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显像,进一步了解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而达到诊断目的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与高性能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各种新型的医学影像设备日新月异地不断涌现,如磁共振成像(MRI)、多排螺旋CT、PET—CT、计算机X线成像(CR)、数字X线成像(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超声成像等。医学影像技术也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由普通X线检查逐步转变为DR、CT、MRI成像,从模拟成像技术发展为数字成像技术,并向无胶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临床医学学生的影像诊断实习教学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化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医学技术发展速度也正加快,医学影像学内容也由单一的X线放射诊断发展到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X线摄影(CR)、核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超声、核素等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对于一个临床医学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影像诊断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临床医生所必须条件。长期以来在传统医学观念和医学教育中,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方法中部分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在适应发展需要,开展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中,影像诊断实习教学应如何配合教学改革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实习带教的实践,总结以下几点体会。1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兴趣现代大学生知识视野广,思想活跃,探求自然科学的欲望强烈,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有浓厚兴趣。而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发展是紧随现代技术发展的,因此在教学时应根据医学影像学的原理内容,突出其与一般临床学科的不同和特点,如指出影像诊断是通过图像(影像)来发现和诊断人体病变的,与一般检查和诊断不同并解释其基本原理。同时介绍医学影像学的新发展方向和前景,以及现代医...  相似文献   

3.
自伦琴( Wilhelm Conrad Rontgen)1895年11月8日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就被用于对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并逐渐形成了医学影像学这门崭新的学科,其广义包括普通放射诊断( diagnostic radiology)、超声成像( ultrasonography, USG )、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或CT)、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以及影像核医学成像技术等。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进行影像检查的患者日益增多,本文就日常医学影像增强检查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原则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已经由过去单一的X线成像技术发展成为与计算机、电子学和医学生物工程技术等相结合的综合诊断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脏超声、CT(包括多排螺旋和电子束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线平片数字化包括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化X线摄影(DR)、  相似文献   

5.
闵鹏秋 《四川医学》2000,21(9):755-756
1 简要回顾70年代初 ,CT的开发应用于临床 ,结合非 X线的超声切面显像和放射性核素诊断以及几乎同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 (包括治疗和诊断 )组成了医学影像学 ,成为放射学继伦琴发现 X线以来的又一里程碑。既后 30年来 ,医学影像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进展包含放射学方面的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MRI(磁共振成像 )、CR(电子计算机 X线摄影 )、DR(数字 X线摄影 ) ,超声方面的 Doppler US(多普勒超声 ) ,核医学方面的 SP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 )、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等的成像方法及诊断以及RACS(图像存档传输系统 ) ,成…  相似文献   

6.
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自广泛应用,使医学影像技术在医疗临床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从而形成了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eology)。医学影像学是在专统X线诊断学(X-ray Dfagnostic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括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T或CT)。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图法》第四版医学影像学类目设置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医学影像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现代医学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诊疗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保健医学.医学影像学作为诊疗医学的一个门类,已有约100年的历史了.它是在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上,由放射学发展而来的一门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学科.医学影像诊断是指各种以图像为诊断疾病的手段,包括X线成像、核医学成像、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热成像和光学成像.  相似文献   

8.
《西部医学》2009,21(12):2094-2094
医学影像学是目前临床医学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已经由传统的单一X线成像(透视、摄影和血管造影)扩展为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主要是SPECT和PET)、CT、磁共振成像(MRI)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组成的“大家族”。  相似文献   

9.
随着X线检查设备不断更新和检查技术不断提高,影像医学由简单放射学发展为包括超声、核素、CT、DSA、MRI、数字化摄影(CR、DR)、PACS等多种技术成像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体系,X线诊断也由传统单一的普放诊断发展到组织成像、功能成像和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性医学影像诊断手段,这必然要求影像技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与影像诊断相适应,而现阶段影像技师在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影像专业知识、学科交叉知识、外语知识等方面与现代影像技师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指出了加强这几方面技能培养的具体方法;强调了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1依据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并应用于临床进行疾病诊断以来,X线诊断学逐步发展,并由此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尤其从50年代开始,超声成像、r闪烁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发射体层成像(如E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机X线成像(CR)等新的成像技术和图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不断应用于临床实践,医学影像学进入了空前迅猛发展的时期。这些新技术的产生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往往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要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影像设备,没有扎实的计算机和外语(英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与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技术进行比较,对数字化成像技术在胃肠造影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 选取使用数字化综合X线机进行胃肠道造影检查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进行食道造影合并胃造影,共计40次;22例进行灌肠造影,将数字化成像与普通X线造影下的胃肠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Ⅰ级、Ⅱ级成像质量的数据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Ⅲ级中数字化成像技术较普通普通X线占据明显优势(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胃肠道病变的临床诊断中,采用数字化成像技术作为检查手段,其诊断准确率以及成片质量均优于普通X线胃肠道造影。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和高科技学科的飞速发展,以X线为主的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也迅猛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医学成像技术中的应用,放射影像学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诊断与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液体成像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之一,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磁共振泌尿系成像(MRU)、磁共振椎管成像(MRM)、磁共振内耳成像及磁共振涎腺管成像(MRS)等的总称。磁共振液体成像技术主要利用静态液体具有的长T_2弛豫时间,在很重的T_2加权序列上,胆汁、胰液、尿液、脑脊液、内耳淋巴液及唾液等流动缓慢或相对停滞的液体均呈明显的高信号,而周围实质器官和快速流动的血液则表现为低信号,从而使含液体的器官显影。作为一种安全、无需造影剂、无创伤性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磁共振液体成像技术作为传统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代替诊断性ERCP、PTC、IVP、X线椎管造影、X线涎管造影等传统造影检查。目前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日益广泛,在某些胰胆管疾患、泌尿系梗阻及椎管狭窄性病变等的检查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尽管该技术仍有其限度,如空间分辨率较传统X线造影差,仅能作为诊断性检查而无法进行介入治疗等。但我们相信,随着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磁共振液体成像技术将会展现出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确立其在影像学检查中适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医学影像学内容非常广泛和丰富,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近20年来,各种影像设备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密切结合,由传统的X线模拟成像发展到CR(计算机成像)、DR(数字成像);由最初的普通CT发展到螺旋CT、电子束CT(EBCT)、多层面螺旋CT(MSCT)。目前已发展到64层。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由一般的DSA发展到旋转DSA、步进DSA、三维重建DSA;MRI(磁共振成像)由低场强发展到高场强。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新技术不断涌现.就脉络膜黑素瘤的影像学诊断而言,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ur Doppler flood imaging, CDFI)、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的临床应用已引起重视[1~3].  相似文献   

1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80年代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学新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经过20余年的发展,DSA技术、性能不断改进,功能不断增加。目前的DSA己实现了系统化、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17.
丁宏  徐秋贞  叶彤 《现代医学》2001,29(6):387-389
目的分析单发骨转移瘤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类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以骨转移瘤为首发症状者52例.作X线检查52例,CT检查24例,磁共振成像(MRI)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例,放射性核素计算机体层扫描(ECT)11例.结果单发骨转移瘤类型以溶骨型为主.初诊时影像检查漏、误诊X线13例,CT2例.结论单发骨转移瘤仅凭X线检查常常容易漏、误诊,有条件时,最好作CT或MRI检查,并作必要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构建PACS/RIS,为全面实现数字化放射学科而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莉玲 《广西医学》2005,27(7):955-957
现代的医学影像学科包括X线、CT、MRI、DSA 等技术的数字化以及将这些数字化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传输、管理的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rmrnunication system)和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 tem)。几年来的医学影像学设备的发展,即X线、 CT、MRI、DSA成像技术已经完全实现了数字化检查, 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信息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七十年代CT的问世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她带动了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因此,发明者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至八十年代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兴起,医学影像的成像原理发生了本质变化,从简单的X线能量衰减转化为物理生物学成像.大大拓宽了医学影像的发展道路.各种新的成像技术层出不穷.改变了影像学就是形态学的传统观念,引导影像学向定性、定量诊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1972年以来,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磁共振成像(MRI)先后问世,并迅速应用于临床,至今己成为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技术。具有一定神经症候的患者,在CT和MRI上常常能表现相应部位的“结构异常”,其特征还可提示病变的性质。有许多过去不可能诊断的神经疾病,现在亦能够作出较为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有痛苦及危险的脑室、气脑造影检查已不再应用于临床。可以说,CT、MRI等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