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丁石梅  屈伟  梁熹  贾晓黎  翟嵩  张欣  李梅  党双锁 《肝脏》2014,(9):650-652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观察89例干扰素治疗前和117例治疗后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干扰素治疗前的89例患者中,有23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4例;干扰素治疗后的117例患者中,有17例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为桥本甲状腺炎2例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2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5.828)、体内预存抗甲状腺自身抗体(OR=35.393)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后诱发甲状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对体内预存大量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女性,要监测甲状腺功能,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进行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中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临床收集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共185例,进行跟踪随访1年,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病毒性肝炎与甲状腺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185例患者中,男性115例,女性7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组)98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组)87例。干扰素治疗前甲状腺异常患者共27例,男性4例,女性23例,基线时甲状腺异常的发生率男性3.5%(4/115),女性32.9%(23/70),女性高于男性;治疗前乙型肝炎组甲状腺异常7例(7.1%),丙型肝炎组20例(23%),丙型肝炎组患病率高于乙型肝炎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浓度也表现为丙型肝炎组高于乙型肝炎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扰素治疗中甲状腺功异常75例,男性19例,女性56例,甲状腺异常发生率分别是男性16.5%,女性80.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治疗中乙型肝炎组甲状腺异常17例(17.3%),丙型肝炎组58例(66.7%)丙型肝炎组高于乙型肝炎组,TPOAb浓度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性)、病毒性肝炎类型(丙型肝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是发生甲状腺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的患者,干扰素治疗后更易出现甲状腺疾病,女性尤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近期疗效观察钱美宝,缪鹤章,吴惟一,屠士行,何建军,朱东本院自1991年开始使用美国SCHERING公司生产的干扰素α-2b(批号:Au2IFBAI98-208)治疗慢性肝炎,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病例选择与分组:依据19...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剂量和疗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FN α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近30年,特别是80年代生产重组IFN以来,已用于大数量病人的治疗,经验已渐趋成熟。 1.慢性乙型肝炎:经长期临床实践,慢性乙型肝炎应用IFN α的治疗方案已渐趋规范化。IFN α 500万单位(MU),3/周×24周,是国内当前通行的方案,按此方案完全效应率约50%。 用较小剂量如 3 MU,3/周 ×16周,HBeAg和血清HBV DNA阴转者约30%;更小的剂量如 IMU,3/周X 16周,与未治疗相对比,HBeAg清除率分别为门%和7%,差异无显著性。 国外…  相似文献   

5.
韩绍芹  刘晓莉  张珍 《山东医药》2004,44(17):69-70
目前对于活动期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上多采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发热、皮疹、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2002年1月~2003年6月,我们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56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重组基因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简阳市人民医院2001—01/2006—01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40例,其中干扰素治疗组84例;保肝治疗组56例。观察2组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和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及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结果①干扰素治疗组的ALT复常率和HBsAg的阴转率均较保肝治疗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保肝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干扰素治疗组中,女性、治疗前高ALT水平、HBV-DNA≤10^6copies/ml的患者疗效更好;③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72例(占85.7%)、流感样症状50例(占59.5%)、白细胞减少40例(占47.6%)。不良反应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并能很快恢复正常,仅有2例白细胞减少者在加用升白细胞药物后恢复正常。结论干扰素α-1b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较为有效且安全的可选择的药物,尤其对女性、高ALT水平、HBV-DNA低拷贝数(≤10^6copies/ml)的慢性乙肝患者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8.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干扰素自成功应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以来已经20余年,是国内外公认的对HBV、HCV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物。应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主要目标是清除或抑制HBV、HCV,以减轻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减轻肝脏炎症,防止肝纤维化发展至肝硬化,特别是防止肝细胞癌的发生。 一、慢性乙型肝炎 近年来核苷类药物进展迅速,拉米夫定(lamivudine)能迅速抑制HBV DNA,已在临床普遍应用,但IFN α仍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抗病毒药物之一。 1.应严格掌握干扰素治疗适应证:处于 HBV复制期( HBeAg、H…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历史和现状 阿糖腺苷抗病毒效应有限而神经肌肉毒性较大;无环鸟苷安全但无效。其它抗病毒药物ribavirin, foscarnet, suramin和zidovudine因毒性和/或无效,已不用。单纯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胸腺刺激素增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清除病毒的同时必伴同肝细胞的破坏,未必是慢性肝炎的合理治疗。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的药物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的初步应用经验不佳,尚待积累更多资料。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个世纪以来,Isaacs等20多位学者在干扰素(IFN)的发现和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IFN及其亚型;阐明了IFN基因全序列;克隆并表达了人IFN-α蛋白和IFN-β蛋白,成为可用于治疗的重组基因产品;深入研究了IFN在免疫调控、抗病毒的分子机制及其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IFN剂型的修饰及制备,改变了药动学,延长了半减期,不仅使用更方便,而且增强了疗效。目前,聚乙二醇IFN已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因素及疗效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批准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的药物共有两大类.包括普通干扰素(IFN)、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以及数种核苷(酸)类似物(NAs).  相似文献   

12.
目前,干扰素,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惟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同时也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之一.但由于干扰素特别是聚乙二醇干扰素在临床上规范化应用的时间并不太长,加之远期疗效的评价指标较难确定,因此有必要对其治疗慢性肝炎的远期疗效做出正确评价,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过程中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 方法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2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15 mg.kg-1.d-1,治疗4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周、治疗结束(48周)和随访24周(72周)检测患者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自身抗体谱、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分析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用SPSS11.5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精确概率检验. 结果 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抗病毒治疗48周时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者11例,占13.4%;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占3.7%;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17例,占20.7%;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18例,占22.0%.抗病毒治疗前、后IgG值甲状腺正常组分别为(12.95±3.32) g/L和(14.84±2.61) g/L、补体C4分别为(0.22±0.08) g/L和(0.26±0.09) g/L,治疗后IgG、C4显著升高,F值为10.458和6.835,P值为0.002和0.011;IgM分别为(1.00±0.42) g/L和(0.86±0.48) g/L,治疗后显著降低,F=9.106,P=0.003.甲状腺功能异常组治疗前、后IgG分别为(14.75±5.18) g/L和(16.19±5.14) g/L、补体C4分别为(0.22±0.08) g/L和(0.26±0.09)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以及抗病毒治疗48周时甲状腺正常组和异常组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异常组和正常组病毒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48周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引起的甲状腺疾病以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为主,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与否与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IFNα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CHB的有效药物之一。CHB患者在IFNα治疗6~12个月后,ALT复常率为34%~45%,HBeAg消失和(或)抗-HBe出现率为15%~37%,HBV DNA阴转率(<105拷贝/ml)为37%,HBsAg阴转率为1%~8%。导致CHB患者在IFN治疗后取得持续性应答、部分应答或者无应答的原因是临床和基础研究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就IFN疗效的预测和影响因素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Chronic hepatitis C (CHC) is one of the commonest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liver and may lead to cirrhosis 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pegylated interferon (PEG-IFN) and Ribavirin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CHC. Combination therapy is thought to act by means of antiviral mechanisms and immunomodulation. Thyroid dysfun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autoimmune adverse effect associated with combination therapy; hypothyroidism is more common than hyperthyroidism. Antithyroid antibodies and female sex have a predictive val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feron induced thyroid disease (IITD). Patients with CHC should be informed of the possibility of side effects on the thyroid gland. Screening for antithyroid antibodies and thyroid function tests should be performed in patients with CHC before the commencement of antiviral treatment, and during and after it. This article reviews different aspects of IITD, including its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ssociation with treatment regimens and treatment response and the outcome of thyroid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一般情况好、有强烈抗病毒治疗要求的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了尝试性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肝硬化组和HCC组.收集患者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包括采用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715例患者资料,其中肝硬化组281例,HCC组4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脂肪肝、可检出HBV DNA、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05,OR=1.766)、饮酒史(P=0.002,OR=2.570)、肝癌家族史(P=0.014,OR=2.268)、脂肪肝(P=0.023,OR=3.390)、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P< 0.001,OR=5.389)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达到持续病毒学抑制(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发生HCC,HBV感染家族史(P=0.014,OR=2.537)、肝癌家族史(P=0.037,OR=3.339)和脂肪肝(P=0.018,OR=11.646)与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和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和脂肪肝是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中,正广泛应用干扰素,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无应答,影响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因素很多,干扰素抗体的作用也是因素之一.在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干扰素能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中和抗体,为了探讨中和抗体的产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我们采用中和生物法检测了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中和抗体,探讨了干扰素中和抗体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和病毒学应答的相关因素,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 DNA应答的相关性。方法患者采用PEG-IFNα-2a每次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治疗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用Abbott公司生产的第三代HBV血清学检测试剂和AXSYM自动酶标检测仪检测血清HBeAg、抗-HBe,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载量,分析不同治疗阶段和随访结束的病毒学应答率(HBV DNA〈1.0×10^5拷贝/ml),HBeAg血清转换率及变化规律和影响病毒学应答和HBeAg血清转换的因素。结果治疗12周和随访结束时HBeAg血清转换组和非转换组的AL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学应答无论在治疗期还是随访结束时,应答组与非应答组之间的A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eAg血清学转换与非转换组之间的HBV DNA载量之间在治疗12周、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病毒学应答与非应答组的HBV DNA载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持续病毒学应答与HBV DNA载量无显著相关性。治疗12、24周和48周获得病毒学应答组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3.8%、21.4%和18.9%。治疗12、24周和48周时病毒学应答组,在随访结束时的HBeAg的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2.9%、33.3%和27.6%。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72周的HBeAg血清转换与治疗结束时的HBV DNA阴转显著相关(OR=2.15,95.0%CI=1.744-2.664,P〈0.01)。结论治疗12周和持续HBeAg血清学转换以及病毒学应答均与ALT基线水平相关,HBeAg血清学转换与基础HBV DNA载量无关,但与治疗过程中病毒学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