暂肌炎”等,国内报告甚少,虽然《实用儿科学》有关章节已有专门描述,仍不能引起广大儿科工作者注意,所以,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报导本病共176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6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病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分析26例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26例患儿均呈急性起病,病前有呼吸道感染21例,消化道感染5例;多发生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男孩多见;冬春季发病高,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肉疼痛和步态异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数十倍以上,CPK的下降与临床症状的消失相平行。该病具有自限性,无特殊治疗方法。结论本病起病急,以双下肢肌肉疼痛伴步态异常为特点,CPK异常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儿童急性良性肌炎(BACM)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BAC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最常见的症状是在呼吸道感染病程中突发下肢腿痛,以双侧小腿肌痛多见;最常见和突出的体征是小腿腓肠肌握痛。(2)12例肌酸激酶(CK)检测值为(645~18 990) μg/L(均值为3697 μg/L),均超过参考区间上限2倍,>1000 μg/L者11例,>5000 μg/L者2例。7例血肌红蛋白(Mb)检测结果为(137.6~872.0) μg/L(均值为474.8 μg/L),>参考区间上限2倍者6例。从检测值的动态变化看 CK于1周内恢复至正常范围内,Mb未超过5 d均恢复到正常,比CK恢复到正常的时间稍快。(3)12例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滴度均超过1∶160,其中1∶320者6例,IgM阳性者12例,伴IgG阳性者9例。10例肌钙蛋白I(CTnI)检测值(0~0.04) μg/L均无增高。结论 (1)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应常规检测MP-Ab。(2)凡是诊断或疑诊BACM时都应同步检测血清CK和Mb并动态观察其变化。(3)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的BACM患儿除卧床休息,减少肢体活动外,应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因治疗。心肌代谢赋活药、水化碱化是否需要需根据血清肌钙蛋白Ⅰ、心电图、尿潜血试验等研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分析1999年4月-2004年6月诊断为PM和DM 6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肌电图和肌肉活检结果,以及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和预后.结果 PM和DM患儿均有对称件近端肌无力,皮肤改变为双上眼腧水肿性淡紫红色斑和Gottron征,部分患儿累及关节、心脏、肺脏和消化系统;6例患儿均有肌酶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示肌炎改变;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肌力恢复至Ⅱ~Ⅲ级约为1~3个月.肌力从Ⅲ~Ⅳ级恢复至正常为7~13个月,四肢肌力早于颈部肌力恢复;血清肌酶1~6个月恢复正常,ESR、CRP、肝功能异常治疗后均恢复正常;6例患儿中5例已停止治疗,最长停药时间为4年,肌力正常,无发热、皮疹等情况,1例治疗中出现对称性腕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结论 PM和DM以肌无力和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其他系统亦可受累,各脏器功能评估对诊断和判断疾病严重性非常有益;肌电图和肌肉病理检查是确诊PM和DM及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病鉴别的重要依据;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PM和DM安全有效,儿童PM和DM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儿童型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JPM /DM)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中的大宗病例报道不多。为深入探讨两病的特征 ,本文着重研究其临床及病理特点 ,以进一步认识两病。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2例JPM/DM (2 4例JPM ,1 8例JDM )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临床表现、血清肌酶学、肌电图、肌肉病理的特点。结果 该病临床上主要有肌无力、肌萎缩 ,CK等血清肌酶增高 ,肌电图主要呈肌源性损害。JDM大多还有典型的皮肤损害 ,部分病例可出现皮下钙质沉积。JPM/DM的肌肉病理均显示免疫炎性改变。JPM组肌内膜炎发生率较JDM组高 (70 .8%vs 38.9% ,P <0 .0 5 ) ,JDM组肌束周萎缩及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较JPM组高 (72 .2 %vs 4 1 .7% ,94 .4 %vs 5 4 .2 % ,P <0 .0 5或 0 .0 1 )。结论 JPM和JDM的临床和病理有所不同 ,JPM的病理改变可表现为散在肌纤维变性坏死、肌内膜炎改变为主的特征 ,部分病例微血管病变较明显 ;而JDM组的典型病理为广泛微血管病变和肌束周萎缩 相似文献
6.
7.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为一较独特的综合征,现将1992年2月至1998年3月收住我科的18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男11例,女7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2岁,平均6.5岁,其中2~3岁3例,~7岁8例,>7岁7例。病前17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94.4%),伴发热12例,头痛5例,皮疹2例;18例均有行走困难、两小腿疼痛及腓肠肌压痛,3例伴双侧大腿肌疼痛;肌力正常10例,肌力稍减弱8例,肌张力均正常,腱反射均正常,均无感觉障碍,病理征均阴性。周围血白细胞计数3.4~4×10~9/L 3例,~10×10~9/L 13例,>10×10~9/L 2倒;8例测ASO,均<500U;8例测血沉均正常;5例查脑脊液均正常;心电图检查11例,8例正常,3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查脑电图均正常;血清酶谱检查18例,14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8·5岁,因四肢关节疼痛、无力1个月余,四肢肿胀4 d、发热3 d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个月余出现双侧膝关节疼痛,于外院行X线关节平片检查无异常,未予特殊治疗,而后疼痛延及四肢其他关节,伴四肢无力,活动逐渐受限。近4 d患儿出现四肢及腰背部肿胀,关节疼痛及四肢无力逐渐加重,呈非游走性,活动或持重后加重,伴头颈部无力。近3 d出现发热,体温在38·5℃左右。病程中患儿无皮疹、光过敏、头痛、咳嗽及肉眼血尿,偶有阵发性脐周疼痛,进食欠佳,睡眠良好。查体:一般状态可,T 36·7℃,P 96次/min,R 20次/min,BP 115/75 mm Hg(1 mm Hg=0·133 k… 相似文献
9.
患儿 :男 ,5岁。脊柱侧弯 3年 ,颈、肩、背部多发性包块 1年半入院。 3年前出现两侧肩部不等高 ,拍片显示脊柱侧弯 ,无活动受限。 1年半前颈部出现一无痛性包块 ,核桃大小 ,无红肿、发热 ,质软。此后 ,背、肩及头部相继出现类似包块 ,同时颈部包块进行性增大 ,呈硬板块状。在外院行包块穿刺术 ,提示为慢性炎性包块。此时 ,患儿右上肢及颈部活动受限。患儿系第 2胎 ,足月顺产 ,生后第 3d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 ,在 6个月时行手术治疗。 1岁能走 ,智力可。无外伤史 ,父母非近亲婚配 ,体健 ,无类似疾病的家族史。体检 :神智清楚 ,营养发育中等 ,…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儿童型纤维肌痛综合征(FM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7年3月-2004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6例FMS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6例FMS患儿中,5例女性患儿均以腹痛起病,1例男性患儿以广泛性疼痛及左膝关节痛起病,均误诊为其他疾病。6例FMS患儿均有全身弥漫性疼痛(平均疼痛得分8.8,压痛点数13.7个)、疲乏、睡眠障碍、气温下降及活动后疼痛加重,出现关节痛、肌痉挛、腹痛、肠激惹征及尿急各有5例患儿,痛经4例,抑郁3例,晨僵、感觉异常及焦虑各2例。实验室和器械检查基本正常,治疗效果尚可。结论儿童FMS临床并非少见,应引起重视,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13.
例1,男,11月,以发热,咳嗽二十二天,右背部、右小腿肿胀三天为主诉入院。病程中曾一度出现皮疹。体温39.5℃,咽充血,右肩胛区肌肉及右小腿外侧肌肉局部肿胀分别为4×5cm~2,2.5×3cm~2,实质状,微热,压痛明显,不发红。CPK399IU/L,LDH184.7IU/L,GOT43IU/L,血沉30mm/小时,给抗生素及对症处理,13天后痊愈出院。例2,男,6岁,以发热,流涕,右颈部肿胀 相似文献
14.
上颈部肿块是指发生在舌骨平面及以上区域的肿块。本资料收集我科1985年~1997年住院收治的41例儿童上颈部肿块,现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年龄与性别 男25例,女16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8.7岁,其中0~1岁4例,~6岁19例,~10岁6例,~12岁12例。 二、临床表现 41例均由家长发现肿块而就诊,发病部位以颈上中部颏下区居多为19例,其余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2例报告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400014)郭志超蔡方成儿童急性良性肌炎(benignacutechildhoodmyositis)为一较独特的综合征,于1957年由Lund-berg首次报告[1],国内报告较少。本文总结22例临床...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目前成人和儿童皮肌炎的肌炎抗体谱与临床表型谱的分析受单纯与复合抗体、是否已治疗等混杂因素影响。目的 探讨幼年型皮肌炎(JDM)肌炎特异性抗体(MSA)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设计 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JDM诊断参照Bohan/Peter标准或2017年EULAR/ACR标准。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风湿科2011年开始建立的JDM随访系统中2017年3月至2020年4月行欧蒙免疫印迹法检测16种肌炎抗体的连续病例。从我院HIS系统中和风湿科JDM随访系统中采集来我院就诊时的临床数据:发病年龄,诊断时病程,随访病程,体温,皮肤、骨和关节、肺、肝、肾表现,实验室检查,MAS,重叠SLE,儿童肌力(CMAS)评分。主要结局指标 单纯和复合抗-MDA5抗体患儿临床表型特点。结果 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103例JDM进入分析,男54例(52.4%),诊断JDM后未经治疗前行特异性抗体谱检测60例。初诊时CMAS评分中位数为33(23.0,44.7)。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皮肤溃疡、皮肤钙化、关节痛或关节炎、间质性肺炎、合并重症肺炎、吞咽困难、血尿和IgA肾病、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103例JDM患儿中,肌炎抗体阳性68例(66.0%),其中MSA阳性64例,肌炎相关性抗体(MAA)阳性24例,MSA+MAA阳性20例。抗-MDA5抗体组、抗-NXP2抗体组、抗-TIF-1γ抗体组及抗体全阴性组4组间发病年龄和初诊时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TIF-1γ抗体组发病年龄更小,初诊时病程更长。抗-MDA5抗体组更易发生皮肤溃疡、关节炎/关节痛,更多合并间质性肺炎和发热。4组间CMAS评分、ALT、AST、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CK、F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NXP2抗体组CMAS评分最低,CK、LDH和HBDH最高,抗-MDA5抗体组ALT、AST最高、CK最低,Fer最高;抗-TIF-1γ抗体组ALT、AST、LDH、Fer最低;抗体全阴性组ALT、AST、CK、LDH、HBDH未显示有意义的特点。初治单纯抗-MDA5组(n=9)HBDH、Fer基本正常,初治复合抗-MDA5组(n=10)HBDH、Fer显著增高。结论 抗-MDA5、抗-NXP2和抗-TIF-1γ抗体阳性JDM患儿呈现了足以鉴别的临床表型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未治疗情况下单纯与复合抗-MDA5抗体阳性JDM患儿HBDH和Fer有明显的鉴别意义,抗体全阴性患儿临床表型和实验室结果无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光气(phosgene,COCl2)又称碳酰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高毒性窒息性有害气体。急性光气中毒是指在短期内吸入较大量光气引起的,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极易发生肺水肿,严重者可导致死亡。2002年9月由于附近化工厂生产光气的管道破裂,光气大量泄漏,导致周围人群急性中毒,我院儿科收治了急性光气中毒患儿4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新生儿脐炎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1],常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肺炎、硬肿症导致新生儿死亡。对新生儿的健康危害较大。我科1991年1月-1995年5月共收治新生儿脐炎74例,占同期167例注院新生儿的44%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74例,男48例,女26例。足月儿63例,早产儿11例,日龄<3天10例,3~7一天18例,8~14天23例,≥15天23例。体重<3kg19例,3~4kg55例。(2)分娩方式:在家老法接生51例(占69%),接生员接生18例(占24%),在医院分娩5例(占7%)。(3)并发症:本组74例,有7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硬… 相似文献
20.
冯海红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4(4):310-31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经被确定为儿童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之一。Hp的易感性与年龄呈负相关,在我国,Hp在儿童中的流行更为常见。Hp对胃黏膜的植入在儿童中与慢性胃炎有关,多数Hp感染者并无症状,部分感染者发展为症状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国内外大量文献证实了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与Hp密切相关,儿童也有类似报道,但儿童胃十二指肠炎合并缺铁性贫血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报道尚不多见。现就我院2003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6例儿童胃十二指肠炎合并缺铁性贫血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