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暨南大学附属一医院收治的96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方法将患者分为NYHAⅡ级组(30例)、NYHAⅢ级组(32例)和NYHAⅣ级组(3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的35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cy、β2-MG水平,观察各组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平均运动速度(E/e′),分析血清Hcy、β2-MG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血清Hcy、β2-MG对扩张型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NYHAⅡ级组、NYHAⅢ级组、NYHAⅣ级组血清Hcy、β2-MG水平及LAD、LVEDD、LVEDV、E/e′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LVEF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Ⅱ级组血清Hcy、β2-MG水平及LVEDD、LVEDV明显低于NYHAⅢ级组和NYHAⅣ级组,LVEF明显高于NYHAⅢ级组和NYHAⅣ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Ⅲ级组血清Hcy、β2-MG及LVEDD、LVEDV明显低于NYHAⅣ级组,LVEF明显高于NYHAⅣ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LVEDD、LVEDV均呈正相关(r=0.560、0.406,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484,P<0.05)。β2-MG与LVEDD、LVEDV均呈正相关(r=0.428、0.526,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20,P<0.05)。Hcy与β2-MG呈正相关(r=0.345,P<0.05)。血清Hcy、β2-MG对扩张型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均有一定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706;而血清Hcy联合β2-MG诊断扩张型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为0.891。结论血清Hcy、β2-MG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及对院内死亡风险的临床评估.方法:收集近五年来入院心衰患者1 010例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时的基本资料、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根据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分为3组,比较3组间患者的RDW变化情况;再根据院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及非死亡组,先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死亡危险因素,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死亡优势比(OR).结果:RDW随着心功能恶化呈逐渐增高的趋势,RDW值分别为Ⅱ级(13.9 ± 1.6)%、Ⅲ级(14.9 ± 1.7)%、Ⅳ级(15.5 ± 1.4)%;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死亡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的回归系数为0.157,OR为1.170(P = 0.028,95%CI:1.018 ~ 1.345).结论:RDW基线水平与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有关,随NYHA分级增加而增高,提示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有关;RDW较高水平为心功能Ⅱ、Ⅲ、Ⅳ级的心衰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以及NT-proBNP与RDW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80例CHF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NY Ⅱ、Ⅲ、Ⅳ级;以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浆NT-proBNP,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全血RDW.结果 CHF组NT-proBNP、RD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高而逐渐升高(P<0.05).CHF组NT-proBNP水平与RDW呈正相关(r=0.65,P<0.05).结论 NT-proBNP和RDW与CHF患者心力衰竭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CHF临床诊断及分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62例CHF患者,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1组(NYHAⅡ级)、2组(NYHAⅢ级)、3组(NYHAⅣ级)。选择同期正常体检者和住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共83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4组UACR、RDW、肌酐、HSCRP、BNP、LVEF、LEVDD水平,分析UACR、RDW、BNP、LVE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UACR、RDW随着心功能分级增高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BNP呈明显正相关,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UACR、RDW水平与心功能分级有关,可以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心功能分级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趋势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住院老年CHF患者191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69例,Ⅲ级58例,Ⅳ级64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ys C、Fg水平及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并分析其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观察组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室间隔(IVS)厚度、Fg及Cys 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Cys C、Fg水平与心功能NYHA分级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5、0.165,P0.05);血清Cys C水平与LVEDD、IVS厚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136、0.166,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 C与Fg为老年CHF的危险因素,而三酰甘油、胆固醇为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血清Cys C、Fg水平与CHF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Cys C还可能参与心室重构过程,Cys C与Fg联合检测可作为判定CHF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已确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56例,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将心功能分为Ⅰ~Ⅳ级,分析RDW和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慢性心衰患者NYHA心功能Ⅰ、Ⅱ、Ⅲ、Ⅳ级RDW值分别为(40.92±4.34)、(42.64±5.41)、(43.54±6.66)、(48.31±7.53)fL。RDW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而逐渐增加,且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s=0.291,P<0.01)。结论 RDW随心功能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且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性正相关,RDW是反映心功能变化的1个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9):1624-1626
探讨B型利钠肽(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并采用NYHA心功能标准进行分级和分组。将同期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心脏彩超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情况。试验组患者BNP、LVE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功能分级越高,BNP、LVEDD水平越高,LVEF水平越低,BNP、LVEF、LVEDD水平在不同心功能分级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YHA II级、III级、IV级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8%、26.7%、52.4%,不同NYHA分级患者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较高,心功能越差,BNP水平也越高,可作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重要敏感指标,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CysC)、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4例为慢性心力衰竭组,根据基础病将其分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组27例,扩冠心病组65例,瓣膜病组8例,扩张型心肌病组24例;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31例,Ⅲ级42例,Ⅳ级51例。另从同期健康人群中选取60例作为对照组。取入组对象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ysC水平,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测定IL-6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对比各组血清指标测试结果。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组CysC、IL-6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性心脏病组、扩冠心病组、瓣膜病组及扩张型心肌病组CysC、IL-6及hs-CRP水平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心功能分级分组,Ⅱ、Ⅲ、Ⅳ级3组CysC、IL-6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联合筛查作为诊断界限值,灵敏度为95.97%,特异度为83.87%。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CysC、IL-6及hs-CRP均表现为明显升高,且与心功能呈现为显著相关,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血管形成抑制素-2(VS-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3例,Ⅲ级31例,Ⅳ级26例,并根据患者的不同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38例)和预后良好组(52例),另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NYHA分级的患者、不同预后的患者血清VS-2、SIRT1和心功能指标,分析VS-2、SIRT1与心功能指标的关系,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NYHAⅡ级、Ⅲ级、Ⅳ级患者的血清VS-2、SIRT1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低于对照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高于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NYHA分级越高,血清VS-2、SIRT1水平及LVEF越低,LVEDD越高,各级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LVEDD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VS-2、SIRT1水平和LVEF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VS-2、SIRT1水平均与LVEDD呈负相关(P 0.05),均与LVEF呈正相关(P 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DD增大、LVEF降低、VS-2降低和SIRT1降低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VS-2、SIRT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不良预后的发生有关,血清VS-2和SIRT1水平的检测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和预测不良预后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65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出现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基本用药类同,均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治疗前后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查等项目. 结果 A组与B组比较,治疗后美托洛尔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54.6±6.7)mm和(38.7±3.9)mm,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56.5±6.8)mm和(39.9±4.6)mm;左室射血分数为(38.6±3.1)%,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34.1±2.7)%,P<0.01.心功能改善(P<0.05),病情恶化减少(P<0.05).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服用美托洛尔可使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分级及其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在该院住院的CHF患者532例,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成3组,观察每组的RDW、CysC和NT‐proBNP水平,并与同期156例健康体检者作比较;按RDW<14.4%(A组,406例)、RDW≥14.4%(B组,126例)分成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NT‐proBNP和CysC水平,并对病死率作比较。结果CHF患者的RDW、NT‐proBNP、CysC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B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升高,相关性分析表明,RDW、NT‐proBNP和CysC水平之间分别呈正相关。结论RDW、CysC和NT‐proBNP与CHF患者心功能分级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CHF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RDW对CHF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独立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edbloodcellvolumedistributionwidth.RDW)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在CHF中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我院CHF患者共200例,根据纽约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组(n=66)、心功能Ⅲ级组(n=58)、心功能Ⅳ级组(n=76);另选182例同期住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之间的RDW;将CHF患者分为RDW增高组(n=102)和RDW正常组(n=98),比较两组间的病死率。结果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对照组到心功能Ⅳ级组,RDW逐渐增加,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RDW增高组CHF患者病死率较RDW正常组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F患者RDW明显升高,且其人院时RDW水平与慢性不良事件的发生和预后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陈佳  李国扬  张晓云 《新医学》2014,(3):186-190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CHF患者(CHF组)260例,有共同心血管疾病但从未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p-CHF组)130例及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130名。心功能评价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M型超声测量患者LVEF、心排出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期末径(LVSDD);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血浆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及2-花生四烯酸甘油(2-AG)水平。结果 CHF组AEA、2-AG、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p-CHF组(P<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血浆AEA、2-AG水平在NHYA I级患者中最低,在NYHA IV级患者中最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秩相关分析显示,血浆AEA及2-AG水平均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高度正相关(AEA:rs =0.84;P<0.01;2-AG:rs =0.95;P<0.01)。血浆AEA及2-AG水平均与血浆脑利钠肽浓度呈正相关(rAEA =0.83,P<0.01;r2-AG=0.97;P<0.01)。血浆AEA水平与LVEF、心排出量、LVEDD及LVSDD均呈相关关系,其中与LVEF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63(P<0.01);血浆2-AG亦与上述各指标呈现良好相关性,其中与LVEF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73(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EA及2-AG水平均有所升高,其中以2-AG浓度升高明显;心力衰竭患者血浆AEA及2-AG浓度与患者心功能呈正相关;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CS)有望成为心力衰竭药物干预新靶点,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对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以心肌梗死收治入重庆医科大学北碚附属医院的85例患者,回归性分析在心肌梗死发作前1~3个月测定的RDW值和PDW值与同时期健康对照组27例体检者的差异。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RDW值为(47.92&#177;7.56)%和PDW值为(15.75&#177;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RDW值[(42.65&#177;2.40)%]和PDW值[(13.52&#177;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RDW值分别与PDW值和年龄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 P<0.05),且该组中女性 PDW值明显高于男性( 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DW值和PDW值升高是发生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RDW值预测发生心肌梗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767(95% CI 0.692~0.842),临界值为44.8%,对应的预测灵敏度为64.3%,特异度为88.9%。PDW值预测发生心肌梗死的 ROC下面积为0.675(95% CI 0.583~0.766),临界值为14.9%,对应预测灵敏度为61.2%,特异度为58.1%。结论 RDW值和PDW值能较好地预测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已建立的方法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的抗碳酸酐酶Ⅱ和Ⅲ自身抗体、抗氧化物及细胞因子水平,初步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8例3个月~1年前曾发生心肌梗死的CHF患者和58名健康对照者,测定其血清抗碳酸酐酶Ⅱ和Ⅲ自身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5种抗氧化物和白细胞介素2(IL-2)等5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CHF患者血清抗碳酸酐酶Ⅱ自身抗体和ES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HF患者血清的IL-2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的现象,IL-2、IL-17和抗氧化能力的检测可能作为判断抗碳酸酐酶Ⅱ抗体出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酸联合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评估脓毒症患者短期临床预后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将216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尿酸及RDW水平分为A组(尿酸≤ 258 μmol/L且RDW ≤ 14.1%,50例)、B组(尿酸≤ 258 μmol/L且RDW>14.1%,58例)、C组(尿酸>258 μmol/L且RDW ≤ 14.1%,58例)、D组(尿酸>258 μmol/L且RDW>14.1%,50例)。对各组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30 d病死率、尿酸及RDW进行比较;同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组患者随访30 d生存曲线变化;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尿酸、RDW及二者联合指标对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结果4组患者间住院期间病死率、30 d病死率、尿酸及RDW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16.211、19.206、132.755、59.771,P均<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住院期间病死率仅D组显著高于A组[40.00%(20/50)vs. 8.00%(4/50),P<0.008],且与C组及D组比较,A组的30 d病死率[34.48%(20/58)、52.00%(26/50)、12.00%(6/50),P均<0.008]及A组与B组的尿酸水平[(411 ± 115)、(412 ± 117)、(170 ± 61)、(148 ± 66)μmol/L,P均<0.05]均显著较低;同时,B组与D组的RDW均显著高于A组与C组[(15.9 ± 2.0)%、(16.0 ± 2.1)%、(13.3 ± 0.6)%、(13.2 ± 0.6)%,P均< 0.05]。而C组与D组间住院期间病死率(P>0.008)、30 d病死率(P>0.008)及尿酸水平(P>0.05)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间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4.102,P= 0.003),且C组及D组的生存曲线均显著低于A组(P均<0.008)。ROC曲线显示,尿酸联合RDW对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均明显优于尿酸(Z= 2.043,P= 0.041;Z= 2.012,P= 0.044)及RDW(Z= 2.245,P= 0.025;Z= 2.322,P= 0.020)。 结论尿酸联合RDW能较好地预测脓毒症患者短期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脑利钠肽(BNP)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对超高龄老年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将46例超高龄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依照心功能分级分为Ⅰ~Ⅳ级4组,测定血清中FT3、FT4、TSH及BNP水平。并随访1年,临床终点为心源性死亡。评价各检测指标与心力衰竭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FT3逐渐降低,BNP逐渐升高(均P<0.05),而FT4、TSH变化不明显。在1年的随访中发生心源性死亡13例,11例失访,回归分析示BNP值越高,FT3越低的患者越易死亡。结论血浆BNP和FT3是评估超高龄老年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功能分级及治疗前后的关系。【方法】测定97例CHF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的RDW、NT—proBNP和hsCRP水平,并与62名健康对照纽比较;测定CHF患者入院时、治疗开始后48h及出院时三者水平,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结果】患者RDW、NT-proBNP和hsCRP在不同心功能分级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越差,其浓度越高(均P〈0.01);治疗48h及患者出院时,三项指标均随治疗时间延长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ICHF患者心功能越差,RDW、NT—proBNP和hsCRP越高,三者可作为患者心衰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血糖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或就诊血糖升高)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9月我科确诊STEMI患者41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血糖正常组(A组)与就诊血糖升高组(B组)、2型糖尿病组(C组)的预后。结果:(B+C)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24.7%vs.9.4%,P0.05),C组住院期间再发心肌梗死率明显高于B组和A组(3.9%vs.0%vs.0.7%,P0.05),C组、B组与A组比较,再发心绞痛率(23.4%vs.31.0%vs.14.7%,P0.05)、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率(41.6%vs.50.0%vs.22.1%,P0.05)、住院期间MACE(58.4%vs.65.5%vs.33.4%,P0.05)及一年全因死亡率(34.2%vs.31.4%vs.16.7%,P0.05)发生率更高。结论 :STEMI合并血糖代谢异常的预后差于血糖正常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提取来源于MIMIC-Ⅲ数据库的数据,根据国际ICD9-CODE诊断编码,查询ARF患者相关信息。用SQL语言提取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并以患者28 d病死率、90 d病死率为主要指标,ICU病死率、院内病死率、入ICU时间和院内时间为次要指标。所有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最佳截断值分为高RDW组和正常RDW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及临床结局,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2组患者28 d、90 d的累积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ARF患者28 d、90 d的死亡风险,并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共纳入6286例ARF的患者,正常RDW组和高RDW组28 d病死率分别为21.3%、33.7%,90 d病死率分别为27.8%、44.8%,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后2组28 d病死率分别为25.9%、31.9%,90 d病死率分别为33.5%、43.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行累积生存分析时发现,高RDW组28 d和90 d的累积生存率较正常RDW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RDW每升高1%,ARF患者28 d、90 d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在28 d病死率预测价值上,RDW、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ROC的AUC无明显差异(0.663 vs 0.662,P=0.926),但在90 d病死率上,RDW的ROC的AUC高于SOF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78 vs 0.651,P=0.003)。 结论RDW升高可能是ARF患者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