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吴仪洛《成方切用》六味地黄丸附方载有滋水清肝饮,系六味地黄丸加柴胡、五味子、白术、当归、甘草.并谓:薛立斋以此方治妇女郁怒伤肝脾,以致小便淋沥不利,月经不调,两胁胀闷,小腹作痛,寒热往来,胸乳作痛,脉左关弦洪,右关弦数,此郁怒伤肝脾,血虚气滞为患.按:此为内伤七情致病.观其所列证候,上下俱病,脉弦大而数,可见气火偏盛,但此为虚火,不能苦寒直折,宜甘寒滋阴.薛氏之方即六味地黄丸合逍遥散加减.以六味丸滋肝肾之阴,柴胡疏肝,当归和血,白术、茯苓、甘草培补中宫,五味酸敛固肾.全方以滋肝肾为主,舒肝为辅.对月经不调,寒热往来,两胁胀闷等症,自可逐渐差减.但病由郁怒而起,病人除汤药调治外,尤须胸襟开阔,戒怒除郁,才能速愈.妇女郁怒日久,肝脾受伤,以致月经不调,两胁胀闷,寒热往来,脉象弦细,舌质嫩红等,此为本虚标实.若用疏肝和胃法,投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香附、川芎等辛燥之品,势必愈治愈重,甚至本元日虚,酿成乾血劳之症.薛氏之方,以六味地黄滋阴,逍遥养血,此《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义也.考薛氏名己,字新甫,性颖异,过目辄成诵,尤殚精方书,于医无所不通.明正德间选为御医,旋擢为南京太医院判、嘉靖间进院使.其著作甚多,最著者为《薛氏医案十六种》.  相似文献   

2.
肾气丸,最早见于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该书于《妇人杂病》篇中以主治转胞:在《中风历节》篇的附方里有“崔氏八味丸”治脚气;在《血痹虚劳》篇中名“八味肾气丸”;《痰饮咳嗽》与《消渴小便不利》篇中俱名“肾气丸”。由于方出《金匮要略》,共由八味药组成,故后世通称“金匮肾气丸”、“八味丸”或“八味地黄丸”。因其疗效卓著,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并在临床实践中加减化裁,灵活运用,大大发展了该方的效用。探索一下古今医家对该方的推衍运用,不仅可以扩展其治病的范围,而且对如何灵活运用古方以治今病,亦可得到一些启发。一、金匮肾气丸的组方意义  相似文献   

3.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是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本方即金匮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自从钱氏之地黄丸出,六味与八味便成为补肾阴与补肾阳两大法门。王冰倡导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论,得到六味与八味的治疗效果之证实。肾属水为阴中之阴,故补肾阳要在补肾阴的基础之上,也因六昧与八味的广泛应用,而升华成为五脏补泻理论的一个范例。六味丸从八味丸的化裁,除了理论上的贡献之外,引来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薛己在临证中应用八味丸的效案,探究《内科摘要》中八味丸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分析薛己诊疗思路对八味丸临床应用的影响。薛己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秉承历代医家学术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内科摘要》是其内科论治思想集大成之作。书中八味丸的应用不仅遥承古方经验,更能体现薛氏的用药特色,用以治疗脾肾病多获良效。薛己重视八味丸补脾益肾、引火归经、纳气归源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发热、痰喘、头晕、腹胀等症。  相似文献   

5.
男科病妙用金匮肾气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所载肾气丸为张仲景名方之一,后世称为八味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桂附八味丸等。本方由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泽泻、牡丹皮、山药、茯苓、桂枝共8味中药组成。本方去掉桂枝、附子就为六味地黄丸,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为主,用桂枝、附子温阳补肾,为阴阳双补之方。  相似文献   

6.
附桂八味丸的临床应用,继我国后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日本的《类聚方》、《众方规矩》、《牛山方考》、《知新堂方选》等古典医书亦均有记载,至今尚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及文献报导。本文把周内外近几年来应用该方药的临床进展综述如下: 一、附桂八味丸的主证我国的附桂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与日本常用的八味丸处方相类似。本方药味即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为补阳法的代表方,既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又有化气行水之功。因为补阳之药多有辛燥,容易燥伤肾阴,所以甘温补肾阳之药,往往与甘润补肾阴的药物同用,才能阴阳相互为用。而该方虽以温补  相似文献   

7.
仲景金匮肾气丸 ,俗称八味地黄丸 (简称八味 )。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之六味地黄丸 (简称六味 ) ,则由肾气丸化裁而来 ,中寓三补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 )三消 (牡丹皮、茯苓、泽泻 ) ,阴阳互济 ,故而滋补肾阴 ,久服无碍 ,而为千古名方。自宋以降 ,乃至明代张景岳先生变六味丸中牡丹皮、泽泻为枸杞子、炙甘草 ,而成为左归饮 ,其专为阴虚无邪而设。以八味丸化裁复创右归饮 ,专以温补肾阳。八味丸原为阴盛阳虚而设 ,则右归饮专为阴阳两虚而制。其乃“三消”易杜、杞、草而已。张景岳云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故以大队温润滋补之属 ,加…  相似文献   

8.
刘德泉 《光明中医》2004,19(1):42-43
肾气丸 ,亦称金匮肾气丸 ,出自《金匮要略》。历代论述 ,多认为是补肾阳之剂。但从原方所治病症 ,其药物组成 ,以及肾阳与肾气的基本概念分析 ,实为补益肾气之方 ,而非温补肾阳之剂。主要是治疗肾的气化功能失调 ,小便异常之证。现辨析如下 :1 肾气丸原方主治病证分析 :考《金匮要略》原文 ,肾气丸主治病证条文有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 ,少股不仁。”崔氏八味丸实即张仲景的肾气丸。《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肾气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相似文献   

9.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吴县人。性颖异,过月辄能成诵,殚精方书,于内、外、妇、幼、正体、口齿各科,无所不通。治病有奇效。正德时(1506—1521)选为御医,擢太医院判。嘉靖间(1522—1566)进院使。著有家居医录十六种。赵献可对薛氏学说,阐发精详,著为医贯。清高鼓峰亦宗仰之。惟陈修园力诋立斋,曾说:“无如医友及病家,心服薛氏、景岳诸法,以六味、八味、左归右归、补中、逍遥、四君、六君、大补元煎之类,谓不寒不燥之品。先入为主,至死不悔,亦斯民之厄也,”从此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薛氏之书,自明迄清,医家多遵其法以治病。如无良效,信仰者何至如是之多?因此将薛氏所著内科摘要所载医案,细心玩索,并选录数则,以就正于当世同道!  相似文献   

10.
肾气丸方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又名八味肾气丸、八味丸、崔氏八味丸、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后世医家称之为补肾之祖方,并在此基础上加减衍变出补阴与补阳的许多方剂。然而,肾气丸的方义迨今解释不一。《中国医学百  相似文献   

11.
六味地黄丸出自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又名六味丸、地黄丸.本方究其源,可上溯至东汉张仲景之《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丸.六味地黄丸即《金匮》肾气丸去桂枝、附子而成.《小儿药证直决笺正》云:"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适用于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舌燥咽干,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症.  相似文献   

12.
金匮肾气丸,出自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共由八味药组成,故又称“八味丸”或“八味肾气丸”。疗效卓著,应用广泛,现将其应用范围,做一介绍: 一、原著应用《金匮要略》原书,应用本方共治5种疾病: 1.脚气病在中风历节病中,“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证。 2.短气微饮在痰饮咳嗽病中,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3.虚劳腰痛血痹虚劳病中,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之证。  相似文献   

13.
知柏八味丸,又名知柏地黄丸,出自清,汪初庵所著《医方集解》。本方从钱乙的六味地黄丸及丹溪的大补阴丸化裁而来,而滋阴降火之功较之六味为胜,运用又比大补阴丸轻灵。在男科疾病中,凡属肾阴亏损,相火偏亢之证,用之多能取效。兹将临床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八味地黄丸“蒸动水气”之意最早可追溯到《金匮要略》。《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但明确提出八味地黄丸有蒸动水气之功者属明·俞嘉言,俞氏日:“消渴病,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此肾气虚不能摄水,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势,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蒸动水气,舍此曷从治哉?后人谓八味丸为治消渴之圣药,得其旨矣。”消渴与糖尿病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对17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后属于消渴的糖尿病患者使用八味地黄丸治疗(6例配用黄精、葛根)并分别进行了血脂、血浆胰岛素  相似文献   

15.
第一方:坎气1廿四条,枸杞四两(黑芝麻炒),人乳粉二两四钱,人参二两四钱,杜仲八两,研末,炼蜜为丸。胃气素弱者,切忌用沉阴之品、重伤阳明生气。方中枸杞、杜仲,俱为阴中之阳,庶补虚而不碍胃。第二方:坎气(同),枸杞(同),人乳粉(同),阿胶二两四钱,麝茸一具(炙酥),人参(同),熟地八两,炼蜜丸。明·薛立斋推广钱氏之意,用六味丸治阴虚证,应手立效。而丹溪之补阴丸遂废。至赵养葵、高鼓峰辈神明其意,大畅元机,凡加减出入,愈奇愈妙,可师可法。但执此以治外感,不无太偏之弊。此亦笃信之过也。余尝用其意,以治阴虚,全活颇多。间有非六味丸之可治者,以…  相似文献   

16.
楼毅杰  沈跃明  马睿杰 《新中医》2018,50(1):135-138
目的:总结尤在泾使用六味地黄丸的用药特点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以《评校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为底本,选取尤在泾使用六味丸及六味丸加减的19则验案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六味丸使用的门类、六味丸药物及药对使用情况。结果:尤在泾运用六味丸多用于咳喘、遗精以及内伤杂病,常在临证中加五味子、牛膝、肉桂、天冬等药物,常以五味子和肉桂、枸杞子和天冬作为加减药对。结论:尤在泾以治病必求于本为旨,应用六味丸时重视先天之肾,以求水火共济,阴阳协调。  相似文献   

17.
是补肾阳还是益肾气?——《金匮》肾气丸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肾气九是补肾阳之剂,从古到今几成定论,鲜有怀疑者。如:易水学派倡补肾与命门学说的诸家:薛已、赵献可、孙一奎等人,均认为肾阴不足主以六味地黄丸,肾阳不足或命火衰微主以八味肾气丸(即《金匮》肾气丸)。今人也多从之。现时中医学院使用的全国统一教材《方剂学》,也把肾气丸纳入“补益剂”一章的“补阳”节中讲授。笔者反复研读《金匮要略》原文  相似文献   

18.
肾气丸,源自《金匮要略》,是一张有名的经方。后世对其主药究属何者,却有不同看法。现谈谈我见,以教正于高明。一、历代医家的认识对肾气丸的主药,历代医家阐述甚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一)以附、桂为主者如吴仪洛说:“八味丸主用之味为桂附。”因为“附走而不守”,“桂性亦窜发,”所以才用“六者纯阴味厚润下之品,以为之濬导。”(《成方切用》)《方剂学》也说:“方中以附子、桂枝温补肾阳,为主药;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为辅佐  相似文献   

19.
王永南 《光明中医》2010,25(6):1083-1084
《医贯》是明代医家赵献可的代表作,是一部集中反映其学术思想的著作。赵献可对命门学说进行了充分发挥,在临证各科治疗中,处处从真阴真阳的偏盛偏衰着眼,善于用"八味丸"、"六味丸"两方以平调水火阴阳。  相似文献   

20.
<正>附桂八味丸,其原型为肾气丸,《金匮要略》首载之,"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书中共五处提及了肾气丸,治疗腰酸虚劳、少腹疼痛、小便不利或频数、痰饮咳喘、消渴、脚气、妇人转胞等,后世也用之治疗头晕耳鸣、下半身畏冷、夜间多尿、泄泻日久等病症,其所治之证,均究于肾阳虚、命门火衰。李坤寅教授师从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欧阳惠卿教授,临证以附桂八味丸加味,分期调理,循时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