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HCC的MDCT和MRI资料,对其检查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5例MHCC中,中央型19例,边缘型16例;31例MDCT平扫+多期扫描发现病灶29个,阳性率为93.6%;29例MRI平扫+DWI+增强发现病灶28个,阳性率为96.5%.两两比较,MDCT和MRI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DCT和MRI对MHCC均有较高的检出率,综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MHC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PCCCL)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的CT及MRI资料,其中10例接受CT、8例接受MR及DWI。结果 12例PCCCL共14个病灶,呈结节状或类圆形,瘤径1.6~9.8 cm,平均3.6 cm。10例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8例肿瘤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2例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延迟期所有病灶均为低密度,2例显示包膜延迟强化。平扫T2WI 6例呈混杂高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1例为稍低信号;4例T1WI正相位呈稍低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反相位8例病灶信号均减低,4例减低明显。DWI 6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4例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2例呈环形明显强化;门静脉期4例强化较动脉期减低,2例轻度持续强化,2例中心填充强化;延迟期7例病灶呈相对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4例显示环形强化包膜。结论 PCCCL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和MRI是诊断PCCCL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CT扫描12例, MRI扫描4例。结果:11例位于胰腺边缘,瘤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囊实性团块影。肿块边缘清楚。CT平扫呈低密度,7例显示了瘤体钙化。MRI扫描4例,在T1WI、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实性部分在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CT与MRI增强扫描显示实性部分均有强化,最大肿块实质-胰腺强化对比差,在动脉期,到门静脉期和平衡期与正常胰腺强化基本一致;囊性部分各期均无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以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和比较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MRI表现.结果 CT、MRI对肾上腺肿瘤定位、定性(区分良、恶性肿瘤)及判断肿瘤组织学类型的准确性分别为94.02%、91.85%、89.13%和98.15%、95.15%、90.74%.CT像素矩阵图上,25例(75.76%)肾上腺腺瘤内有轻度负CT值区域,非腺瘤无此征象.13例腺瘤在MRI反相位(OP)图像上的信号强度(SI)都有明显下降,SI指数平均(52.65±18.01)%;非腺瘤的信号强度无明显下降.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CT、MRI能诊断大部分肾上腺肿瘤,两者的诊断价值相似,MRI对较大肿瘤的定位、定性及判断肿瘤组织学类型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又称Lhermitte-Duclos病(LDD),是一种罕见的小脑良性占位性病变,其影像学表现特别是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熟悉其影像学特征能够在术前甚至不依赖病理的情况下就能对其作出正确诊断[1].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和比较3种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根据病理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松果体细胞瘤、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3组,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观察指标在3组间的分布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肿瘤边界是否清楚(χ2=10.275)、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χ2=10.929)在3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形态(χ2=7.907)和肿瘤最大径(F=4.766)在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松果体母细胞瘤与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在CT和MRI表现上难以区分。对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时,肿瘤边界是否清楚、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形态和肿瘤最大径等因素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病理证实的胰腺SPT的CT和MRI表现。结果肿瘤囊实性比例相当4例,实性和囊性为主各4例和1例。CT平扫囊性呈低密度,实性呈等低密度。钙化2例。MRI上实性结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期实质部分不同程度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持续强化。病灶包膜完整,延迟强化。结论胰腺SP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当胰腺出现包膜清晰的囊实性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时,结合病人的临床资料,应考虑胰腺SPT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其中,CT扫描7例,MRI扫描2例。结果肿瘤最长径3.5~15cm,平均9.5cm。2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1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在囊实性交界部分,实质与囊性部分呈片状相间分布。3例囊性成分内可见纤维分隔。CT增强扣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但其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5例有钙化。MRI2例在T1WI、T2WI上呈混杂信号,实性成分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性的中高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并注意与无功能胰岛细胞瘤、黏液性囊性瘤或癌等鉴别可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HA)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HA的影像资料,其中CT和MRI扫描各8例.结果 CT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影4/6例; CT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明显高密度影4/6例;门静脉期表现为高密度或略高密度6/8例;3/5例在延迟期扫描表现为等密度.2例增强及延迟扫描均为低密度的病灶,病理显示其内明显脂肪变.7/8例在MR的T1WI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影,8/8例T2WI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中高信号影; MRI的动态增强扫描与CT增强扫描类似.结论影像检查能够正确诊断大部分肝脏腺瘤病例,MRI对显示HA病理特征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学类型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软骨肉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表现:7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仅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余17例表现为骨质破坏伴分叶状软组织肿块。所有病变均可见到环形或絮状钙化影,其中14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钙化明显,1例中分化普通髓腔型、6例黏液型、3例间质型和1例透明细胞型呈局限、轻微钙化。MRI表现:10例高分化普通髓腔型呈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5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3例黏液型呈以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2例间质型呈中等T1中等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透明细胞型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软组织肿块内部可见长T1短T2信号分隔。发生于长管状骨者可见骨内膜扇贝形压迹。结论根据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推测软骨肉瘤的病理学类型,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蒋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1):17-18
目的:探究采用螺旋C T和M R 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效果对比.方法:将于2018年12月—2019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划分为观察组(螺旋CT诊断)33例,对照组(MRI诊断)33例.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0.91%,显著高于观察组...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30 例肝细胞癌与28例胆管细胞癌侵犯门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肝细胞癌发生门静脉瘤栓56条,受侵血管壁全部显像清晰,管腔内见瘤栓实体(100%);28 例胆管细胞癌侵犯门静脉 29 条,其中仅 6.9%(2/29)血管壁显像清晰。肝细胞癌组门静脉瘤栓内 75.0%(42/56)测及动静脉血流,60.7%(34/56)测及高速动脉血流;胆管细胞癌组受侵门静脉内仅 13.8%(4/29)测及血流信号。肝细胞癌组与胆管细胞癌组受侵门静脉周边测及高速动脉血流者分别占 80.4%(45/56)与 31.0%(9/29)。以上结果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于世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8):113-116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均实施CT、MRI平扫、DWI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平扫、DWI对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在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诊断中CT、MRI平扫、DWI检查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比较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与无微血管浸润患者的影像特征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WI检查对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MRI平扫(P<0.05);CT与MRI平扫对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浸润诊断中,CT、MRI平扫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均为中度一致性,DWI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之间为高度一致性。肝细胞癌微血管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再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0~2009 年手术治疗26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再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切除23例,术中姑息性治疗3例,术后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结论 肝癌术后应加强监测,早期发现病灶.手术再切除是肝癌术后复发的首选治疗方法,可明显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翟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7):19-20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介入治疗后采取CT和MRI影像诊断时影响。方法:在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选取63例肝细胞癌介入治疗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参照组(31例),分别采取CT和MRI影像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的诊断符合率,实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于肝癌治疗过程中,采取MRI进行诊断时准确率更高,其应用效果更为显著,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11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肝外胆管癌23例,所有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并经MPR、CPR处理,回顾分析胆管癌各期CT表现及胆管癌显示率。结果肝外胆管癌上段9例,中段8例,下段6例;动脉期16例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静脉期3例轻度强化,13例中度以上强化,4例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静脉期均呈明显强化;22例延迟期中度以上强化,1例各期无明显强化:CT直接征象为胆管不规则局限性增厚、环状不均匀增厚或表现为结节、肿块状,间接征象为肝内外胆管扩张:MPR、CPR能直接显示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及周围浸润情况。结论合理运用MPR、CPR技术,能准确显示肝外胆管癌直接征象、位置及浸润范围,结合各期CT表现,对确立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分析2002-2012年间本院收治的12例混合型肝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结果 本组12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7岁(平均53.9岁).10例伴有病毒性肝炎,8例合并肝硬化和脉管侵犯.肿瘤组织内可见不同比例的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存在于同一肿块内或不同部位,肝细胞性肝癌样区域可呈小梁状结构、假腺样型、腺泡型和实性型结构,癌细胞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胞核圆形,核仁易见;移行区癌细胞体积较小呈卵圆形,核深染而胞质较少,排列呈梁状、实性巢团或束状,间质纤维化明显.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癌细胞胞质淡染或伊红染,有/无黏液分泌,排列成大小不等的腺管或实性条索状结构,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结论 混合型肝癌是一种同时包含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病理组织特征的少见肝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诊断比较困难,要结合患者病史、血清AFP、CA19-9水平和影像学资料,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以完整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5种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肝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13例,其中3例平扫可见片状脂肪密度,所有CT增强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硬化型肝细胞癌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缓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延迟强化。混合型9例,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可见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5例病灶部分延迟强化,4例无延迟强化。纤维板层型3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缓慢消退,呈现“快进慢出”的CT增强表现,病灶中央瘢痕无强化。硬化型、混合型、纤维板层型CT平扫可见肝表面皱缩现象。致密型2例,CT平扫表现大部分坏死低密度灶,CT增强动脉期病灶周边可见强化,内大部分表现为类似于坏死无强化区。结论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表现特点,有助于此类型肝细胞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