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收治6例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后出现单纯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重症护理工作,探讨巨大PDA介入封堵术后出现单纯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针对6例患儿的特点,对其生命体征、并发症及出血情况进行监测。[结果]4例患儿在给予血小板(PLT)、激素等内科保守治疗后,患儿血小板计数恢复,临床症状好转后痊愈出院;2例患儿反复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后,转入外科取伞、结扎后,痊愈出院。[结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后出现单纯血小板减少症的重症护理关键是密切观察患儿消化道、皮肤黏膜、鼻黏膜出血情况,严密监测患儿基本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患儿在急性出血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3.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78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对围术期的护理进行经验总结和并发症分析。封堵成功率为98.7%(77/78),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为12.8%(10/78),其中血压波动3例、残余分流和溶血1例、股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血/血肿2例、发热2例、尿潴留1例。术后1个月内各种并发症较多。小儿心脏专科护士应熟悉手术的操作规程、并发症,做好围术期护理,保证患儿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106例婴幼儿的护理,总结该术式的护理工作对治愈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重要性。方法:针对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前术后的护理,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06例中,104例封堵成功,2例行心外科手术,成功率达98%,经过术前、术后的仔细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106例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1年,无与护理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难点是婴幼儿年龄小,不会诉说,要求工作人员精心、耐心、用心去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电、血压、体温、尿色、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温及心脏杂音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做好护理工作,协助医生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5.
6.
7.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左右,发病率女多于男约为3:1。PDA按其基本形态可分为三个类型:漏斗型:导管的主动脉端较粗,肺动脉端较细,状如漏斗,此型最多见。圆柱型:导管的主动脉及肺动脉粗细相等,状如圆柱,也称管状型。窗型:导管短而粗形似间隔缺损,又称缺损型。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溶血患儿的护理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总结502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9例溶血的观察和护理体会,重点在于术后72h内严密观察病情,尤其是24h内,包括精神状态、尿液颜色、尿常规和血常规等,并及时送检;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胎儿期,动脉导管为连接主动脉的正常血管结构,由左侧主动脉第六弓的背部发育而成。胎儿出生后管腔开使闭塞,少数病例可延迟到1岁左右,成为动脉韧带。如果未闭合就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PDA)。临床上分为三型:“窗型”、“漏斗型”,“管型”。其中以漏斗型为多见,以往对这类疾病治疗均需在全麻下开胸行动脉导管结扎木。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我院于1998年3月份以来对20例(PDA)的患者施行介入堵闭术,17例获得成功,3例患者由于导管过大栓子无法固定而放弃。现将我们在PDA栓塞术护理配合的经验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未闭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一种先天性的异常通道,作为一种单发病变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9%~12%,多见于青少年,男女之比为1:2。绝大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心脏杂音,如不进一步治疗,可以逐步产生心功能不全症状,或由于肺动脉压力过高产生右向左分流的差异性发绀(下半身发绀),自然病程预期寿命不超过50岁。年龄在1岁以上者,一旦确诊,均应及时治疗。既往只能采用外科开胸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心导管手术的开展,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可采用非开胸经导管介入治疗,且时间短、痛苦少、创伤小、疗效确切。我科2003年3月~2006年2月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病人14例,使用Amplazter缺损封堵器为14例病人成功施治封堵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67年,Porstmann开创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治疗的先河,1997年Masura等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中国至1998年开始引进Amplatzer技术,至今该技术已成为介入封堵PDA治疗广泛应用的方法[1]。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总结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的护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患儿的护理要点,包括术前访视、了解病情,术中严密监护、密切配合,术后优质的护理。结果: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密监护、配合默契,术后优质的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也能及时发现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是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14.
自 1998年 11月至 2 0 0 2年 3月我科采用新型栓子实施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术 2 0 0例。现重点总结 2 0 0例PDA封堵围手术期观察和护理的经验体会。1 临床资料共 2 0 0例 ,男 6 2例 ,女 138例 ;年龄 5个月~ 6 8岁 ,其中≤ 10岁 113例 ,>10岁 87例。研究对象为 :经严格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确诊单纯PDA患者。2 方法和结果2 .1 方法 (1)≤ 10岁用氯胺酮全麻 ,必要时用地西泮辅助 ,>10岁用利多卡因局麻 ;(2 )心电监测和备好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及血气分析仪 ;(3)采用Seldinger穿刺股静脉和股动脉并置入… 相似文献
15.
16.
2006—06—18我们运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获得成功,护理体会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6岁。2006—06—18入院,经临床心电图、X线、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波检查确诊韵PDA患者,在胸骨左缘2~3助间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杂音的响度3级。心电图显示左心室壁肥厚,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增高,肺动脉压31.3mmHg。肝、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居第2位,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1%,以女性多见[1]。患者多为幼儿,该手术创伤大,易产生多种并发症。我科于2004-2006年采用非体外循环的手术方法治疗4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4-2006年我科行非体外循环手术患儿43例,其中男11例,女23例;年龄1~10岁,平均(4·6±0·78)岁;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内径0.3~1.6 cm;术后住院10~16 d,平均(7·2±0·30)d。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心脏X线平片、B超及手术确诊为PDA。1.2治疗结… 相似文献
18.
19.
在新生儿阶段对于复杂和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应该采取早期手术措施并要求有急诊手术的观念。通过优化手术方法和强化围术期生命器官的保护,以提高手术生存率。我院新生儿内科在2005年至2007年收治12例急症呼衰患儿,入院后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简称PDA),行PDA结扎术后回新生儿内科病房继续呼吸机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