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次性胎头真空吸引器在助产中应用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均使用KIWI一次性胎头真空吸引器辅助阴道分娩,观察分娩各指标、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结果 50例产妇中,包括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5例,羊水度浑浊1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例,第二产程延长1例,继发性宫缩乏力2例,胎头下降停滞2例,复合先露3例,持续性枕后位6例,持续性枕横位8例,分娩期宫内感染1例,潜伏期延长1例,低置胎盘1例;胎儿窘迫36例,新生儿窒息11例,新生儿肺炎1例,巨大儿1例,围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为90%;宫颈裂伤4例,阴道壁血肿1例,阴道壁裂伤1例,尿潴留1例,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14%;无头皮血肿,无新生儿死亡,无产后出血,无吸引产失败,无胎吸脱落。结论 一次性胎头真空吸引器在助产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避免分娩期间脐动脉血气pH值降低,降低分娩后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缩短产程,提高母婴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随机研究比较金属与硅胶两种胎头吸引器的效力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着重观察发生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情况。 选择100例符合下列标准,并需要行器械助产的对象:妊娠≥37周、活的单胎、胎膜已破、宫口开全的低位或中位顶先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  相似文献   

3.
选择产钳、胎头吸引器还是剖腹产不能单纯考虑一方面的因素。自1960年吸引器传入以来,以前依靠产钳、剖腹产的产科手术,已经并正在发生大的变化,产钳使用率下降的更明显。吸引器较产钳操作简单、安全,产钳能否将被淘汰呢?现将某医院过去五年内各种分娩方式加以比较,以产钳分娩的27例手术为重点进行讨论。该院近五年分娩数为1212例,其中初产妇797例,几为经产妇(415例)的二倍。吸引器分娩83例(6.7%);产钳分娩26例(2.1%);剖腹产108  相似文献   

4.
应用单叶产钳助产的临床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院近年开始试用单叶产钳助产 ,发现其操作简单 ,助娩快捷 ,对母儿损伤小。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自 1994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 ,我院头位阴道分娩共 336 7例 ,阴道助产 316例 ,助产率 9 4%。其中产钳助产 (产钳 ) 175例占阴道助产术的 5 5 4% ,单叶产钳助产 (单叶 ) 82例占 2 5 9% ,胎头吸引器助产 (头吸 ) 5 9例占 18 7%。三组产妇年龄、胎产次、骨盆大小、新生儿体重等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1 2  5年三种助产术式变迁 产钳应用基本稳定 ,单叶呈递增趋势。 1994年胎头吸引在阴道助产术中占主导地位 ,1995年后单叶…  相似文献   

5.
B超对胎头变形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8年11月至1989年5月,对自然发动宫缩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80例,测定其产前及产后的双顶径(BPD)和头围(HC),观察胎头的变形能力,并以同期儿头未经受压以剖宫产结束分娩的新生儿78例作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构成:孕39~41~( 6)周、单胎、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正常孕妇80例,平均年龄为26.4±2.8岁,初产妇77例,经产妇3例,枕前位62例,枕后位13例,枕横位5例,新生儿平均体重3388.1±3.2g,分娩方式:顺产77例,产钳3例。1.2 仪器与方法:(1)我们使用的仪器是日本Aloka-SSD 280型线  相似文献   

6.
在牵引分娩方法中,产钳手术对于胎儿损伤较大,吸引分娩比产钳损伤少,但使用金属吸引器时,胎头血肿、皮下出血、产瘤的形成比自然分娩多。小林氏设计了一种硅胶制的胎头吸引器。软吸引器(soft cup)有对软产道损伤比产钳小、对胎儿伤害小、比金属吸引器发生胎头血肿少、及即使胎儿产瘤形成也能吸引助产等优点。软吸引器与金属吸引器比较,前者操作容易,不发生人工产瘤;金属吸引器操作较难,几乎都发生人工产瘤;但软吸引器牵引力不如金属吸引器强是其缺点。一、吸引器分娩的适应症:(1)以缩短第二产程为目的;(2)第二产程延长;(3)预料有胎儿窘迫时;(4)计划无痛分娩时并用吸引器分娩;(5)剖腹产时娩出儿头;(6)使胎头下降到适合产钳手术的位置;(7)母体疲劳时。  相似文献   

7.
Kielland‘s产钳助产15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持续性枕横位是常见的头位难产,临床上常用的助产方法有徒手转胎头、负压吸引器及Kieland's产钳旋转胎头。我院自1991年2月至1998年4月,应用Kieland's产钳对持续性枕横位150例(KF组)行助产术,并与同期130例手转胎头后Simps...  相似文献   

8.
1954年Malmastrom在瑞典引用了胎头吸引器分娩法以来,胎头吸引器分娩的数字超过了产钳。早先报导的头吸器婴儿后果的研究多数是回顾性的。本文为了评价胎头吸引器分娩在出生前后发生的情况和以后发育及长期后遗症的关系,对40例胎头吸引器分娩的婴儿进行了出生前后的各种检查和出生后一年随访的研究。 1971—1972年间4个月内分娩的1169例活婴中器械助娩的48例,其中40例用胎头吸引器分娩。产母年龄19—40岁(平均27岁)。31例初孕妇。孕期在38—41周之间的27例,大于41周的9例,37周或以下的4例。22个女婴,18个男婴。5例婴儿大于  相似文献   

9.
初产妇延期妊娠胎头未衔接相关因素及与分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头衔接于骨盆是头位分娩的首要步骤。初产妇在预产期前2~3周胎头应衔接于骨盆。胎头先露部的高低是Bishop评分了解宫颈成熟5项评分标准之一,评分越高,引产成功率越高。因此,胎头先露部的高低在分娩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110例延期妊娠胎头未衔接的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探讨延期妊娠时胎头未衔接的相关困素及刈分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时,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手转胎头,以加速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率。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92例单胎头位,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产妇,分为观察组96例,对产妇选择适宜时机(宫口开大6~10cm,胎先露在坐骨棘平或坐骨棘下1~2cm)进行手转胎头;对照A组53例,对产妇选择宫口开大<6cm,胎先露在坐骨棘上进行手转胎头;对照B组43例,选择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在坐骨棘下≥2cm进行手转胎头。结果:观察组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产程进展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1分钟阿普加评分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结论:手转胎头是处理头位难产的重要方法,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手转胎头,使难产变为顺产,可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有效降低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产钳与胎头吸引器手术的失误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产钳与胎头吸引器手术的失误问题100034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赵瑞琳产钳术与胎头吸引术都是帮助胎儿从阴道分娩的助产手术,通过牵拉儿头以解决头位难产。虽然产钳由16世纪Chamberlen家族发明后至今应用已有400年的历史,胎吸术由1954年Malm...  相似文献   

12.
产力、产道和胎儿是分娩的三大要素。在分娩过程中,先露的衔接、下降和宫颈的扩张速度则是产程进展是否顺利的两个标志。本文通过300例初产妇妊娠末期及分娩早期胎头衔接与否的临床分析,探讨初产妇妊娠末期及分娩早期胎头不衔接的临床意义。一、资料来源:随机抽取本科头位分娩初产妇病历300份。按临产时胎头衔接与否(未衔接包括胎头高浮及半固定),分别统计产妇的年龄、妊娠周数、新生儿体重、胎方位、分娩方式和第一、二产程的时间,并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二、统计结果及分析:在300例初产妇中,临产时胎头未衔接者107例,占36.67%;已衔接者193例,占64.33%。其余各项见下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阴道助产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567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将成功阴道分娩者纳入顺产组475例,将阴道分娩过程中接受助产手术者纳入助产组92例(产钳助产59例、胎头吸引助产33例),比较两组母婴结局和并发症情况,以及不同助产方式母婴结局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1)助产组高龄产妇29例(31.52%),顺产组89例(18.7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P<0.001);助产组住院时间(2.80±0.73)d,顺产组(2.04±0.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3,P<0.001)。(2)助产组产后出血量(316.16±483.67)ml,产后出血率5.43%,顺产组产后出血量(201.38±144.43)ml,产后出血率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P<0.001; χ2=7.05,P=0.008);两组其他分娩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种助产方式之间相比,产钳组出胎时间(10.36±1.75)min,胎吸引产组出胎时间(12.12±2.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P<0.001)。产钳组住院时间为(2.95±0.71)d,胎吸引产组为(2.55±0.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10);两种助产方式分娩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阴道助产可能会增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但未增加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产程中应根据母胎情况选择恰当的助产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低位产钳助产中,采用产钳保留原位方法娩出胎头且会阴不侧切对产妇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经阴道分娩行低位产钳术且会阴不侧切产妇6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取出产钳时间不同分为产钳保留原位方法娩出胎头组(观察组,37例)和提早取出产钳方法娩出胎头组(对照组,26例),比较两组产妇和新生儿结局差异。结果:两组产妇均无肩难产和会阴Ⅳ度裂伤。两组的会阴裂伤程度、阴道裂伤、阴道血肿、子宫颈裂伤、产后出血分娩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全部活产,产钳助产至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均无重度窒息、颅内出血和死亡,新生儿钳痕、颜面部擦伤和轻度窒息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钳保留原位较提早取出产钳方法娩出胎头应用于会阴不侧切,不增加会阴损伤,不增加相关母婴并发症,是一项实用且安全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后位分娩方式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00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100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枕后位组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滞、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枕后位组阴道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骨盆临界狭窄、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持续性枕后位母婴并发症增加,严密观察分析产程,及时诊断和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月头位未衔接胎膜早破的初产妇临产前取自由体位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经过评估的未临产足月头先露未衔接的胎膜早破初产妇23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实验组102例,入院完成检查后送待产室进行体位管理,对照组128例按照常规护理要求绝对卧床直至分娩。比较两组的脐带脱垂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情况、婴儿体重、分娩方式,排尿情况、产程时间、破膜距离分娩时间、干预前后胎头位置等指标。结果 (1)两组均无显性及隐性脐带脱垂发生,两组婴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枕横位及枕后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3)实验组产程时间、破膜距离分娩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4)实验组干预2.5 h后的胎头位置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头盆不称的足月、头位未衔接胎膜早破孕妇临产前经过干预后取自由体位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变体位结合徒手旋转胎头在胎方位异常时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202例单胎头位,枕横(后)位无严重合并症、并发症的产妇,将其分为研究组102例,在首次发现胎方位异常时采取改变体位,待宫口开大>6cm、胎先露>S+1手转胎头;对照组100例,发现胎方位异常时采取改变体位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结果研究组阴道分娩率(96.08%vs8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产程时间缩短[(400±65)minvs(504±98)min]、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300ml者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0%vs6.02%)、软产道裂伤减少(30.61%vs54.22%)、新生儿窒息率降低(1.96%vs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变体位结合徒手旋转胎头可使枕横(后)位致产程异常者转化为成功的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率明显升高,产程时间缩短,母儿合并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Kielland产钳在持续性枕后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Kielland产钳对持续性枕后位进行反置上钳旋转胎头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100例胎头双顶径已达或已过坐骨棘水平的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用Kielland产钳进行反置上钳旋转胎头产钳术。结果 成功率100%,母体软产道损伤17%,新生儿损伤12%,无会阴Ⅲ度裂伤,无后穹窿,宫颈,膀胱损伤及子宫破裂,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Kielland产钳反置上钳旋转胎头术用于双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cRoberts法联合上推宫颈操作对活跃期产程停滞的作用。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胎膜已破、因活跃期停滞而行阴道检查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221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采用McRoberts法行阴道检查及上推宫颈者为研究组(109例);采用膀胱截石位行相同操作者为对照组(112例)。观察两组孕妇阴道操作后1h宫颈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及其分娩方式。结果研究组上推宫颈操作后宫颈扩张速度中位数为4cm/h,胎先露下降速度中位数为4cm/h,对照组分别为2cm/h和2cm/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自然分娩79例(72.5%),阴道助产6例(5.5%),对照组分别为60例(53.6%)和22例(19.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剖宫产24例(22.0%),对照组30例(2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手术分娩(剖宫产+产钳助产)30例(27.5%),对照组52例(4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率(8.3%,9/109)明显低于对照组(20.5%,23/112;P<0.05)。结论 McRoberts法联合上推宫颈通过改变骨盆倾斜度,纠正胎头入盆姿势不良,达到缩短活跃期时间,降低手术分娩率和减少产后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产后尿潴留(PUR)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探讨盆底康复技术治疗PUR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至9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经阴分娩的393例产妇,其中发生PUR并给予开放式导尿治疗的产妇193例(病例组),未发生PUR的产妇200例(正常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组标准,最终纳入186例PUR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低频脉冲电治疗组(实验组,86例)和常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顽固性PUR发生率、膀胱残余尿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是PUR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UR的独立危险因素按风险度大小依次为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无痛分娩、手转胎头及年龄。撤除导尿管后,实验组的残余尿量、顽固性PUR人数、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显著增加PUR的风险。年龄、手转胎头、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是PUR的独立危险因素。低频脉冲电对PUR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