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朴南建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78-79
针刺的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内容,最早见于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母补泻、纳支补泻、开阖补泻、九六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五藏交经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究竞有无实际价值是目前广大从事针灸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浅析初步的看法对这些古代的针刺补泻手法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2.
近阅《医学教育》1989年第6期上“浅谈‘高分低能’”一文,很受启发。然难以苟同于“高分低能”的定义域,对“高分低能”产生之主要原因分析与预防之主要措施的提出亦觉乏欠全面深刻。为此一陈己见,以求争鸣。 相似文献
3.
张仲谦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0,(3)
郭文友同志所写《肾主生殖汇论》一文(见《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从《内经》、《难经》、张景岳《命门余义》、及陈无择《石室秘录》中引证并阐述,肾主生殖包括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开窍于耳及二阴等内容,并指出“肾主生殖,是《内经》对男性生理特点的总体认识”。如果作者立足于男性论肾主生殖,尚可理解;但作为“汇 相似文献
4.
张广修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1,(3)
赵博同志《(黄帝内经)的整体观模式及其评价》一文,发表于贵刊1990年第四期。(以下简称《赵文》)。《赵文》认为《内经的整体观模式表现为“共宗主性结构”、“同基源性结构”和“阴阳五行结构”三种整体模式”。拜读之后,不敢苟同,现略陈管见,以与赵博同志商榷。 (一) 《赵文》在“共宗主性结构”一节中说: “这种模式的整体观,……系指宇宙万物依据某种原则,或在宇宙本体的统摄和某种力量的支配下而存在变化,从而表征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最通常的观念是把“宗主”视为道或天道。”并列举了《老子》、《周易》 相似文献
5.
方剑乔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2):40-40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中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阐述针刺补泻及其影响补泻效应的因素与系统科学原理的关系,从更高层次认识针刺补泻理论。 相似文献
6.
武峻艳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3):207-208
历代医家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了众多学派。在针刺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及如何实现.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及衡量标准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武峻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7(3):207-208
历代医家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了众多学派。在针刺补泻效应的存在与否及如何实现,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及衡量标准等诸多方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张桐卿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5,(3)
针刺补泻之说,鉴于虚实之存在。而针刺时之虚实,只注意到形体、疾病方面,忽略经络经气的虚实,由于针刺手法的运用,必然产生感应,此种针感,必须从经络经气的活动来决定,即“气至有效”之能,但不存在补泻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针刺腧穴,以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针刺的疗效,不仅取决于辨证无误,选穴正确,而且与针刺手法有密切关系。针刺手法应用的恰当与否,是针刺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因此,作为针灸学者,这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以下谈谈针刺手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损益是古代常用的互相对立而又彼此统一的概念,“损有余补不足”被古人视为“天之道”,其对中医学补虚泻实的治疗思想影响甚深,在针刺治疗中体现尤为明显。经过对出土《脉书》的分析,可知针刺补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损益观念到脉的虚实,再到砭刺补泻,最终形成针刺补泻的逐渐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现代临床及经典理论方面对于针刺补泻的含义进行了具体解释。对于刺激量的轻重与针刺补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轻刺激不等于补法,重刺激不等于泻法。不能仅以针刺手法作为其量化标准,从针刺补泻效应的产生及影响因素方面为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也谈科技期刊一稿多投问题:和昌兰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云祥 《中国医学期刊研究》1999,16(1):62-64
对一稿多投进行了界定,凡造成1篇论文在2种以上公开发行报纸、期刊用的,均 视为一稿多投。造高多投的主要原因除了作者外,编辑、审稿、投递人员甚至菱权法的有关规定都可能造成事实上的一稿多投、多用。避免一稿多投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有关单位和人员都应增强职业道德,要有换位意识,同时还应完善法规制度改进编审工作 相似文献
13.
14.
15.
张毅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0,(4)
针刺补泻手法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内容极为丰富,但由于其操作复杂,不得要领者很难掌握,笔者就随师郑魁山教授多年临症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以弘扬郑氏针法。 一、补泻须先得气 《灵枢·终始》篇说:“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补则益实。”各种补泻手法都须强调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手法才能达到补或泻的目的。其基本方法是:进针后以搜法寻找针感,找到感应点后,针尖向着感应点行提插、捻 相似文献
16.
杨秀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7,(1)
针刺补泻手法究竟是否存在,历来是针灸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就一般情况而言,大致有四种看法。其一:不存在针刺补泻手法。其二:只有泻而无补。其三:只存在轻重两种针刺手法,其中轻刺激是补法,重刺激是泻法。其四:补泻的针刺手法是存在的。鉴于以上四种观点,归根到底就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存在与否。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拟从“对补泻与虚实的概念的认识”、“传统补泻手法的立法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刺"疾徐补泻"的真实内涵。[方法]通过对医学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从脉象、出针速度、留针时间、操作过程和能量角度对"疾徐补泻"展开讨论,并与提插补泻作简要对比。[结果]徐疾补泻从脉象角度说法牵强,从出针速度、留针时间和操作过程解释符合理论和实际,其能量输入论尚需进一步研究,其与提插补泻并不矛盾。[结论]疾徐补泻不是单纯指某个针刺步骤的补泻手法,而是指以一种徐疾补泻的理念贯穿针刺操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周丹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1,(1)
读贵刊1990年第3期《狐惑病新识》获益非浅,然对其论点难以苟同,今不揣简陋,略陈管见如下: 1.《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认为得气与针刺补泻的关系十分密切,笔者从察得气与否、明补泻时机,辨得气指征、定补泻方法,观得气变化、度补泻剂量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得气与补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得气是补泻之前提和基础,而补泻则是获得最佳效应的根本保证。只有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适时适度地运用补泻手法,才能达到补虚泻实的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