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视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雪华 《新医学》2001,32(5):261-261,300
1 引 言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现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黄疸是指黄疸出现早、进展快、消退迟。高胆红素血症指胆红素超过205 μmol/L,严重者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可危及新生儿生命,存活儿也可能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致残。我国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占住院新生儿的首位,高达50%至55%。本病可早防早治。在发达国家,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预防性治疗,发病率已很低。我国是该病的高发区,但对此仍未引起足够的…  相似文献   

2.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及巩膜发黄,某些重症黄疸,能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甚至可以危及患儿生命。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后者又称为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报道有20%~30%的新生儿会出现可见性黄疸。近年来,由于母乳喂养的推广及其他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我院自儿科住院部成立两年以来,采用经皮测胆仪(TCB)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动态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更好的对患病新生儿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张远枝 《临床荟萃》2011,26(18):1634-1635
新生儿黄疸,主要症状为皮肤、黏膜、巩膜发黄,患儿食欲不振、不安躁动,体温可能也会有所上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有60%的足月产新生儿和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及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临床表现,其发生的比率很高,大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黄疸,10%的母乳喂养婴儿在1个月时仍可能有黄疸表现[1]。新生儿黄疸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由于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胆红素在包括皮肤和黏膜在内的组织中沉积,引起皮肤和其他器官的黄染。新生儿黄疸通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属生理现象,随着生长发育,黄疸能够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病因较复杂,过高的游离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从而引起胆红素脑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导致皮肤、黏膜、巩膜等组织被黄染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新生儿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多于生后2~3d出现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皮肤粘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以出生早期(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40%~65%的新生儿可出现肉眼黄疸[1].随着近年来母乳喂养率上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提高[2].新生儿高胆可引起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故利用早期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黄疸十分必要,本院产科采用四磨汤联合开塞露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干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巩膜等黄染的现象[1]。临床约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2]。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约为49.1%,居新生儿疾病之首[3]。由于未结合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能穿过血脑屏障并可导致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其发生率约为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国内报道在40%~50%。新生儿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仅为成人的1%~2%,易出现黄疽,若不及时治疗,其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新生儿的神经损伤,导致核黄疸。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便、安全、疗效好、见效快的方法,已为儿科学界所公认。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订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建议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生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主要由肝酶不成熟引起,出生2~3天出现黄疸,多在7~10天消退,2周褪尽,血清胆红素可低于205umol/L,早产儿低于256umol/L,病理性的为胆红素生成过多,溶血性G-6-PD缺陷,肝脏摄取结合胆红素减少及窒息缺氧、母乳性、新生儿溶血等,如足月儿间接胆红素超过306umol/L,可引起核黄  相似文献   

10.
黄疸在新生儿期很常见,大约有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在生后第1周观察到黄疸。新生儿期黄疸大多数属生理性,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疗;也有少数新生儿黄疸可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甚至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积聚过多而导致新生儿皮肤黏膜或组织器官的黄染,可发生于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d出现,4—5d达到高峰,7—10d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约2-4周后消退。如果新生儿在出生24h内出现黄疸,2—3周后症状不但没有消退反而加重,或者消退后有再次出现,这些情况的黄疸均称为病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早期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成熟,胆红素容易透过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或运动和智力障碍等,因此要早发现、早诊断,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1]。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早期的一种生理性现象,也是病理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高达60%[1],是由于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而导致的,患儿可出现皮肤、粘膜、巩膜等黄染的现象,多在出生后3d出现,可自行消退,生理性黄疸若不及时处理可转化为病理性黄疸[2],严重者可导致神经细胞的中毒性病变,引起胆红素脑病,进而可影响新生儿的智力发育,甚至危及生命[3],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临床上,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新生儿抚触作为一种辅助护理,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新生儿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杨玲  王素琴 《全科护理》2011,(29):2665-2665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发生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引起的巩膜、皮肤、黏膜和组织的黄染现象,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的治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仅为成人的1%~2%,易出现黄疸,若不及时治疗,其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新生儿的神经损伤。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便、疗效好、见效快的方法。临床应用舒适护理,降低新生儿光疗时的不愉快感,使其安静、舒适地配合光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喂养方法与黄疸关系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新生儿期的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黄疸如观察治疗不及时,可并发核黄疸,核黄疸不仅危及生命,幸存者也可因神经系统受损而终生致残.因此,促进体内胆红素排泄,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观察、预防极为重要[1-2].本科对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了血清胆红素的动态观察,并进一步对补授代乳品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过高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症状。若不及时治疗,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损伤新生儿的脑神经,继而发展为核黄疸,而影响婴儿智力的正常发育。临床上采用双面蓝光灯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新生儿黄疸的形成因素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背景:新生儿早期由于生理特点,绝大多数出现黄疸,主要原因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造成脑细胞损伤,重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由于新生儿黄疸病因多样,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处理方法也  相似文献   

19.
刘芝平 《全科护理》2011,9(22):2021-2021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浓度超过85μmol/L~119μmol/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1]。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19μmol/L,早产儿>255μmol/L时,称为病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不够成熟,通透性较大,胆红素易于通过,可发生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20.
<正>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期(出生到生后28d),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从而导致皮肤、黏膜、巩膜及全身其他组织黄染的临床现象,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50%~80%的新生儿在生后1周内可出现生理性黄疸。我科采用钩藤茶口服液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