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提高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602例脑血管病患者经合理选择血管、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正确的穿刺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透气粘膏固定,并用无菌纱布覆盖。对照组采用透明的无茼贴膜固定。结果两组患者均穿刺成功。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留置时间长(P〈0.05),浸润、静脉炎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合理选择血管度安排输液顺序、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及正确的穿刺部位和方法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保证;透气粘膏固定。并用无菌纱布覆盖,每日消毒穿刺部位可降低浸润、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措施。方法将10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按入院时间单双日分成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观察组交替采用喜疗妥霜剂外涂与新鲜马铃薯片贴敷持续保护健侧肢体浅静脉血管;对照组采用新鲜马铃薯片贴敷健侧肢体穿刺处以上局部浅静脉血管直至输液结束后1h。观察两组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75,P〈0.01)。结论交替采用喜疗妥霜剂外涂与新鲜马铃薯片贴敷可有效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经周围静脉输注长春瑞滨(NVB)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引发的静脉炎提供更好的预防方法,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60例应用NVB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用0.9%盐水100ml引导输液,输注NVB前后各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NVB注射完毕予0.9%盐水250ml冲洗血管;实验组30例,将地塞米松10mg加入0.9%盐水500m1中于静滴NVB前用100ml引导输液,NVB输注后余量冲洗血管。两组均dⅢ给药,21d为一个用药周期,自第一个周期开始至4个周期化疗完毕总体评价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6.67%,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67%。两组X^2=4.32,0.0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地塞米松10mg加0.9%盐水500ml引导输液并冲洗血管的方法可有效预防和减少NVB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引发的静脉损伤。  相似文献   

4.
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MST)用于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将31例同期拟行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及对照组21例,均采用MST置管,其中观察组于B超引导下进行。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8例(80.0%)、出现并发症(静脉炎)1例(10.0%)、满意度评分(2.76±1.43)分,对照组分别为11例(52.4%)、4例(19.0%;静脉炎1例,血栓形成2例,进入分支血管1例)、(1.93±0.41)分,两组比较P分别〈0.01、〉0.05、〈0.05。结论B超引导下MST用于PICC可减少静脉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胫后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7例急性DVT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胫后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腘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溶栓治疗后,患者患、健侧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均明显小于溶栓前(P均<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89.74±7.16)%,小腿消肿率为(86.74±7.57)%.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明显高于溶栓前(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75.34±7.36)%.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33例患者随访5~12个月,均无血栓再发.结论 胫后静脉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探索基层医院提高AMI治疗效果的新途径。方法将495例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的尿激酶溶栓和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120mg/次,每天1次。观察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再通率分别为61.8%、6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3.2%和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并发症、住院死亡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川芎嗪治疗AMI能有效抑制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心功能降低的抑制作用近期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4G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静脉输液的应用情况。方法将9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24G留置针,观察组采用改进的穿刺和固定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观察两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静脉炎、静脉渗漏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观察组的静脉炎、静脉渗漏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患者使用24G留置针穿刺于前臂静脉采用改进的穿刺和固定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逆向静脉穿刺法在社区门诊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对行逆向静脉穿刺法的80例患者(观察组)和行顺向静脉穿刺法的80例患者(对照组)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而静脉炎、疼痛等不适症状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而滴液流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向静脉穿刺术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因输液带来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爱通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子龙  陈立  李凤玲 《山东医药》2006,46(35):45-46
将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应用小剂量(50mg)爱通立(rT—PA)和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冠状动脉总再通率观察组为82.6%、对照组为50.0%.发病后6h内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率分别为89.29%、60%,两组比较P均〈0.01;5周病死率分别为6.5%和9.6%;P〉0.05。认为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疗效优于UK,发病后6h内治疗效果更佳,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贾春颖  李国良  初春梅 《内科》2007,2(2):217-218
目的 分析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分别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0例,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 尿激酶静脉溶栓组心电图ST段下降率达85%,胸痛缓解率达80%。常规治疗组分别为45%及30%(P〈0.01)。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侧支循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侧支循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3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判断侧支循环的分级,将病人分为侧支良好组和侧支不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侧支良好组21例,侧支不良组29例。侧支良好组的肌酸激酶峰值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峰值分别为(1853±790) U/L和(137±43)U/L,明显低于侧支不良组肌酸激酶峰值及心肌型肌酸激酶MB(5203±2685)U/L和(380± 22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电图比较,侧支良好组异常Q波的出现率为24%;侧支不良组为100%(P<0.05)。侧支良好组心电图ST段抬高的总和均值分别为(1.1±1.2)mV,侧支不良组为(2.6± 1.2)mV(P<0.05)。心脏超声检查侧支良好组28%的患者心室壁运动正常,而侧支不良组中心室壁运动正常者仅占3%(P<0.05);侧支良好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0.54±0.08)明显高于侧支不良组(0.44±0.08),P< 0.05。侧支良好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4%,心源性休克发生率5%和病死率0%,而侧支不良组分别为17%, 24%和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侧支循环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有保护作用,防止左心室功能下降,保持心肌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将80例广泛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健侧大隐静脉与股深静脉吻合手术,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7.5% vs 85.0%,P<0.05).提示健侧大隐静脉与股深静脉吻合治疗广泛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王荣  张玲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2):1695-1696
目的为肺淋巴瘤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比较PICC静脉化疗与传统外周静脉化疗的优劣。方法将38例肺淋巴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规范化PICC置管输入化疗药物、外周静脉滴注化疗药物,观察化疗相关局部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全程顺利进行,静脉炎发生2例,未有渗漏损伤的发生,毒副反应发生率5.0%。对照组发生静脉炎9例,发生渗漏损伤5例,同时发生1种以上毒副反应4例,毒副反应发生率52.6%。结论对于肺淋巴瘤患者施行PICC置管静脉化疗,能很好地保护血管,有效防止静脉炎及渗漏损伤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保证化疗顺利完成,明显优于传统的外周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输液或输血过程中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后,发生穿刺部位感染、套管堵塞、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及局部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0例患者中,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83%,套管堵塞发生率为4.17%,皮下血肿发生率为5.00%,液体渗漏发生率为5.83%,局部静脉炎发生率为9.17%。结论静脉留置针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但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观察和记录,预防并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发生中风后约60%病人合并一侧肢体瘫痪,急性期多采用脱水、降压、扩血管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以静脉用药为主。由于输入药物较多、时间较长,病人常伴有意识障碍、烦躁等症状。很多病人、家属、护士有意识地选择患肢输液,但经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患肢输液外渗率高于健肢输液而多采用健肢输液治疗,现将我们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将60例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连续性静脉一静脉血液滤过(CVVH)术,监测两组治疗前后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每小时尿量及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比较治疗后5d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NODS)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8hMAP及每小时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3d血浆TM、VWF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5d脏器衰竭数目及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认为CVVH可有效改善毛细血管渗漏,使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胺碘酮外周静脉给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伴心律失常患者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方法将90例外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每组用药浓度不同,比较3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A组静脉炎发生率70%,B组静脉炎发生率60%,C组静脉炎发生率25%。C组分别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浓度胺碘酮可有效预防其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海普林肝素钠软膏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海普林肝素钠软膏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 ,延长留置时间的效果 ,将我院同期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 6 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33例。试验组在穿刺部位涂抹海普林肝素钠软膏 ,对照组按常规操作。结果 ,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 9.5 9% ,静脉针留置时间为 6~ 9天 ;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 2 9.2 3% ,留置时间为 3~ 5天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认为穿刺部位涂抹海普林肝素钠软膏 ,能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 ,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9.
覃翠竹 《内科》2013,(6):629-629,621
目的探讨少林膏外敷防治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应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注脂肪乳剂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在静滴脂肪乳剂250mL的同时沿静脉走向距针眼2cm处外敷少林膏,对照组患者不外敷少林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静脉炎3例(10.0%),对照组患者发生静脉炎10例(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2,P=0.028)。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注高渗液的同时给予局部外敷少林膏护理,可减少静脉炎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胺碘酮外周静脉给药所致静脉炎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将使用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心律失常的120例患者按用药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试验组左右两侧上肢均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每4h交替更换输注部位;对照组单侧上肢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持续输注,出现静脉炎再更换输注部位。观察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8.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左右两侧上肢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每4h交替输注,能有效预防胺碘酮外周静脉给药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