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住院的20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MPV)、聚集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385.61×10^12/L。治疗后192.67×10^12/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小板平均体积进行比较:治疗前9.53fl,治疗后11.58fl,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0.65,治疗后0.30,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严重程度病人之间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未发现血小板计数与病情的关系(P〉0.05)。计算活动期、缓解期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血小板计数三者的相关系数,并进行统计学检验,未见相关(P〉0.05)。结论 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可能是UC肠道病变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并能反映疾病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取32例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观察组)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血球计数仪测定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PAF、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PV、PDW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认为检测血清PAF及血小板参数有助于RA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小板聚集率仍然高的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与主要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住院进行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1556例,服药前、术后24小时、28天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其中有402例患者[男178例,女224例,平均年龄(57.34±6.47)岁]术后血小板聚集率仍然高,其24小时的血小板聚集度与基线(服药前)的绝对值〈30%。把这部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1)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治疗组(n=201)除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加西洛他唑200mg,分两次服用。连续应用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或亚急性血栓、靶血管重建、脑卒中)以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8天血小板聚集的抑制〈30%患者对照组有89.6%(180/201),治疗组有9.4%(19/2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急性血栓发生;亚急性血栓对照组有3.0%(6/201),治疗组有0.5%(1/20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死亡,治疗组无死亡;两组均未发生脑卒中;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1.5%(3/201),治疗组0.5%(1/20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血管重建对照组有15.9%(32/201),治疗组6.5%(13/2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的发生率对照组4.0%(8/201),治疗组6.0%(12/20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脏事件的累计危险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聚集率经治疗后仍然高(即血小板聚集抑制〈30%)的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主要心脏事件的累计危险率,而没有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肝素剂量及血小板计数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院患者64例,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和替罗非班组28例,常规治疗组使用抗血小板药和肝素抗凝;替罗非班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以达到肝素抗凝使激活的部分凝血时间延长2倍为标准,比较两组肝素用量、二磷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数。结果替罗非班组肝素用量(500±120)U/h显著低于常规组(760±148)U/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8,P〈0.01),用药后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1),但替罗非班组降低更显著(P〈0.01),替罗非班组用药后血小板数降低(P〈0.05)。结论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降低抗凝肝素剂量,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呈降低血小板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原芳  王丽霞 《高血压杂志》2008,16(2):171-172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EH患者(EH组)40例,口服替米沙坦80mg/d,共16周。比较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max)、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的变化,并与健康者(对照组)35例比较。结果EH患者PAGTmax、血小板GMP-140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应用替米沙坦后,24h平均血压值降低,同时PAGTmax、血小板GMP-140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替米沙坦在有效降低血压同时能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羟基脲联合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将28例老年ET患者分为有临床症状组及无临床症状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羟基脲(Hu)治疗,剂量为O.5~3g/d。对血小板计数〉1000×10^9/L者,确诊后即采用血小板去除术1~3次,并且于血小板去除术后开始接受羟基脲治疗。结果有临床症状组的患者发病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469.00±521.40)×10^9/L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组(892.00±302.10)×10^9/L(P〈0.01)。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为(1023.00±606.30)VS(468.00±236.20)×10^9/L(P〈0.01)。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CR16例(57.1%),PR11例(39.3%),NR1例(3.6%)。结论羟基脲联合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老年ET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张卫东  刘平  刘锦波  李立 《山东医药》2007,47(34):24-25
目的观察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术后输注氯诺昔康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用氯诺昔康)、对照组(用芬太尼)及空白对照组,观察三组术前及术后24、48h的P-选择素(GMP-140)、血栓烷B2(TXB2)、血小板聚集率(PAgT)变化。结果实验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组内与术前比较,实验组各指标降低(P〈0.01),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对照组变化不大。结论术后输注氯诺昔康对血小板功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剂量国产抑肽酶对体外循环中血小板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中应用抑肽酶对血小板数及功能的影响。方法:29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分为I观察组(n=10)预充液中一次性加入国产抑肽酶5万单位/kg,I观察组(n=10)一次性加入抑肽酶8~10万单位/kg,对照组(n=9)常规预充。3组均观察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和血红蛋白及输血量。结果:术后血小板计数在I观察组为(123.0±3.0)×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5±4.0)×109/L(P<0.05)。血小板聚集功能体外循环中较体外循环前降低,在I观察组降低不明显与I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及输血量在II观察组较对照组分别减少42.7%(P<0.05)和48.1%(P<0.05)。结论:体外循环中应用大剂量国产抑肽酶对术后血小板数及功能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少术后出血及库血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何兴娜 《山东医药》2009,49(37):63-64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采用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置入冠脉支架的冠心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半剂量替罗非班0.05μg/(kg·min),疗程24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血清肌钙蛋白(cTnT)、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7d复合终点缺血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T段压低改善(P〈0.05),血小板聚集率下降(P〈0.01)。两组血清cTnT、出血并发症及7d复合终点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冠脉支架置人术后患者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能改善其心肌缺血,加强抗血小板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探讨该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比浊法,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两种不同的诱导剂测定1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组n=91,不服药对照组n=93)和血压正常老年人(n=25)的血小板聚集率,同时测定服药组血浆血栓素(TXB2)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将服药组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分析各组间的临床资料,探讨与AR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不服药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较血压正常组增高[(PAgTAA:(47±15)%vs(40±17)%,P〈0.05;PAgTADP:(69±8)%VS(63±6)%,P〈0.01];(2)服用阿司匹林组中AR发生率为14.29%(13/91),ASR发生率为28.57%(26/91),AR组和ASR组血浆TXB2浓度均显著高于AS组[(78±5)vs(524-8)ng/L,(64±10)vs(52±8)μg/L,P〈0.01],血TXB2浓度与PAgTAA及PAgTADP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1):(3)AR+ASR组糖尿病患者及吸烟患者较AS组增多(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增高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A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和P=0.044)。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于血压正常老年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TXB2浓度与AR有相关性,亦可作为类似于血小板聚集率的另一种生化检测指标。空腹血糖增高及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为A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6例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二磷酸腺苷( ADP)、肾上腺素( EPN)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3.2%(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DP、 EP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DP、 EP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出血倾向。结论替罗非班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其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和血小板洗涤(PW)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BPC)变化的影响。方法:对各组测定PAIg和BPC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PE加PW治疗组PAIg含量的递减速度均明显快于普通治疗组(P〈0.01),普通治疗组BPC的回升速度明显慢于PE加PW组(P〈0.01)。结论:血浆置换及血小板洗涤治疗ITP可迅速降低患者体内PAIg水平、促进体内BPC的回升;BPC的回升与PAIg水平的递减呈负相关,动态监测PAIg和BPC的变化有助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5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30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28例),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9%(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P选择素的水平,有效缓解心绞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的关系;血小板及其活化状态测定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及ELISA法分别测定经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数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结果:恶性肿瘤组血小板数及GMP-140含量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癌症转移组又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5)。但手术治疗后上述2项指标较术前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肿瘤细胞可激发并活化血小板,同时血小板可促进肿瘤细胞转移。测定血小板及其功能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其复发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丹参多酚酸盐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多酚酸盐,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黏膜评分、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PLT、血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PV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肠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肠镜下黏膜假性息肉形成治疗前后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肠黏膜微循环,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溃疡愈合,对UC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PR)和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IM)改善肝硬化患行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63例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和18例健康体检者。将病例组再随机分为3组,即PR+IM组、PR组、IM组,在治疗前、治疗2、4、8周后时,各组均在清晨空腹由同一医生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脏指数,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63例患者除12例因不能耐受中途退出外,其余51例患者中IM组血小板数、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脏指数在各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PR+IM组和PR组的血小板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仵各时段PR+IM组与PR组比较,血小板数、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R+IM组、PR组及1M组各组间及治疗前后各时段脾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IM组和PR组及IM组的血小板数、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用IM不能改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PR可以品著改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与PR组相比,PR+IM联合组并不能进一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与对照组相比,PR改善血小板计数的水平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兔常温体外循环(CPB)前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2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成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0)和对照组(C组,n=10)。U组在CPB前给予乌司他丁10×10^4U/kg,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CPB30min,流量为180—300ml/min,肛温维持在36.5~37.5℃。分别记录CPB前、停机、停机后1h、2h和3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率(PAR)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GPⅡb、GPⅢa的分子数。结果CPB后各时间点两组血小板计数较CPB前显著减少(P〈0.01),同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PB后两组PAR较CPB前显著下降(P〈0.01),同时间点C组PAR下降较U组更明显(P〈0.05)。CPB后两组GpⅠb、GpⅡb、GpⅢa分子数较CPB前显著减少(P〈0.01),停机后逐步恢复,同时间点C组较U组更明显(P〈0.05)。结论CPB后血小板数目减少,膜糖蛋白分子数降低,粘附能力下降。CPB前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可减少CPB中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的分解,保护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 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时,不同时机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8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进行治疗,观察组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复方丹参滴丸,疗程为8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参数、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如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增加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下降,血脂水平TC、TG、LDL-C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