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予降纤酶等改善循环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冰帽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d血清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7d观察组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6%和60.0%(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辅助降纤酶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可能机制为减轻缺血脑组织内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正常血脂水平高血压患者心脏事件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00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治疗组,50例)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对照组,5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联合利尿剂的降压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辛伐他汀(20mg/d)。另设正常对照组(健康对照组,30例)。对所有对象均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和QuicRead法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1年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随访1年,观察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心脏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高血压患者TNF—α、IL-6,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0.01)。治疗1年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血压以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均〈0.05);高血压两组TNF—α,CRP水平均显著下降,但辛伐他汀组的下降更显著(P均〈0.05)。辛伐他汀组IL-6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虽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可更好控制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汪洁 《山东医药》2006,46(20):54-55
将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各28例,两组均予溶栓剂、抗凝剂、B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IL-6和TNF-α。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同法测上述指标。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降低不明显(P〉0.05)。认为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与ACS发病密切相关,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即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郑涛 《内科》2013,(5):486-487,48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予以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对症处理等治疗。此外,对照组患者顿服硫酸氯吡格雷片75mg,1次/d;观察组患者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睡前口服辛伐他汀片(舒降之)20mg,1次/d。疗程6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并观察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4%)显著高于对照组(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降低更显著(P〈0.05或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以提高疗效,显著抑制粥样斑块形成,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首发脑梗死与血浆CRP、IL-6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脑梗死组患者114例,对照组70例。根据脑梗死病变大小,脑梗死组包括大血管病变组和微小血管病变组;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脑梗死组分为伴有颈动脉斑块组和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组。两组患者均行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脑梗死组血浆CRP、IL-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血管病变组及脑梗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CRP明显高于微小血管病变组及无斑块组(P〈0.05);组间IL-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脑梗死与血浆CRP、IL-6水平升高有关;大血管病变及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血浆CRP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与白介素-6(IL-6)的变化,评价其意义,评价其意义。方法将132例UA患者按标准划分危险度,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同时加用辛伐他汀20mg/d或普伐他汀10mg/d,检测其治疗前、后CRP、IL-6的变化,并与1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RP、IL-6的值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UA组患者治疗前、后CRP、IL-6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UA组患者治疗前、后CRP、IL-6与对照组间差异亦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危险度UA患者治疗前、后CRP水平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RP水平下降的89例患者与CRP无变化或反而升高的43例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发生心脏事件与未发生心脏事件患者IL-6水平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RP、IL-6对UA患者评估病情、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11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被分成辛伐他汀常规治疗组(48例)和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组(69例)。观察治疗后6周两组血浆hs—CRP和血脂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周血浆hs—CRP、血脂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但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组的hs—CRP下降幅度较辛伐他汀组更大(P〈0.05),两组血脂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浆hs—CRP浓度。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8.
宋桂萍 《山东医药》2011,51(49):70-71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hs—CRP的影响。方法将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PNA、1次/d和依达拉奉30nag、2次/d,疗程14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和hs—CRP水平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EGF均明显增高,hs-CRP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0.00%,两组比较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明显,并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清标志物,优于常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4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7d)。治疗前后检测血清ClIP、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轿清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治疗前CRP水平与当时及3个月时病情显著相关(P〈0.01,P/〈0.05)。治疗后他汀组CRP水平下降,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各组AST及CK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病情的严重性及预后相关。短期应用辛伐汀或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发病在72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联合应用长春西汀及血栓通,对照组仅采用血栓通。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情况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CRP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比单独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可能与降低CRP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32/45),低于观察组的88.9%(40/45)(χ2=4.444,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血清hs-CR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的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影响。方法: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51例、叶酸+VitB6+维生素B12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后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半月血Hcy浓度水平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半月、3月、1年、2年神经功能缺损评定(E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结果:(1)辛伐他汀组及叶酸+VitB6+VitB12组对脑梗死患者的血Hcy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辛伐他汀组和叶酸+VitB6+VitB12组对治疗后脑梗死患者血Hcy影响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2)辛伐他汀组和叶酸+VitB6+VitB12组治疗后15天、3个月、1年、2年ESS和ADL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辛伐他汀组与叶酸+VitB6+VitB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三组脑梗死患者经过2年复诊,三组复发率水平上辛伐他汀组和叶酸+VitB6+VitB12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辛伐他汀组和叶酸+VitB6+VitB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辛伐他汀能够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液中Hcy水平,并且与VitB12、B6和叶酸的降低程度相近。(2)辛伐他汀对正常血脂脑梗死患者延缓复发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以及其在预防脑梗死患者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622例脑梗死患者分成阿司匹林治疗组与辛伐他汀治疗组,辛伐他汀治疗组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随访观察6~36月,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12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斑块和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根据随机分组,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和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无差异(P>0.05),312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在随访期复发61例(19.6%),而辛伐他汀组仅有32例(10.3%)复发,两组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的超声病理分型等方面的比较,均无差异,治疗后辛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以及软斑和溃疡斑块的发生率则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复发率,辛伐他汀可能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而起到降低脑梗死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介素23(IL-23)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急性脑梗死组,根据梗死面积分为小梗死灶亚组、中梗死灶亚组及大梗死灶亚组;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5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IL-23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其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L-23及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显示,大梗死灶亚组IL-23水平高于中梗死灶亚组和小梗死灶亚组(P0.05)。IL-23与IMT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3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梗死面积和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的辛伐他汀(20mg和40mg)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后再通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7例AMI静脉溶栓再通患者,在常规药物(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辛伐他汀常规剂量(20mg/d)组,34例,高剂量(40mg/d)组,33例,两组均于AMI发病后24h内开始服药。测定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两组治疗第4周末和12周末LVEF、LVFS均较梗死后1周有显著改善(P0.05~0.001),且第12周末高剂量组LVEF[(46.9±10.7)%∶(41.9±9.2)%]、LVFS[(27.9±7.7)%∶(24.0±6.8)%]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P均0.05);两组6-MWT第12周末均较第4周末有显著性增加[高剂量组(290.7±90.1)m∶(195.5±86.2)m,常规剂量组(240.3±87.3)m∶(185.6±85.2)m,P均0.01],高剂量组显著好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较大剂量辛伐他汀(40mg/d)早期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后患者,其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辛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口服神经复原方和阿司匹林,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3个月为1个疗程.每隔3 个月服1 个疗程,共服4 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为6%,对照组为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缺血性事件(包括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vs28%,P〈0.05).治疗组治疗后6 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时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复原方联合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12个月的瑞舒伐他汀(20mg,1次/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分、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患者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所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增加趋势,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降低趋势,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12个月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可起到强化降脂,促进斑块体积缩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和分析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例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予观察组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SS、MB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经14 d治疗后ESS评分、MBI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依达拉奉治疗后的ESS评分、MBI评分高于经生理盐水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够迅速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39例SAP患者随机分成心脏康复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73例),心脏康复组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4个月,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测定试验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栓素A2(TXA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随访两组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CRP、IL-6、TXA2、LDL-C水平均有下降;心脏康复组血浆CRP、IL-6水平较常规药物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均为P0.05);两组治疗后均随访1年,心源性死亡、再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康复治疗组需血运重建者更少(6.3%比20.0%)(P0.05)。结论心脏康复对SAP患者预后有明显改善;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是改善SAP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根据发病时间,将21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急性期组(发病≤48h)113例和亚急性期组(发病〉48h至5d)104例。每组又按抽签法随机分为2个亚组,A1组(急性期对照组)50例,A2组(急性期治疗组)63例;B1组(亚急性期对照组)50例,B2组(亚急性期治疗组)54例。各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A2组和B2组辅助rHu—EPO治疗,3000U/次,皮下注射,1次/3d,共2次。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6个月时,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检测治疗后14d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并观察血清一氧化氮(NO)变化。结果①治疗后第1、6个月A2组患者MESSS分别为16±6、10±7,A1组分别为21±8、14±4,两组间第1、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d,A2组NSE为(10.0±3.6)μg/L,NO为(41±6)μmol/L,A1组NSE为(12.4±5.8)μg/L,NO为(47±10)μmol/L,两组比较,P〈0.05和P〈0.01。②第1、6个月B2组与B1组间MES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4d时两组间NO水平相近(P〉0.05),但两组间NSE比较[(12.0±5.1)、(14.3±4.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1、6个月A2组与B2组间MES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EPO能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近期预后,具有脑保护作用;但对亚急性期患者的预后,未显示有改善作用。短期应用rHu—EPO,无明显不良反应。其治疗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了NO过量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