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特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特征.方法用自编犯罪学调查表,分别对60例精神分裂症行凶者与30例精神正常的行凶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发生的平均年龄大于精神正常者,作案前多数无预谋,无准备,无合伙,常有先兆,其作案动机以报复为主;对照组则以贪利、激情杀人多见.精神分裂症患者杀害对象以妻子、子女、邻居为主,实施作案方式常于白天、在自己家、公开实施作案,案发后不潜逃.结论两组在年龄、个性特征、行为动机、作案方式、杀害对象、案发后表现的显著性差异是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精神病患者与精神正常者凶杀作案行为的异同点,对92例精神病患者与83例精神正常者的杀人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在作案时的年龄、大量杀人、杀害对象、作案场所、是否合伙作案、作案有无动机、作案前有无准备和作案后有无自杀行为等方面,精神病患者与精神正常者有显著性差异,此差异与发生精神病的年龄、疾病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有关。结果还显示,如果作案者为女性、单独作案、凶杀对象是关系亲密的亲人,常常是由精神病患者所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特征。方法:用自编行为特征调查表,分别对83例精神分裂症行凶与62例精神正常行凶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前的精神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行凶性格以内向及多疑为主,而精神正常行凶性格以外向及暴躁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其作案目的不明或受病态支配为主,精神正常作案目的以贪利及激情作案为主,精神分裂症患多于白天在自己家中公开作案,伤害时象以家人为主,精神正常以伤害同事为主,精神分裂症患作案后多数不潜逃、不销毁工具,其作案工具以菜刀及身边物件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其精神症状以被害妄想及幻听为主。其伤害的家人主要是妻子及母亲,大部分在起病3年内作案。结论:两组在个性特点、行为动机、作案方式、伤害时象、案发后表现及作案工具方面有显差异,可以作为评定辨认能力及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为减少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的发生,应尽量加强刚起病3年内的看护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犯罪学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的犯罪学特征,用犯罪学调查表分别对精神分裂症发生凶杀行为者(50例)与正常人发生凶杀行为者(50例)的犯罪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犯罪动机、犯罪实施、犯罪方式、被害对象及作案后即刻表现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动机以报复杀人多见(40/50)。正常人以奸情杀人(23/50)、激情杀人(12/50)多见。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公开地实施凶杀行为(45/50),多数无预谋(37/50),白天作案为主(38/50),并在作案前常有先兆(12/50)。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的被害对象以同事、邻居及子女为主(35/50),作案后大多数被现场抓获(24/50),很少发生潜逃(6/50),对作案现场不作伪装(48/50)。提示这些差别是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凶杀行为时辨认和控制能力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凶杀作案行为及作案后表现的特点。方法对43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凶杀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占凶杀案例鉴定为有精神障碍总数的43%;被鉴定人作案先兆、动机、预谋、作案方式、作案后表现均有一定的特点。结论精神病理因素影响精神分裂症作案后的表现,综合分析作案行为及作案后的表现,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辨认、控制能力评定。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案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作案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特点。方法 将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资料、鉴定资料和作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暴力作案为主,危害行为常在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支配下出现,病程在3年以内多见,10年以上病程的患者作案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现症患者多被评定为无责任能力,缓解期多被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结论 精神分裂症作案者的责任能力应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该症的作案特征作出恰当评定;应加强对患者的治疗与监护管理,并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7.
早期精神分裂症刑事作案的责任能力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寻在刑事作案中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及影响责任能力评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本中心司法鉴定室1991年至2000年间所作的本中心司法鉴定刑事案例资料,将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非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者进行分组比较,对家族史、案型、案前精神状况、作案诱因、作案动机、隐蔽性、作案对象、自我保护、鉴定诊断、症状特点、责任能力评定等相关因素用SPSS软件作统计分析。结果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精神病家族史、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自我保护、思维障碍、行为障碍等变量对三组被鉴定人具有差别效应。结论为提高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实践中对早期精神分裂症鉴定的准确性,应重视精神病家族史、作案动机、自我保护、思维障碍、行为障碍诸因素。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暴力作案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与暴力作案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使用暴力作案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CRRS-V)结合Rogers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R-CRAS)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等工具,对54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被鉴定人精神症状与暴力作案的特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精神病性症状同评定工具反映的多数作案特点以及鉴定时的表现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作案时的环境辨认情况以及作案隐蔽性同精神症状间无明显关系。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案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不能单凭某一因素对责任能力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女性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涉案特点与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院 1992年 4月~ 1997年 8月收治涉案的 4 5岁以上首次发病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CCMD 3诊断标准 4 2例为研究对象 ,对临床特征和涉案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女性晚发性精神分裂症在上述方面均具有一定特点。结论 该类病人大多数文化程度低 ,以急性起病多见 ,偏执型居多 ,多数伴焦虑、抑郁情况。作案以伤害居多 ,案前隐蔽性较强 ,以女性、老人和儿童为主要伤害对象 ,轻、中度伤害结果占多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患者故意伤害案件的特征及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问题。方法采用自制的故意伤害案件司法鉴定资料调查表,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9-2012年合肥市精神病医院司法鉴定科187例故意伤害案例完整鉴定材料,对被鉴定人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作案前监护情况、治疗情况、刑事责任能力以及不同鉴定申请者所申请的鉴定结论进行分析,比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犯罪学特征。结果由司法机关申请的其鉴定结论为无责任26例(50%),由被鉴定人本人、代理人或家属申请的其鉴定结论为完全或限定责任88例(73.3%)(χ2=9.191,P0.05)。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案例中伤害亲属、同事等熟悉人和陌生人者分别为59例(56.73%)和45例(43.27%)。诊断为癫痫、神经症等其它精神障碍者伤害熟悉人和陌生人分别为19例(32.20%)和40例(67.80%)(χ2=9.075,P0.05)。作案为病理性动机、现实动机、混合性动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为80例、24例和0例。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分别为14例、42例、3例(χ2=45.277,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突然作案63例,其他精神疾病患者20例(χ2=10.721,P0.05)。在公共场所或在家中作案58例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他精神疾病患者21例(χ2=6.135,P0.05)。163例精神障碍患者中,63例(38.6%)从未到任何医院就诊,76例(46.6%)因各种原因无人监管。结论故意伤害案多发生于男性、受教育程度低以及体力劳动者和无业者,年龄以30岁左右多见;司法机关申请鉴定的案例其鉴定结论为无责任,高于由被鉴定人本人、代理人或家属申请的案件;实施故意伤害的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不充分及得不到有效监护情况较多。  相似文献   

11.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方法 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 CV)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 66例已婚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 ,并与量表的正常参考值比较。结果 已婚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明显降低 ,FACESⅡ CV“拱极模式”中 ,平衡型家庭比例 (3 4 8% ) ,明显减少 ,中间型比例 (48 6% )增加 ,极端型比例 (16 6% )无变化。家庭适应性僵硬的比例 (5 2 0 % )也明显增加 ,且家庭经济状况愈差 ,分型表现愈不佳。另患者幸福感指数评分也低于正常对照值。结论 已婚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降低 ,家庭体系适应环境的能力降低。提出应根据患者的家庭实际情况 ,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干预与家庭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卡因酸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观察其基底前脑皮质 P物质表达的变化。方法 :大鼠腹腔注射卡因酸为实验组 ,注射磷酸缓冲生理盐水 (PBS)为对照组。用 Y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 ,用乙酰胆碱酯酶 (Ach E)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丢失情况 ,免疫组化检测 P物质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乙酰胆碱酯酶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P物质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腹腔注射卡因酸可以损害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导致胆碱能神经元损害。过高浓度的 P物质可能参与卡因酸导致学习记忆受损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严重危害新生儿的生命质量和健康 ,我们采用新生大鼠 IHBD模型 ,探讨尼莫地平对新生儿 HIBD的防治作用。材料和方法 :选用 7日龄 SD大鼠 32只 ,随机分为四组 :1伪手术组 ;2 IBD组 ;3HIBD+尼莫地平治疗 A组 ;4 HIBD+尼莫地平治疗 B组。除第一组外 ,其余各组均制成 HIBD模型 ,3、 4组用尼莫地平治疗 ,2 4小时后断头取脑组织 ,进行病理学检查 ,并测定脑组织中水分、钙、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结果 :1.2组与 1组相比 ,脑组织水分、钙、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含量均增高 (P<0 .0 1) ,神经细胞数明显减少 ,变性、坏死的细胞数明显增多 ;2 .3、 4组与 2组相比 ,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尼莫地平对新生大鼠 HIBD具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为新生儿 HIBD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雌激素α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散发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中国散发阿尔茨海默病 (sporadicAlzheimer’sDisease ,SAD)患者雌激素α受体 (es trogenreceptorα,ERα)基因型分布 ,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 ,以便探讨ERα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PCR RELP)方法 ,测定 4 9例SAD和 5 5例健康对照的ERα基因型 ,以P或 p表示ERα被Pvull酶切后的分型 ,X或x表示ERα被XbaⅠ酶切后的分型 ,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无和有相应的酶切位点。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SAD组Pp和Xx基因型频率显著增高 (P <0 .0 1) ,等位基因X的频率也明显增高 (χ2 =8.19,P <0 .0 1)。结论 ERα基因多态性与SAD有显著相关 ,ERα基因的X和P等位基因可能是SAD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癫痫患者违法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癫痫患者违法的特点和刑事责任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6例癫痫患者违法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资料。结果 发现癫痫患者发生违法行为仅次于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 ,其违法行为以凶杀和伤害居首位 ,其次为妨碍社会治安和强奸 ,反社会言行和纵火偶见。提出了他们违法的特点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原则。结论 癫痫患者发生违法行为是癫痫患者的一大危险 ,应加强对癫痫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癫对雌性大鼠生殖内分泌的影响。方法将动情周期规律的成年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组各15只。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癫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通过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判定两组大鼠动情周期的变化,用在四周后在动情间期处死、采血,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分离子宫、卵巢组织,检测大鼠体质量、子宫、卵巢重量及子宫、卵巢组织学结构。结果对照组15只大鼠无癫发作,无死亡,动情周期稳定,模型组有3只死亡,其余12只大鼠造模成功,表现为动情周期紊乱,血清性激素中黄体生成素及孕酮水平下降,体质量减轻,子宫和卵巢重量下降,光镜检查子宫腺体数量变少,卵泡变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癫对雌性Wistar大鼠生殖发育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显像对缺血性脑水肿的动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水肿的演变规律及慢性高血压对其的影响 ,评价磁共振显像 (MRI)在脑缺血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鼠 (RHR)与正常鼠对比 ,制成局部脑梗死模型 ,应用MRI对缺血性脑水肿急性期进行动态研究 ,选择病灶所在最大层面测量病灶中心区和对侧对应区的T2 值和 ρ值。 结果 在缺血后 1hT2 与 ρ值就已开始明显延长 ,在缺血 7天内 ,MRI均有明显信号改变。高血压鼠组T2 值在缺血早期均较对照组延长 ,该组病灶对侧半球也可出现信号改变。结论 MRI是早期检测脑水肿的直接方法 ,高血压鼠脑水肿形成较正常鼠早且程度重 ,其病灶对全脑血流动力学亦产生影响。以上结果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心理与药物治疗对焦虑障碍疗效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理治疗在焦虑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 6 5名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为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组 ;B组为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 6周 ,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中的疗效总评分量表 (CGI GI)评定疗效 ,半年后再随访。结果 A组治疗 6周后HAMA评分下降更明显 ,半年复发率较低。结论 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是治疗焦虑障碍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甲基强的松龙及联合丹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剂甲基强的松龙 (MP)对急性脑梗塞的影响 ,及 MP与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丹奥对急性脑梗塞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析因试验设计 ,观察 MP组、丹奥组、 MP联合组、对照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淋巴细胞转化率、胞浆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 :MP组及 MP联合组的 TNF-α水平及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下降 ,与丹奥组及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MP组、丹奥组及 MP联合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 ,显效率增高 ,MP与丹奥有交互作用。结论 :免疫抑制剂 MP可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联合应用丹奥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 ,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 (PD)大鼠颈动脉体球细胞移植治疗后多巴胺细胞的功能状况。方法 :采用 6 -羟多巴胺损毁制备 PD大鼠模型 ,腹腔注射阿朴吗啡 2 h后诱导移植后 12周纹状体组织内 c- fos和 Jun- B的表达 ,分析其分布和阳性细胞数目。结果 :移植后 12周 ,移植物内和与宿主接触面 c- fos表达增高 ,而 Jun- B的表达没有变化。结论 :移植物内和与宿主接触面 c- fos表达增高表明移植细胞仍保持着其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