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在高原山区,由于通信、陆路交通中断,给医疗救援工作的展开带来很大困难。四川省成都市解放军第452医院2d之内先后组建了3支医疗救援队,共计70人,分别奔赴重灾区北川县、映秀镇、理县等地实施山地空中医疗救援。医疗队充分利用军队作战资源,启动战时作战预案,使用军用手机、海事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直接将第3支医疗救援队员15人及医疗救援器材药品空降到映秀镇,利用直升机空中转运伤员283人。通过早期实施快速检伤分类、快速空中转运、救援人员合理配备、中后期加强卫生防疫、开展心理卫生教育,顺利完成此次救援任务。通过此次汶川大地震空中医疗救援实践,提出要加强军民联合灾害救援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加强灾时通讯保障;结合灾区环境不利因素,实施空中运输,保证后勤保障;军队应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加强专业救援人员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7.23”动车事故应急医疗救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7月23日,北京至福州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双屿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D3115次列车追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浙江省温州市医疗卫生系统迅速反应,启动应急联动机制,院外急救转送与院内紧急抢救环环相扣,较好地完成此次事故的医学救援工作。  相似文献   

3.
强震后如何科学高效的实施医学救援,怎样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后造成的损失,这是当今世界救援医学面临的一项难题.关键的解决之道就是迅速建立强震灾害的评估体系,全方面了解强震直接相关及次生灾害引起相关伤病演变的特点及区别,按照应急救治需求有效指导救援力量资源的合理分配.近十年,国内外7级以上强震有: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7.6级)、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8.0级)、2010年海地地震(7.0级)、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7.1级);以及强震引发的次生灾害:2004年印尼海啸(由7.9级地震引起).现研究国内外伤亡快速评估及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开展情况,探索强震后伤病的发生规律,以期为建立强震灾害的评估模型,为应急医疗救治提供理论依据,为下一步合理使用医疗救治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后,受损相对较轻的郫县医院立即启动医疗应急预防案。因为地方狭小,只能在医院的院子里、郫县实验学校、郫县一中搭建帐篷和防震棚,用作3个临时医疗点,收治病情、伤情相对较轻的患者。病情、伤情相对较重者转送成都等地的上级医院。一些医务人员被派到灾区。药剂科迅速调拨库存的急需药品并紧急购买急用的药品和器材,总务科也调拨、调集被褥和搭建帐篷、防震棚的材料,购买大量方便面、饼干、牛奶、面包等食品,保证了水、电、燃气的供应,并熬煎中药等。后勤工作确保了医疗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分级医疗救治体系在北川地震灾区医疗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海军总医院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根据受灾地区的地理特征,医疗救援采取一级救治体系救治伤员。第一级为前出救治小分队,深入地震受灾的核心区,工作重点是分批、分组在废墟区进行搜救,全力救治幸存者。第二级为野战救护所,设在县城郊区交通咽喉地段,伤员必经之地,重点抢救大批量外科病员,开展卫生防疫、为转运伤员做好医疗保障。基本保证近100公里的后送途中伤员生命体征平稳,避免二次损伤,同时防疫队员对搜救队员和灾区群众进行集中消毒。第三级为伤员转运和后方医院救治,工作重点是专科救治,重症监护和心理疏导.实践证明此三级救治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6.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立即启动了紧急医疗救援预案,对急诊流程进行应急调整优化。在15min内将病员56名,包括6名重症患者和4名正准备入院的患者转移至安全空旷地带继续治疗;10min内开始救治成都市内地震伤员。地震后1h内医疗救援队即驱车赶赴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参与救治伤员。建立临时分诊台和眼科、产科急诊室。简单外科处理如包扎、固定和化验、X线检查、B超检查等辅助检查在急诊室进行。对一些病例进行心理干预。地震发生后6h内,救护车出车56次,转运伤员182名;急诊科收治创伤患者268名,清创缝合179名,石膏固定52名。院内无伤员死亡。笔者认为,原来的急诊预案缺少有关地震的内容,应予补充。  相似文献   

7.
特大地震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德阳地区作为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在地震发生后,医疗救援快速反应、措施得当、效果明显,截至2008年7月31日,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收治伤员59276人,收治住院28000余人。但同时也暴露了目前医疗应急救援法制、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必要把灾害医疗应急救援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尽快实现医疗卫生应急救治法制化,尽快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尽快建立立体分级救援模式,尽快完善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以使科学、有序、有力、有效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8.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山西省河津市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在事先制定的包括井下、井口、转运及医院救治预案的基础上医学救援人员被立即动员起来.3所地方医院被指派为定点首诊医院,太原3家三甲医院被指派为定点转诊医院.救援过程中,通过钻孔通道每日向井下输送标准配方的营养液.8 d后,115名被困井下的矿工陆续升井,以最快的速度转运至首诊定点医院,得到及时的治疗.无再喂养综合征病例发生.所有被救矿工均恢复健康并出院.实践证明卫生行政部门在预案的制定中起关键作用,对再喂养综合征应予足够重视,心理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汶川大地震后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收集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2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对其伤情分类、治疗方法及后果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2例患者中,轻型129例,中型32例,重型21例。根据患者的损伤类型和具体情况,182例患者均得到合理规范的治疗。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120例,中残21例,重残29例,昏迷7例,死亡5例。结论对地震后颅脑损伤患者要及早发现,进行现场急救,正确处理开放性损伤,及时规范化的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四川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院内医疗资源的配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共派出5支医疗队前往汶川地震灾区救援。通过快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指挥部,组建针对伤员救治的各类医护和后勤保障组、组建“震区伤员心理干预小组”等措施,对院内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先后共收治灾区转运伤员161例,对27例在入院时存在不稳定心理因素的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救治。161例伤员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11.
5月14日,浙江省首批医疗卫生紧急救援队奔赴四川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江油市和平武县开展工作。笔者根据工作中的经验,认为应建立省级综合性应急医疗救援队,队员包括各专业的人员,如医疗专家、心理专家和疾病防控、卫生监督人员。医疗救援应与其他救援队,如消防救援队、军人等合作。在灾害发生后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内,首先派出由训练有素、业务精良的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在临近灾区的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建立治疗区。在后续阶段,应主动搜寻以发现幸存者。现场医疗救援队的成员应每三人组成一组,由专业背景不同,体格和心理素质均高的人员组成。首先进入核心地区的医疗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评估现场情况,并向后勤保障部门报告。后勤保障部门应努力将必需的物资送到需要的地方去。送往灾区的物资和装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改善。应建立现场指挥机制。  相似文献   

1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不到9h到达地震灾害现场开展搜救、营救、医疗救治工作,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成员22名,开设指挥组、检伤分类组、抗休克组、分类后送组、外科手术组、卫生防疫组、健康宣教组、心理疏导组和医疗保障组9个医疗救治组,开展了快速伤情评估、检伤分类、给予对症急救处理、补充营养水分、心理疏导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急救工作,搜救现场成功营救出49名幸存者。通过此次救援行动我们总结出一些加强巡诊工作,做好健康宣教,加强卫生防疫,进行心理疏导,利用远程会诊,加强医疗队员专业培训的急救经验。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后3周内,2621例伤员陆续直接从现场送到华西医院。在院领导的支持下配合形势的变化对急诊空间进行调整。优化急诊空间,在急诊空间规划时预留空间。震后12h内,伤员主要来源于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域,以皮肤软组织伤和肢体骨折居多。在急诊科的就诊大厅由护士迅速分诊,再由医生在抢救室,清创间以及普通诊断室按常规流程进行诊治。接着,大量重伤员从重灾区运来。医院增设等待分流区。伤员初诊后,接受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后送至等待区接受另一批医生的诊治,从而使大量伤员得到及时分流。生命体征不平稳者在抢救室立即实施抢救。12h后,灾区伤者收治量剧增,伤情更为复杂。急诊科迅速将分检区扩大至医院停车场,由医师检伤后再将病员分流至诊疗区处理。3d后伤口感染的伤员增加。急诊科将伤者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两类,前者分流至半污染区,伤口分泌物快速涂片排除感染后再进入普通等待区,有感染性伤口的伤者进入感染区诊治。在平常的停车场一侧不与非感染诊疗区相通的区域搭棚设立感染区,伤者在此隔离,工作人员进出也要进行严格消毒,从而避免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与交通警察合作,对急诊科前的停车场实施交通管制,开辟单向循环快速抢救通道。清理乱停乱放车辆,人流车流完全分开。  相似文献   

14.
探讨地震所致骨折患者现场救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分析2010年1月海地地震发生后2周内,中国国际救援队现场治疗的153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3例中上肢骨折61例,下肢骨折87例,关节脱位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5例,合并挤压伤17例。18例重伤员现场治疗后送医院治疗,其余135例中118例至少随诊1次;13例开放性骨折中,4例伤口感染,2例可疑感染,7例伤口处于愈合中,11例肢体挤压伤患者肿胀减轻或未进一步加重,其余患者骨折固定稳定,疼痛明显减轻,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地震所致骨折中四肢骨折为主。治疗主要立足于现场抢救和早期救治。  相似文献   

15.
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宝兴县是极重灾区之一。地震发生当天,宝兴县县级医疗机构(包括宝兴县人民医院和宝兴县中医医院)立即将医务人员分为外科组、内科组和护理组,建立帐篷野战医院,整个救灾期间治疗74040例,其中地震伤员5807例,在道路中断时,通过徒步接力转运伤员。无一例伤员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死亡或延误病情。及早建立县市省三级转运救治体系,确保了震后72 h内全县55个村医疗救援全覆盖。每个行政村均设立了医疗防疫点,开展防疫,应急接种甲肝疫苗、麻腮风等疫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请专业的消杀公司。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院外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模式,心理干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海地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携带的药品有17大类100多种,全部用罄。实际经验表明,药品供应是灾害救援的基础。应建立流动医院的药品配置模型;救援现场药品紧急使用应执行计划,统一管理;应急救援结束后应进行药品交接和统计;应建立各种药品的限定日剂量数模型。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紧急医疗救援的组织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汶川大地震后,阿坝州人民医院立即启动地震紧急医疗救援预案。随即派出以外科医生为主的19人医疗救援队,奔赴汶川县城灾区迅速展开救援,是第一支到达震中的医疗救援队伍。医疗救援队的经验表明:必须建立医疗救援指挥部,以协调各队的医疗工作;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第一个要求是身体好,其次要业务过硬。地震初期的患者以外伤患者为主,半个月后,工作重点移到内科医务人员身上。后勤保障在医疗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院外和院内急救工作必须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