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骨科新护士的岗位胜任力,以期规范新护士培训方法和理念,为新护士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胜任力"为理论框架,针对目前国内对新护士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符合新护士的持续培训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新护士培训方法,干预组采取新护士持续培训模式。观察两组分阶段培训效果(包括基础理论成绩、基本技能成绩、临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危重病人查房评价),两组护士心理压力评价,护理管理者对新护士的综合评价。[结果]1年后两组心理压力评价、护理管理者对新护士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胜任力的新护士持续培训模式能够增强新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减轻新护士的心理压力、规范新护士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骨科新护士的岗位胜任力,以期规范新护士培训方法和理念,为新护士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胜任力”为理论框架,针对目前国内对新护士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符合新护士的持续培训方案.对照组采取常规新护士培训方法,干预组采取新护士持续培训模式.观察两组分阶段培训效果(包括基础理论成绩、基本技能成绩、临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危重病人查房评价),两组护士心理压力评价,护理管理者对新护士的综合评价.[结果]1年后两组心理压力评价、护理管理者对新护士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胜任力的新护士持续培训模式能够增强新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减轻新护士的心理压力、规范新护士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坤玲  刘佩珍 《全科护理》2020,18(8):1016-1019
[目的]探讨基于Miller能力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进院的27名手术室新护士为对照组,2018年进院的21名手术室新护士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观察组采用基于Miller能力模型的线上线下培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在岗前培训结束时和阶段培训的每个月末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岗位培训结束时带教老师对两组新护士进行岗位胜任力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新护士理论成绩和临床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新护士的岗位胜任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新护士对教学模式表示非常赞同。[结论]基于Miller能力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用于手术室新护士培训,可以使新上岗护士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岗位胜任力,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元化培训模式对提高产科新护士岗位胜任力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名产科新入职护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名。对照组采用常规规范化培训,观察组采用多元化模式培训,半年培训结束后对两组新护士进行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采用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基线调查表对两组护士岗位胜任力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士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 P < 0. 01 ) ; 岗位胜任力总均分高于对照组 ( P < 0. 01) 。结论 多元化模式的培训更适应现代护理学科发展需要,对提高产科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对新护士核心胜任力的影响。[方法]将100名新护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观察组在岗前培训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对照组则采用终结性评价,在岗前培训结束后采用护士核心胜任力评价量表对两组新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核心胜任力测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可提高护士的核心胜任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岗前培训创新体系对新护士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20名新入职护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1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岗前培训,实验组采用岗前培训创新体系,培训结束后对两组新护士进行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比较;采用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基线调查表对两组护士岗位胜任力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护士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岗位胜任力总均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创新模式下的岗前培训体系是一种新模式,其更适应现代护理学科发展需要,对提高新护士岗位胜任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7.
黄宗钦  陈雪莲  叶励新 《全科护理》2013,(26):2448-2449
[目的]探讨一对一培训法在脑病科新护士培训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脑病科轮转的60例新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一对一培训法,对照组采用岗位轮转培训法,阶段性培训结束后对新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绩效考核成绩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脑病科对新护士实施一对一培训法,有效提高了新护士自身护理技能,提升了护理满意度,保证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高玲  邓静 《护理研究》2013,27(22):2389-2392
[目的]构建基于胜任力的手术室低年资护士临床培训模式,为不断完善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形成专科护士自我发展的多元化平台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运用文献查新、开放式问卷调查、专业咨询等方法初步建立基于胜任力的手术室低年资护士临床培训模式。采用德尔菲法选取15名专家对该模式内容进行3轮意见调查,针对初级模式指标项目、指标覆盖面提出意见和建议。[结果]3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选择的专家涉及手术室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学领域,专家具有较好的学科代表性;专家对指标的权威系数均在0.88以上;确立了师资要求、培训周期、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效果评价等基本内容。[结论]初步构建的基于胜任力的手术室低年资护士临床培训模式,专家评议的积极性和权威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多元化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新入职护士38名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9名。对照组护士给予传统培训方法,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多元化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干预, 对比干预后两组护士的考核成绩、核心胜任力、护理质量情况。结果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多元化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后, 实验组护士的理论成绩及技能成绩、护士核心胜任力各维度评分、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多元化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 并将该模式应用于新入职护士培训中, 能显著提升护士的综合考核成绩, 提高其核心胜任能力, 优化临床护理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微课支持下的导学模式在新入职护士护理安全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7月外科新入职护士50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2016年7月外科新入职护士50人为观察组,采用微课支持下的导学模式,比较两组新入职护士护理安全理论考核成绩、病人对新入职护士护理安全管理满意度以及两组新入职护士对培训方法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安全理论考核成绩为93.71分±4.39分,对照组为82.96分±7.6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人对护士提供安全教育、看着病人服药之后再离开及安全告知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护士对培训方法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课支持下的导学模式激发了新入职护士的主动学习兴趣,使新护士顺利完成从新职工到专业护理人员的角色转变,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毛艳群  周小宁  滕筱丽  易群 《全科护理》2014,(15):1435-1436
[目的]探索场景模块教学对新护士准入培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新入职64名护士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准入培训模式;选取2011年新入职的65名护士为观察组,采用场景模块教学准入培训模式。[结果]两组新护士准入培训"三基"理论和操作成绩、综合能力成绩及入职第1年绩效考核成绩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场景模块教学对新护士准入培训,能提升新护士临床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蔡婷婷  曹梅娟   《护理与康复》2018,17(2):35-37
正《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指出,要加强新护士培训,建立岗位需求为导向、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模式。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对新护士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1]。目前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而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尚未形成,各医院的培训效果存在较大差距[2]。国外对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做出了一些探索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训模式。鉴于新护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对一培训法在脑病科新护士培训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脑病科轮转的60例新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一对一培训法,对照组采用岗位轮转培训法,阶段性培训结束后对新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绩效考核成绩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脑病科对新护士实施一对一培训法,有效提高了新护士自身护理技能,提升了护理满意度,保证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心理授权的培训模式对提高新毕业护士工作胜任力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本院入职的221名新毕业护士设为对照组,在培训中采用理论授课和专科操作培训;将2017年本院入职的219名新毕业护士设为观察组,采用基于心理授权的培训模式进行干预,两组培训时间均为6个月。培训前后对两组新毕业护士的心理授权水平和胜任力进行测评和比较。结果培训后,观察组新毕业护士心理授权总分与工作胜任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心理授权的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新毕业护士的心理授权水平,最终达到提升新毕业护士胜任力,对新毕业护士完成角色转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许萍  苏琳 《中国临床护理》2017,9(4):353-355
目的 探讨多专业协作的主题式培训模式在新护士培训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134名新护士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8月-2015年4月133名新护士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观察组制定多专业协作的主题式培训方案对新护士实施培训。比较2组新护士的考核成绩、综合能力和对培训方案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考核成绩和综合能力好于对照组,对培训方案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结论 采用多专业协作的主题式培训模式可有效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16.
钟欢  苏彩玲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5):2294-2297
目的 探讨能级进阶模式下层级培训对肝胆科护士胜任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肝胆科护士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47例给予传统培训,观察组45例给予能级进阶模式下层级培训,两组培训时间为3个月,记录护士胜任力变化情况.结果 培训后两组护士的胜任力评分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前后两组不同层级护士胜任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两组不同层级间护士胜任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1级和N2级护士胜任力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N3级护士胜任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期间观察组的差错事故、患者投诉、护理质量检查不合格等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胆科护士培训后的护理操作、应急处理、理论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培训后观察组肝胆科护士的护理配合满意度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8%(P<0.05);对照组各层级护士配合满意度差异明显,与N1级相比,N2、N3级护士配合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而N2级与N3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个层级护士配合满意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1级护士配合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能级进阶模式下层级培训能提高肝胆科护士的胜任力,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培训考核成绩与护理配合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需求的典型案例教学法(CBL)在传染病医院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1名新入职护士为观察组,2014年20名新入职护士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典型CBL进行培训。培训周期均为3周,以规范化培训计划中的考核模块为依据对两组护士进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及问卷调查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分析培训效果。[结果]两组培训后总均成绩、临床护士思维、病情观察评估能力和专业知识点掌握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培训认可度高于对照组。[结论]以典型案例教学法培训有助于提高新入职护士的岗位胜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基于岗位需求导向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对新入职护士综合能力、岗位胜任力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康华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收的68名新入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将2019年新入职的34人作为对照组, 2020年新入职34人作为观察组, 组织对照组护士进行常规岗前培训及试用期培训, 观察组护士则在此基础上同时并行基于岗位需求导向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培训, 对比两组护士的综合能力、岗位胜任力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护士的护士综合能力评价量表评分为(618.07±29.62)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护士(P<0.05);观察组护士的护士核心胜任力评价表评分为(178.50±19.12)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护士(P<0.05);观察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评分为(420.53±27.05)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护士(P<0.05)。结论应用基于岗位需求导向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针对管理新入职护士, 能够对其综合能力、岗位胜任力及护理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坤 《全科护理》2016,(15):1555-1556
[目的]探索"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模式在三级甲等中医院心胸外科护士培训中的运用。[方法]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本专科理论、技能以及中医特色护理的培训,提高科室护士的临床工作的胜任能力和综合护理能力。[结果]培训模式已初步形成,护理人员全面掌握中西医护理技能,提高专科疾病围术期护理质量,促进病人康复。[结论]应用型交叉护理培训模式的建立有助于科室护理人员同步发展,全面掌握心胸外科专科知识和中医特色理论和技术,更好地胜任大型中医院手术科室的工作,成为具有掌握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岗位需求的信息系统培训课程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7年42名新入职护士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38名新入职护士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岗前培训计划,实验组在传统岗前培训计划内容上增加基于岗位需求的医院信息系统培训课程;比较两组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和新护士岗位核心胜任力。结果 两组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无显著差异性(P>0.05),实验组新护士岗位核心胜任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新护士岗前培训内容中纳入基于岗位需求的医院信息系统培训课程,能有效地提高新护士岗位核心胜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