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飞行中高空迅速减压飞行人员的临床诊治经验和医学鉴定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空军发生的5起19人次高空迅速减压病例资料,暴露高度为8300至10000m。结果①5起高空迅速减压中有3起10人(A组)返航后未经休息、吸氧和高压氧治疗,其中7人发生了Ⅱ型高空减压病,发病率为70%,另2起9人(B组)返航后及时休息、吸氧并送就近医院行高压氧治疗,均未发生高空减压病,两组高空减压病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两组对比分析发现,除了已明确的迅速减压时的高度外,在本组资料中个体敏感性、减压后高空缺氧以及空中和返航后的处置是否得当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③所有发病者经治疗均重返飞行岗位,但发病后治疗不适当或飞行员出现心理障碍会延长康复时间。结论高空迅速减压可对飞行人员造成显著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并且发生高空减压病的危险很大,减压后空中及返航后处置是否得当是影响病情发展的莺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飞机座舱高空急速减压严重损害飞行人员的机体功能,致发高空减压病。为了探讨经历高空爆炸减压事件并患有高空减压病飞行人员心理功能改变的性质、范围和特点,我们对在一次训练飞行中因座舱爆炸减压发生高空减压病的  相似文献   

3.
高空迅速减压飞行人员的临床诊治和医学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飞行中高空迅速减压飞行人员的临床诊治经验和医学鉴定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近10年来空军发生的5起19人次高空迅速减压病例资料,暴露高度为8300至10 000 m. 结果 ①5起高空迅速减压中有3起10人(A组)返航后未经休息吸氧和高压氧治疗,其中7人发生了Ⅱ型高空减压病,发病率为70%,另2起9人(B组)返航后及时休息吸氧并送就近医院作高压氧治疗,均未发生高空减压病,两组高空减压病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两组对比分析发现,除了已明确的迅速减压时的高度外,在本组资料中个体敏感性、减压后高空缺氧以及空中和返航后的处置是否得当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③所有发病者经治疗均重返飞行岗位,但发病后治疗不适当或飞行员出现心理障碍会延长康复时间。 结论 高空迅速减压可对飞行人员造成显著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并且发生高空减压病的危险很大,减压后空中及返航后处置是否得当是影响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皇家空军航空医学中心每年对3000名英国和其他国家的飞行人员进行航空医学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高空生理、抗荷能力和人机工效。本文将概要介绍高空生理训练大纲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低压体验,并说明此种训练的逼真性。在皇家空军航空医学中心,飞行人员被暴露至一定高度并迅速减压至其战机的特情高度,他们使用氧调器和面罩进行加压加压呼吸,以强化他们使用救生装备的知识技能和信心。  相似文献   

5.
1996年6月10日,由厦门飞往北京的8105航班在海拔8000m高空飞行时,因机械故障致增压舱失密,使乘客发生急性高空缺氧、高空减压病。其中50余名乘客发生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口鼻流血等症状。经抢救小组现场检查:11名乘客鼓膜穿孔;13名乘客血压偏高,心率快;部分乘客轻度机械性擦伤。部分乘客经吸氧、镇静、降压、1%麻黄素液滴鼻、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后,病情很快得到缓解,另一部分乘客被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高空减压对人体危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减压发生高度;二是减压速度。迅速减压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有爆发性或急性高空缺氧、高空减压病、高空寒冷、肺损伤,其它损伤包括软组织伤、应激反应致伤等。因而采取:①机务人员飞行前严格检查飞机;②增压舱失密后机组人员及乘客尽快吸氧;③乘客系好安全带,保持镇静;④飞机紧急下降到安全高度以下;⑤就近机场迫降;⑥做好宣传自救工作;⑦组织迫降机场紧急救护等措施是减少伤亡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高空(超高空)飞行的卫生保障 飞机在 7000~ 15000米高度范围飞行,称为高空飞行;在 15000米以上高度飞行,称为超高空飞行。 在高空或超高空环境中,空气稀薄,影响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飞机的升力和阻力均减小,加速、减速性能降低,使飞机的安定性和操纵性变差。飞行员也受到大气压、氧分压和气温降低的影响,容易发生缺氧、胃肠胀气、减压症等影响,以及防护装备的大量使用加重了飞行人员的体力负荷,影响操纵的灵活性等。其卫生保障工作要点为: 有针对性地进行卫生教育,使飞行人员了解高空、超高空飞行环境特点及其对飞行活动与…  相似文献   

7.
高空低气压暴露指飞行人员在高空飞行时突遇座舱快速失密。由减压状态造成身体损害。我科曾收治两批此类患者,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在2001年4月,一架轰-6飞机在高度8300 m, 时速750 km/h飞行时,突然前舱顶盖玻璃爆破飞失,机上4名飞行人员顿时出现短暂的意识模糊,随后感到头痛、头晕、双耳压痛、胸痛、腹胀。飞行员勉  相似文献   

8.
随着航空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空战战术观念的转变,战斗机高空飞行能力再次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发生座舱迅速减压后继续在60000ft(18300m)以上高空的持续飞行能力,将是使美国空军F-22和欧洲战斗机2000等下一代战斗机具有武器发射优势和高空防御优势的重要前提之一。为此,美国空军对高空生理防护的指导思想进行了部分调整,即由现行的“下降救生”(get-me-down)发展为“继续飞行”(keep-me-up)。本文介绍了在此思想指导下,美国空军近年在高空供氧浓度、座舱压力制度和供氧防护装备方面进行的有关工作。高空座舱迅速减压后继续飞行对飞行员的主要危害之一是高空减压病。为了进行有效的预防,根据实验研究和实际飞行调查,美军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即从地面起飞开始呼吸纯氧和增加座舱压力,以促进排氮,降低体内氮负荷,减少巡航高度飞行时体内微小气泡的生成,从而降低座舱减压后高空减压病发生的危险。为了预防座舱减压后高空长时间飞行的供氧问题,美军设计研制了一套SHARPEDGE供氧救生系统,以满足“继续飞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杨代才 《民航医学》1998,8(3):33-33
1996年6月10日17时,由厦门飞往北京的8105航班737型飞机在海拔约8000m高空正常飞行时,困飞机机械故障致座舱失密,使舱内100余名乘客发生急性高空缺氧、高空减压病症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生理学实验室设在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刘桂昌研究员;副主任:贺登焰研究员、王璇副研究员。 该室现有专业人员35名。 主要科研方向 (1)高空生理研究。主要研究高空、低气压对飞行人员生理功能的影响,探讨与飞行人员抗缺氧及低气压耐力有关的生理因素的作用,研究抗缺氧耐力的生理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