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五年后预防效果观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市乙肝疫苗纳于计划免疫管理后 (即要求严格按照 0、 1、 6程序接种 ,且第一针接种时间要求在新生儿出生后 2 4小时内 ) ,其预防接种效果是否有所提高 ,我们对已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过的 80 0 0名儿童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HBs Ag)检测 ,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2年以后出生并进行过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儿童 ,其中男性 3796例 ,女性 42 0 4例。1.2 方法 逐年询问与查接种卡相结合记录的方法。本资料所述的全程接种均为 0、 1、 6程序接种 ,即接种第一针后间隔 1个月接种第二针 ,然后再间隔 5个月后…  相似文献   

2.
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后不同的时间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持久性。方法:对5个乡镇1992-2000年出生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儿童517人进行抗-HBs监测。结果:总抗HBs阳性率80.6%,最低为乙肝全程免疫后的第9年为70.9%,最高为第1年94.4%。结论:从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水平考虑,免疫5年后有必要考虑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3.
1美国 2 0 0 2年儿童免疫推荐程序 (表 1)关于推荐程序的说明 :1 1乙肝疫苗 (HepB) 所有婴儿出生后应尽快接种乙肝疫苗。1 1 1婴儿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其婴儿可在 2月龄注射第 1针 ;第 2针应在第 1针注射后 4周才能接种 ;第 3针应在第1针注射后 16周并且在第 2针注射后 8周才能接种。全程注射的最后 1针 (第 3针 )应在 6月龄后完成。疫苗中仅单价乙肝疫苗能在出生时接种 ;含B型嗜血流感杆菌的联合疫苗不应在6周龄前接种 ;如使用联合疫苗 ,可以接种第 4针。1 1 2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其婴儿应在出生 12h内在不同部位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和 0 …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首针与完成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全程免疫的关系。方法利用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调福建省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各因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完成3种疫苗全程免疫的影响因素,分层分析研究乙肝疫苗政策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有1 443名儿童纳入分析,χ2检验显示,乙肝疫苗首针接种不及时与及时组间(〉24hvs.≤24h)儿童完成3种疫苗全程免疫不同,及时组儿童显著高于不及时组儿童(χ2值分别为457.29,、42.96和74.95,P值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首针者完成乙肝、百白破和麻疹疫苗全程免疫的OR值(95%CI)分别为24.36(14.46~41.05)、1.71(1.28~2.29)和2.35(1.68~3.30)。城区儿童完成百白破、麻疹疫苗的OR值分别为0.59(0.45~0.77)和0.36(0.26~0.48)。分层分析显示,乙肝疫苗政策有效降低了及时接种乙肝首针与完成乙肝全程免疫的关系(政策实施前后OR分别为68.09和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及时接种乙肝首针能提高乙肝、百白破和麻疹疫苗全程免疫。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为乙型肝炎预防提供资料.[方法]以某学院2003年入学HBsAg检测呈阴性的1350名学生为对象,按免疫程序分别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支3针,观察其免疫1、2、3年后血清的抗-HBs阳转率,并对免疫无应答(HBV5项指标全部阴性)的学生,加强疫苗接种(10μg和20μg/支),按免疫程序分别再接种3针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个月后再检测抗-HBs阳转率.[结果]全程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检测抗-HBs阳转率为88.51%,2年后为83.79%,3年后为73.77%,与全程免疫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疫苗接种剂量10μg和20μg分别按程序接种后,1个月抗-HBs阳转率达96%和98%,与加强免疫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但必要时需加强免疫,增加抗体应答者的远期免疫效果,发挥其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城乡疾病监测点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我省城乡疾病监测点人群乙肝感染状况及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水平. [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我省城乡疾病监测点调查1~59岁人群2 239人. [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经标化后为4.47%,农村(8.12%)高于城市(2.08%),≤14岁儿童高峰消失,有乙肝疫苗接种史的人群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经标化后为39.41%,1~4岁组最高(73.8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2002年以后出生儿童逐年提高,高于1992~2001年出生儿童平均水平,2005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分别为36.49%、77.03%.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县级及以上医院出生儿童高于乡级及以下医院出生儿童. [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防控乙肝的有效手段.我省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后目标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逐年增高,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低于1992年调查结果,儿童期高峰消失.但接种率仍未达到指标要求,农村以及在家出生儿童接种率水平极低.医院尤其是县级以下医院乙肝疫苗接种管理有待加强,人群特别是农村人群乙肝接种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国产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1)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42名(A组),接种基因乙肝疫苗5—5—5ug三针,观察阻断母婴传播保护率及抗-HBs阳性率和GMT水平。(2)HBV感染标志阴性母亲所生新生儿107名(B组),接种5—5—5ug三针基因乙肝疫苗,观察抗-HBs阳性率和GMT水平。(3)出生时全程接种血源乙肝疫苗后已4年的儿童(C组),用5ug基因乙肝疫苗进行加强免疫,观察抗-HBs水平。结果 A组阻断母婴传播保护率为83.09%、全程接种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69.05%,GMT280.59,全程接种后6个月抗-HBs阳性率90.24%,GMT246.65。B组全程接种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73.8396,GMT269.22、全程接种后6个月抗-HBs阳性率96.2396,GMT287.90。C组加强免疫取得良好的抗-HBs应答。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为乙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肇庆学院2007-2009年新入校学生中HBV检测HBsAg呈阴性者3 016人为研究对象,按5μg/次全程接种(0、1、6个月各1针)乙肝疫苗,检测免疫后1、2、12个月抗-HBs转阳情况,免疫后1个月抗-HBs阴性者按10μg/次全程免疫,检测其免疫后1、2、12个月抗-HBs转阳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5μg/次全程接种乙肝疫苗者1、2、12个月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2.65%、62.17%、53.88%;阴性者10μg/次全程接种后1、2、12个月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3.58%、91.27%、89.58%;5μg组随时间延长,抗-HBs阳性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μg组仅12个月时抗-HBs阳性率低于全程接种后1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个月和2、12个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5μg全程免疫后抗-HBs阴性者接种10μg加强免疫后,近期和远期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我县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自 1989年起由城镇到农村逐步推广。普及后 ,于 1992年起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目前乙肝疫苗按 0 1 6全程合格接种率逐年上升。为了解本县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的阳转率 ,我们于 1992年起每年进行乙肝阳转率测定 ,现将 8年来的结果总结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随机抽样确定 8个镇级单位 ,每年 10月份进行检测。每个镇 10名 ,每年 80名 ,8年合计 6 40名。要求抽查对象首针必须是出生 2 4小时内完成 ,中间间隔月份不限 ,但须一年内完成接种 ,在完成接种 3个月后采血。现场采血每人 2毫升 ,保证血清量达 0 5毫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乙肝疫苗免疫的最佳时机。[方法]将孕期检测HBsAg、抗-HBc均为阴性的母亲所产的健康婴儿78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于出生后24 h内、3月龄时开始乙肝疫苗0,1,6月3针免疫,全程免疫后1、6、12、24个月时以RIA法检测抗-HBs滴度。[结果]3月龄时开始免疫组全程免疫后1、6、12、24个月时抗-HBs滴度均高于出生后24 h内免疫组。[结论]HBsAg、抗-HBc均为阴性的母亲所产的健康婴儿3月龄时开始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我市从1990年起在新生儿中普遍接种乙肝疫苗,1992年正式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规定由接生医院的产科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全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1997年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9.48%,首针接种率达到99.87%。但仍有少数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未能接种乙肝疫苗。为了解未种原因及补种情况,对1996年1月1日至1998年5月27日在本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未接种首针乙肝疫苗的原因及出院后的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工作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06年凌云县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指导该县今后的免疫规划工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凌云县8个乡(镇)8个行政村的232名本地常住儿童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结果 凌云县本地常住儿童免疫规划建证率为90.95%,"四苗"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9.14%、脊髓灰质炎疫苗99.14%、百白破疫苗99.14%、麻疹疫苗98.28%,"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96.12%,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6.55%,乙肝24小时首针及时接种率为44.83%.结论 今后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儿童"四苗"全程的合格接种,提高乙肝疫苗24小时首针及时接种率,同时要加大免疫规划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全县广大群众特别是适龄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和自觉参与免疫规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血清学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不同剂量、不同间隔时间免疫后的安全性和血清学免疫效果,在五总乡和兴东镇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和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按第1针分别接种10μg或5μg乙肝疫苗,1个月后接种第2针(0.5μg),第3针(0.5μg)与第1针分别间隔5、6、8个月,观察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所有接种对象均未发现严重副反应。完成3针乙肝疫苗免疫后,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第1针接种10μg组抗-HBs阳转率及抗体水平均高于5μg组,差别均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第3针乙肝疫苗与第3针百白破混合制剂(DPT)联合免疫,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DPT的免疫应答率及水平与非联合免疫的差别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安全性好,第1针10μg组免疫效果优于5μg组,与DPT的联合免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花溪区城镇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已达到85%的目标,而农村新生儿于出生后24h内及时接种率41.4%,3针及时全程接种率39.1%。提示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儿未接种或未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在边远和贫困的农村。为了解全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水平,掌握影响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水平低的因素,进一步开展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工作。对提高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水平,有效降低乙肝病毒(HBV)携带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花溪区2003年对全区2002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0日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儿童系统管理新生儿2136人的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市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分析新生儿乙肝疫苗低(无)应答的可能原因,探讨提高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的可行方案。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从柳州市城区选取812名按规定免疫程序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的1岁内儿童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样标本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 IA)定量检测抗-HBs;抗-HBs<100 U/L者采用ELISA方法(国产试剂)检测HBsAg。结果 812名观察对象中,免疫失败2人(0.25%),低(无)应答者70人(8.62%),正常应答者740人(91.13%);正常免疫应答率只与产程有关,与性别、出生体重、民族等无关。结论新生儿按规定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仍有近10%为低(无)应答者,开展抗-HBs检测,找出低(无)应答者并进行再免,对降低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2):914-914
一、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它措施预防。二、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四、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3年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为乙型肝炎预防提供资料。方法以某学院2002年入学HBsAg检测呈阴性的1252名学生为对象,按免疫程序分别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5μg/支3针,观察其免疫1、2、3年后血清的抗-HBs阳转率,并对免疫无应答(HBV5项指标全部阴性)的学生,加强疫苗接种(10μg/支),按免疫程序分别再接种3针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个月后再检测抗-HBs。结果全程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检测抗-HBs阳转率为93.3%,2年后为85.2%,3年后为79.85%,与全程免疫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疫苗接种程序后1个月抗-HBs阳转率达97.3%,与加强免疫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但必要时需加强免疫,增加抗体应答者的远期免疫效果,发挥其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上表的说明:1乙型肝炎疫苗(Hep-B)对母亲表面抗原(HBSAg)阴性所生婴儿可按表中所示时间接种乙肝疫苗,要求疫苗第2剂接种时间与第1剂至少间隔1个月,第3剂接种时间在婴儿出生6个月后与第2剂至少间隔2个月。对母亲表面抗原阳性所生婴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0.5ml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第2剂接种时间在1~2月龄,第3剂接种时间在6月龄。对母亲表面抗原情况不明所生婴儿应在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疫苗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母亲应在分娩时采血以确定其表面抗原状况,如…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是评价乙肝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工作。1995~1997年,淄川区卫生防疫站对部分孕妇HBsAg携带状况及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淄川区医院、淄城区妇产医院、淄博矿务区中心医院及昆(山仑)分院出生的新生儿 1.2 免疫方法 分为两种,第一种孕妇HBsAg阳性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10μg×3针乙肝血源疫苗。第二种免疫方法是新生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程序接种乙肝疫苗,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24h之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然后按1、2、7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评价影响边远农村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方法 在湖南省20个国贫县中随机抽4个县,其中3个为项目县,1个为对照县,所有距离县城40 km以上的乡作为项目乡和对照乡,将项目乡随机分3个组,分别实施不同的免疫策略,对照乡为对照组.项目实施前、后对目标儿童展开接种率调查,调查采用标准的世界卫生组织30组群接种率调查方法的改进方法-40组群接种率调查法,进行调查.资料分析使用Excel和SPSS软件.结果 不同地点出生的新生儿其乙肝疫苗的首针及时接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家出生的新生儿的首针及时接种率最低(47.6%),其次是乡级医院(79.2%)和县级医院(86.5%);不同接种人员对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的贡献不同,由乡以上医生实现的首针及时接种率最高为46.6%;大多数不及时接种的原因是“儿童家长不知道儿童出生后24 h之内要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项目的实施能提高边远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特别是在家出生的新生儿,其首针及时接种率由项目实施前的2.0%提高到实施后的47.6%.结论 在家出生和监护人缺乏相关知识是目前制约边远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的重要因素之一,项目的实施能改善这种状况,大大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实施的关键在于村级卫生工作者参与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首针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