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cytokines)家族。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cDNA克隆化技术,一个又一个的细胞因子结构被阐明,利用外源基因表达技术,可获得大量的重组细胞因子纯品,使细胞因子的功能研究获得明确的结果[1-4]。在短 相似文献
2.
3.
小鼠白细胞介素12研究新进展刘锰综述郑珊珊审阅(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研究室,北京)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又称天然杀伤细胞刺激因子(NaturalKi-llerCellStimulatoryFactor... 相似文献
4.
5.
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肿瘤免疫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激活并促进效应T淋巴细胞增殖、激活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增强因子产生抗肿瘤作用.同时IL-2目前已经作为药物联合手术、放化疗及IL-2介导的免疫过继疗法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杀瘤活性强、抗肿瘤谱广、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 相似文献
6.
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对于肿瘤的治疗除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外,近年来兴起的肿瘤生物治疗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途径,成为并列于以上三种疗法的第四种抗肿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6(interhukin-6,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许多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IL-6只有通过和其受体形成IL-6/IL-6R/gp130六聚体复合物,才能进行信号传导,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而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是介导这个六聚体复合物形成的“中介分子”,它以其胞外区的相应结构与IL-6结合后进一步偶联gp130的胞外区并通过gp130的胞内区将IL-6的信号传递到胞内。鉴于IL-6R在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L-6和其受体成功克隆表达,信号传递途径的研究不断深入,结构和功能关系的了解,特别是近几年来,对IL-6R的拮抗剂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用IL-6R来治疗IL-6的相关疾病开辟了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9.
白细胞介素6受体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许多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IL-6只有通过和其受体形成IL-6/IL-6R/gp130六聚体复合物,才能进行信号传导,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而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是介导这个六聚体复合物形成的“中介分子”,它以其胞外区的相应结构与IL-6结合后进一步偶联gp130的胞外区并通过gp130的胞内区将IL-6的信号传递到胞内。鉴于IL-6R在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L-6和其受体成功克隆表达,信号传递途径的研究不断深入,结构和功能关系的了解,特别是近几年来,对IL-6R的拮抗剂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用IL-6R来治疗IL-6的相关疾病开辟了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徐启丰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1992,(2)
自1969年 Dumonde 提出淋巴因子(lymphokine)(也可译为淋巴活素)的概念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免疫效应介质在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已确定和制备纯化了很多种效应介质,并将各种免疫效应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调节细胞功能的蛋白介质统称为细胞因子(cyto-kihe)(可译为细胞活素),包括了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单 相似文献
12.
李卫群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1)
自1976年Morgan和Gallo等发现经PHA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清能选择性地支持正常人骨髓前T细胞体外长期生长并称其中可能存在的因子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以来,对该因子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1979年第二次国际淋巴因子会议上把它正式命名为IL_2,国内吴易元 相似文献
13.
丁勇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1990,(1)
1986年以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已证实在免疫应答和调节中的多种淋巴因子实乃同一物质。为此,提出了以白细胞介素(IL)来命名这些因子。现已公认的IL有IL1~7,本文就此作一综合性介绍。 IL—I IL—1主要由单核一巨噬细胞产生。人类IL—1多由末梢血单核细胞产生。大量生产IL—1常用人或动物的单核细胞传代株,如人淋巴肉瘤细胞、小鼠P388D_1和WEHI—3株。这些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只能分泌极微量的IL—1,但在抗原、促分裂素、淋巴因子、微生物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及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自2005年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33(IL-33)为IL-1家族中的新成员,通过IL-33/ST2信号途径介导哮喘的发病机制,对深入探索哮喘的发病机制迈出新的台阶,并为哮喘的临床治疗带来一番新的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10(IL-2、10),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小儿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吸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28例哮喘患儿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产生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了NOI、L-2、和TNF-α的水平,并研究了重组人IL-10(rhIL-10)对PBMC体外诱生NOI、L-2、和TNF-α的调节作用。结果:(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浆及PBMC在PHA刺激下产生IL-10水平均比正常儿低(P<0.05);(2)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浆及PBMC在PHA刺激下产生NO水平均升高(P<0.05~0.01),而在缓解期恢复正常(P>0.05);(3)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PBMC在PHA刺激下产生IL-2和TNF-α水平升高(P均<0.01);(4)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PBMC在PHA刺激下产生IL-10水平与IL-2和TNF-α呈负相关(r=-0.319,P>0.05);(5)IL-10能明显抑制PHA刺激的哮喘患儿PBMC诱生NOI、L-2和TNF-α,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哮喘发作时IL-10分泌及释放减少,NOI、L-2和TNF-α升高,rhIL-10对PHA刺激的哮喘患儿PBMC体外诱生NOI、L-2和TNF-α呈负相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酒精性肝硬化病人白细胞介素6及其与白细胞介素2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了酒精性肝硬化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自然和诱导产生的IL-6和IL-2水平,同时观察了诱导产生的IL-6与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L-2的相关性。结果:血清中和PBMC自然或 产生的IL-6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L-6与血清IgA水平呈正相关,与IL-2呈负相关,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异常可能与酒精性肝硬化病人免疫球蛋白的过度产生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