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卵巢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83例于解放军总医院诊治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行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  结果  83例患者中卵巢转移的中位直径为7.1(1.0~24.0) cm,转移病灶位于单侧36例(43.4%),位于双侧47例(56.6%),同时伴有腹膜转移35例(42.2%)。全组患者均行化疗,联合转移病灶切除57例(68.7%),腹腔热灌注化疗22例(26.5%)。74例(89.1%)完成随访,中位生存期15(12.5~17.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1%、6.5%、0。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大于6个、转移病灶切除、同时性胃癌卵巢转移、合并腹膜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阳性、血清CEA及CA125升高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均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病灶切除、同时性胃癌卵巢转移、合并腹膜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阳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 < 0.05)。  结论  同时性胃癌卵巢转移、合并腹膜转移患者预后较差,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阳性患者预后好于阴性患者,转移病灶切除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功能胰岛细胞瘤(NFI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年间收治的7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别对年龄、性别、腰背部疼痛、肿瘤直径、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良性31例(44.3%), 恶性39例(55.7%)。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8个月, 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4%、68.8%、52.8%。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直径、原发肿瘤性质、手术方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直径(P=0.001)、手术方式(P < 0.001)、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2)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肿瘤直径 > 10 cm、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完全性切除常提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结直肠癌患者1 17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 研究结直肠癌腹膜种植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 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17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 腹膜种植转移92例(7.86%)。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肿瘤最大径、组织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有关。   结论   肿瘤部位、浸润肠腔周径、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血CEA水平是结直肠癌发生腹膜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老年胃癌患者预后因素及不同年龄组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6年7月至2006年7月间行胃癌根治术的435例老年胃癌患者(年龄≥65岁)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组、肿瘤部位、手术方式、联合切除、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组、联合切除、T分期、N分期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显示肿瘤部位、手术方式、肿瘤大小、术后化疗在不同年龄组老年胃癌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不同年龄组老年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老年胃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不同。   结论   不同年龄组老年胃癌患者在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影响因素方面存在差异,将老年胃癌患者分为不同年龄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的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软组织肉瘤补充广泛切除术的原因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外院误诊为良性肿瘤而行局部切除的原发软组织肉瘤患者78例。主要观察终点为肿瘤的复发转移, 分析肿瘤残留情况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补充广泛切除术后, 中位随访时间是17.4个月, 其中复发3例, 转移5例, 死亡3例。Kaplan-Meier法计算1年无瘤生存率为93.6%, 3年无瘤生存率92.3%。初次术后肿瘤残留共40例, 占52%。初次手术后肿瘤残留组和非残留组生存无差异。   结论  患者在非计划性切除后肿瘤残留率较高, 接受补充广泛切除术是必要的。补充广泛切除原因多为术前无明确病理诊断, 无影像学检查。软组织肉瘤发病率较低, 在临床上应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分析肝内胆管癌(intr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的临床转移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3例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资料, 分析根治手术与姑息手术、非手术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差异。  结果  103例肝内胆管癌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1%, 30.1%, 18.4%, 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根治手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 48.2%, 33.9%, 与姑息手术组(46.3%, 0, 0)、非手术组(7.7%, 0, 0)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单发或多发、门静脉、淋巴结、腹膜转移、手术方式为影响肝内胆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无门静脉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及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ICC淋巴结转移率高, 肝内复发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ICC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组织学分化程度、门静脉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及手术方式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无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5例无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个月和47.1%。T分期、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清扫站数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相同T分期患者生存率随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加而增高(P < 0.05)。T1~T2的患者中,清扫0~11枚淋巴结的患者比清扫更多数目的各组患者预后差(P <0.05)。T3的患者中,清扫0~16枚淋巴结的患者比清扫更多数目的患者预后差(P <0.05)。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无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术中应清扫足够数目的淋巴结,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癌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26例乳腺癌MPC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   226例中74例(32.7%)为同时型MPCs,152例(67.3%)为异时型MPCs。在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中甲状腺癌最常见,为9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4.75(4.1~384.5)个月,226例患者的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7%和82.9%。乳腺癌MPCs患者的病理特征以肿瘤负荷大(65.5% vs. 34.5%,P=0.005)和ER受体阳性(76.1% vs. 23.9%,P=0.046)多见,异时型MPCs更倾向于高龄人群(62.4% vs. 37.6%,P < 0.001)。无淋巴结转移(95%CI:0.341~0.932,P=0.025)和异时型MPCs(95%CI:0.033~0.220,P < 0.001)患者预后佳。   结论   甲状腺是最常见的第二原发肿瘤,肿瘤负荷大及ER受体阳性患者易发生乳腺癌MPCs,高龄患者易患异时型MPCs,有无淋巴结转移和MPCs的类型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度恶性脑胶质瘤的预后以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江西省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89例高度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资料, 其中手术全切43例, 部分切除46例; WHO3级45例, 4级44例。   结果  全组中位生存期13个月, 2年总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43.2%和36.9%;单因素分析显示切除程度、病理分级、年龄是OS的影响因素(P < 0.05), 切除程度、脑室系统受侵、术后放疗是PFS的影响因素(P < 0.05),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除程度、年龄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切除程度、术后放疗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全组共41例复发, 其中原位复发65.9%, 远隔部位复发34.1%;46例脑室系统受侵者, 11例出现远隔部位复发; 其余43例, 仅3例出现远隔部位复发。   结论  手术切除程度、年龄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 术后放疗能改善PFS; 原位复发是主要复发模式, 脑室受侵增加了远处播散概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 远隔软组织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及不同治疗手段的疗效差异,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 2010 年 6 月至 2016 年 6 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的发生远隔软组织转移的 STS 患者 25 例。统计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  结果  25 例远隔软组织转移患者中同时性转移 6 例(24%) ,异时性转移者 19 例(76%) ,原发灶手术后到出现转移病灶的平均时间为 45.3 个月。转移灶最常见的部位是躯干,共 18 例(72%) 患者,其次为头颈部 5 例(20%) 。本组患者 1 年总生存率 80%,3 年总生存率 33%,11 例(44%) 伴有肺转移患者 3 年总生存率较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STS 远隔软组织转移患者中组织学分级 2 级、无肺转移者有更高的总生存率;新辅助化疗、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案,靶向治疗作为新的治疗手段呈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王春延  高燕  胡元晶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3):1912-1915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腺癌(UPSC)与透明细胞癌(UCC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04年4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41例UPSC与19例UCCC临床资料。   结果   UPSC完全手术分期24例, 早期(仅Ⅰ期)9例, 晚期(Ⅲ、Ⅳ期)15例。UCCC完全手术分期10例, 早期(仅Ⅰ期)6例, 晚期(Ⅲ、Ⅳ期)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 脉管浸润、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及淋巴结转移者总生存期(OS)较短; 脉管浸润、肌层浸润、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者无病生存期(DFS)较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淋巴结转移、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者的患者OS较短; 脉管浸润、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者的患者DFS较短。   结论  UPSC确诊时多为晚期, 预后差。治疗强调全面手术分期, 脉管浸润、肌层浸润、腹水/腹腔冲洗液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卵巢正常大小癌综合征(NOCS)指的是盆腹腔广泛癌变,而卵巢正常大小的一种现象,通常是原发病变不明确,而常规影像学很难有阳性发现,本研究旨在探讨18F-FDG PET-CT在检出NOCS原发病变方面的作用。   方法  17例临床诊断NOCS女性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的常规扫描及延迟显像;图像由两名核医学医生独立分析,其按诊断标准进行判断,1)卵巢以两次显像SUV≥3.0为诊断恶性病变的标准,其他脏器以发现局灶性代谢增高为诊断标准,浆膜代谢增高考虑为转移受累;2)以卵巢发现肉眼可见的代谢增高,胃肠道(尤其是胃壁)异常的局灶性增厚及肉眼可见的局灶性的代谢增高进行诊断;结果与剖腹探查病理结果或治疗随诊结果对照,判断18F-FDG PET-CT查找NOCS原发病灶的准确性。   结果  17例NOCS患者中,按标准其一诊断,18F-FDG PET-CT发现13例原发病变,9例卵巢癌,2例胃癌(均伴有双侧卵巢转移即krukenberg瘤),1例乙状结肠癌,1例腹膜血管肉瘤;漏诊1例胃癌及3例卵巢原发病变。因此PET-CT查找NOCS原发病变的检出率为76.5%,阳性预测值为100%。按照标准其二诊断,可另发现1例卵巢代谢略增高,SUVmax=2.5的病理最后诊断为卵巢癌,漏诊1例胃癌可见胃壁局限性轻度增厚、僵硬,按照标准2病变的检出率能提高至88.2%;11例卵巢原发病变的患者中7例检查前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发现CA125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胃肠道患者CEA及CA199有不同程度增高。   结论  对于NOCS的患者18F-FDG PET-CT能有效的查找原发病灶,减少剖腹探查的患者数量;在NOCS患者中原发卵巢癌是主要组成部分;NOCS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肿瘤标志物的升高,18F-FDG PET-CT和肿瘤标志物可更好的查找NOCS的原发病灶。胃癌尤其是黏液成分较高的胃癌易于腹腔转移并侵犯卵巢形成kruken? berg瘤,PET-CT则可以同时发现胃和卵巢的病变;原发于卵巢及胃壁的NOCS的原发病变不能以SUV值进行诊断,肉眼发现卵巢可见的代谢增高,胃壁发现僵硬及增厚,结合临床指标即应该考虑恶性病变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Hp(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运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Chloride ion channel protein, CICP)及β-肌动蛋白基因在50例人胃癌组织的表达, 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胃癌组织中Hp感染状态的关系。  结果  两个基因在人胃癌组织及淋巴结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 0.05)。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与胃癌患者pTNM分期及患者生存期相关(P < 0.05), 而β-肌动蛋白基因的表达与p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人胃癌组织中Hp的感染与氯离子通道蛋白及β-肌动蛋白基因的表达上调相关(P < 0.05)。  结论  Hp的感染可以上调胃癌组织中氯离子通道蛋白及β-肌动蛋白基因的表达, 检测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对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1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并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   21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36例, 单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最大直径(P=0.022)、浸润深度(P=0.003)、Hp感染情况(P=0.004)均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肿瘤的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2)。   结论   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间皮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抵御作用, 模拟游离癌细胞在接触腹膜前通过其分泌物导致的腹膜增厚、纤维化的过程, 同时观察了间皮细胞对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反作用。   方法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共培养时间皮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抵御作用; 体内实验观察腹膜变化; 电镜、光镜下观察体外实验中间皮层在胃癌-腹膜相互作用中的损伤和细胞骨架变化; 采用Millicell小室共培养观察间皮细胞对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反作用。   结果  正常间皮细胞可防止肿瘤细胞对于腹膜的粘附, 受损脱落后胃癌细胞可轻易粘附。体内外实验均显示接触胃癌细胞上清后腹膜间皮细胞受损、凋亡, 并且受损残余的间皮可以反作用于癌细胞, 使其迁移转移力提高。   结论  正常间皮细胞可以抵御胃癌细胞的侵袭, 受损伤刺激后的间皮细胞可以反作用于胃癌细胞促进其迁移及侵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检测血清CA19-9的必要性及其对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   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13例术前检测血清CA19-9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A19-9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513例患者中CA19-9升高者86例(16.8%),CA19-9升高与高龄、大体分型(BorrmannⅢ、Ⅳ型)、组织学类型(低分化、未分化)及浸润深度相关。CA19-9正常(< 39 U/mL)和升高(≥39 U/mL)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5.7%和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分层分析显示,CA19-9水平仅与TNM Ⅲ期患者预后相关(P=0.001)。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CA19-9升高是影响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7,P=0.008)。   结论   术前检测血清CA19-9可为胃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信息,CA19-9升高可能是胃癌根治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