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CA125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中与手术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患者43例,术前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CA125,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检测ER、PR。结果单一检测CA125,CA125阳性率与手术分期有关(P<0.05),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单一检测ER、PR,ER的阴性率与手术分期有关(P<0.05),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PR阴性率与手术分期和病理分级都有关(P<0.05);联合三项在手术分期和病理分级均明显高于三项单独检测值(P<0.05),三项均阳性(CA125值阳性、ER和PR阴性)时提示患者病理分级为中低分化,手术分期中浸润深肌层或附件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预后差。结论联合检测三项在判断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优于单一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68例、盆腔包块8例、白带增多9例及腹痛6例;绝经前病例为(16/79)20.2%;从出现首发症状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平均为(28±4.2)个月(21d~3年);病理分级越高、肌层浸润>1/2、有宫颈浸润或附件浸润者盆腔淋巴转移的比例更高。而绝经前与绝经后之间、不同病理类型之间、ER及PR阳性与阴性间盆腔淋巴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绝经前后的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等非特异性的妇科症状时,必须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该加强防癌知识宣传,缩短患者出现首发症状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应实行选择性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腹膜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13例。组织类型、肿瘤分级、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和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年龄、绝经状态、有无附件受累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非子宫内膜样癌、肿瘤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宫颈受累和脉管浸润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肖辉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142-1144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的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将本院2000~2009年收治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278例患者分为绝经前后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绝经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样腺癌各占96.7%和90.5%,两组T期和Ⅱ期患者各占85%和83.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纽比较,绝经前患者组织分级高,G1~2分别为78.3%和61.4%,深肌层浸润分别为1.3%和41.1%,宫颈受累分别为23.4%和11.4%,特殊病理类型分别为3.3%和9.5%。上述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P〈0.5)。【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绝经前妇女一旦出现月经紊乱及其相关的临床表现时,应首先排除子宫内膜癌。绝经前患者病理类型以宫内膜样腺癌为主,肿瘤分化好、肌层浸润的发生率较低,浸润深度较浅,若早期诊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及诊疗特点,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附件转移的关系。【结果】组织学分级越高、肌层浸润越深、淋巴转移率越高,附件转移率越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不同年龄、术后不同病理类型间的附件转移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各病理类型、组织学各分级、肌层不同浸润深度、附件有无转移的淋巴结转移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附件转移与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相关,对无附件转移高危因素的年轻早期患者可考虑保留远离癌灶侧卵巢;腺鳞癌、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对合并以上淋巴转移高危因素者,治疗上应选择盆腔淋巴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比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技术对59例子宫内膜癌和61例宫颈癌组织进行ER、PR检测,回顾分析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子宫内膜癌中ER和PR在的阳性表达率和子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两者的阳性表达都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组织学分级越高,它的激素阳性表达率越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癌的肌层浸润、内膜外转移灶等都影响ER、PR的表达,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孕激素ER、PR水平的病理表达是可以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的指标,对指导内分泌治疗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组织中的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孕激素受体(PR)和雌激素受体(ER)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变组)以及子宫内膜典型增生组(典型增生组)60与非典型增生组60例(非典型增生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三组ER、PR、Ki-67表达情况,并观察各指标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癌变组患者ER、PR阳性表达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Ki-67表达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分期为Ⅰ期的ER、PR表达率均明显高于Ⅱ、Ⅲ期(P0.05)。高分化ER、PR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组织(P0.05),高分化Ki-67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中、低期(P0.05)。无肌层浸润癌变组织的PR表达明显高于浅肌层浸润以及深肌层浸润组织(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织的Ki-67表达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ER、PR、Ki-67均与子宫内膜癌的疾病发生存在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癌变的程度以及临床预后,检测ER、PR、Ki-67表达可以为子宫内膜癌靶向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288例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出现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病变类型将其分为子宫内膜息肉组(n=209)、子宫内膜增生组(n=47)、子宫内膜癌组(n=3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响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和异常子宫出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和异常子宫出血为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子宫内膜厚度≥7.760mm时,预测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59.4%,特异度为73.9%,绝经和异常子宫出血预测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5.0%、71.9%,特异度分别为39.1%、24.5%。【结论】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绝经、异常子宫出血和子宫内膜厚度≥7.760mm均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比较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与单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危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与预后意义。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15年7月期间治疗的30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患者31例(A组,10.1%),其余276例为单纯子宫内膜癌患者(B组,89.9%)。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细胞学分型、腹水细胞学、淋巴结转移,复发率,3年无病存活率,3年总存活率等。结果与B组比较,A组肌层深度浸润较浅,组织分化程度好,PR阳性检测率高,复发率低,3年无病存活率高,3年总存活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如手术病理分期、年龄、绝经率、体重指数、雌激素受体(ER)、腹水细胞学阳性率、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可能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肌层浸润较浅,组织分化好,相较单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其高危因素少,患者术后复发率低,3年无病存活率高,3年总存活率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李雪英 《临床医学》2016,(11):30-3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术后应用激素治疗对早期高危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早期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加用激素治疗,疗程8个月。比较两组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血清CA125抗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比较1年内无瘤生存率。结果观察组ER阳性率(94.3%)、PR阳性率(97.1%)、1年内无瘤生存率(91.4%)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A125[(5.35±2.76)U/ml]、TNF-α[(15.31±1.52)ng/L]、IL-6[(3.27±0.52)ng/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术后应用激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早期高危型患者CA125、ER、PR水平,提高无瘤生存率,改善预后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Survivin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1例癌旁组织、30例正常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及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2.31%(24/26),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26.67%)(P<0.001),但与癌旁组织中的Survivin表达量(81.82%)无统计学差异(P>0.05).(2)E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08%(19/26).PR的阳性表达率为80.77%(21/26),二者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619 4,P<0.001).(3)Survivin与E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2 9,P=0.015 3<0.05),与PR的表达呈正相关(r=0.502 1,P=0.002 6<0.05).结论:Survivi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过表达是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早期事件,Survivin、PR、ER水平的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150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本院1991~2005年收治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150例患者分为绝经前后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因及高危因素、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结果绝经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样腺癌各占98.1%和91.8%,两组Ⅰ期患者各占86.5%和7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组织分级高,G1/2级分别为78.8%和66.3%,深肌层浸润少(分别为13.5%和35.7%),上述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87.8%和74.7%,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绝经前妇女一旦出现月经紊乱及其相关临床表现时,应首先排除子宫内膜癌。(2)绝经前患者出现症状后到确诊的时间较长。(3)未绝经患者病理类型以宫内膜样腺癌为主、肿瘤分化较好、肌层浸润的发生率较低、浸润深度较浅,若早期诊治预后良好。(4)绝经与否无显著的独立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AX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AX2和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与ER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AX2与ERα的表达情况。结果:(1)PAX2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3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AX2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关系,与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2)在ERα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AX2阳性表达率为75%,而在ERα阴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AX2阳性表达率为50%,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X2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一种新指标,在子宫内膜癌中PAX2的表达可能与ER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未绝经和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53例内膜癌患者根据绝经与否分为未绝经组34例,绝经组19例,分析比较两组的发病因素、病程、临床表现、病理组织类型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结果】未绝经组与绝经组均以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表现,分别为88.2%、79.0%;未绝经组确诊时间(610.9±145.5)d,显著长于绝经组的(104.1±27.1)d(P〈0.05);未绝经组子宫内膜样癌占97.1%,显著高于绝经组的78.8%,而非子宫内膜样癌占2.9%,低于绝经组的21.1%(P〈0.05);两组在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临床分期间未绝经组Ⅱ期占5.9%,明显低于绝经组的42.1%,而Ⅲ期患者占32.4%,显著高于绝经组的5.3%(P〈0.05);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I期高于Ⅱ~Ⅲ期(P〈0.05);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呈正相关关系,雌、孕激素受体与临床分期分别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绝经前、后妇女均以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的临床表现;I型内膜癌占绝经前、后妇女的绝大多数;雌、孕激素受体可作为内膜癌预后的监测指标;重视绝经前妇女不规则阴道流血是其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与体内性激素及胰岛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妇科经病理确诊并收治住院的1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92例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胰岛素(INS)、血清孕酮(P)、雌激素(E2)、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睾酮(T)及泌乳素(PRL)水平,并根据两组绝经前和绝经后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较之对照组,绝经前研究组妇女INS、E2、LH水平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水平明显降低,具统计学差异(P<0.05)。而PRL、FSH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绝经后研究组妇女INS、E2、LHS水平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SH水平则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PRL、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均存在INS、E和LH水平异常,而绝经前后患者PRL水平无相关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瘦素受体(LR)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探讨它们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作为预测内膜癌预后的指标的价值。方法:对6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标本常规进行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SP技术研究不同病理分期和组织分级的内膜癌组织中LR与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及LR阳性率随分期和分级变化较大,子宫内膜上ER、PR的阳性表达随着分期(rs=-0.576,rs=-0.523,P<0.01)和组织分化级别(rs=-0.567,P<0.01;rs=-0.673,P=0.000)的增高而降低,分别呈负相关关系。LR的阳性表达随着分期和组织分化级别的增高而增强,分别呈正相关关系(rs=0.503,P<0.01;rs=0.441,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ER、PR、LR阳性表达与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对子宫内膜癌内膜组织的LR、ER、PR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pS2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影响因子的可行性,并了解pS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87例子宫内膜癌进行pS2、ER、PR染色。结果 87例子宫内膜癌中,63例pS2( );67例ER( )者,56例pS2( );65例PR( )者,54例pS2( )。76例子宫内膜样癌中63例pS2( )。非子宫内膜样癌11例,pS2均(-)。结论 pS2、ER、PR水平与组织学类型和分级均反应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子宫内膜癌中pS2与ER、PR表达显著相关,pS2表达者存活率高、预后好。pS2可作为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一项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绝经前女性子宫内膜癌患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绝经前女性子宫内膜癌患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择117例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绝经前女性患者,按1:1比例收集117例同期体检正常女性,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痛和高血压病史、生育史、初潮年龄、初产年龄、流产史、HRT、口服避孕药史、肿瘤病史、肿瘤家族史等对绝经前女性子宫内膜癌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单因素分析体重指数,糖尿病和高血压、饮酒史、家族史、HRT、生育史、口服避孕药和流产史、初产年龄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logistic回归显示家族肿瘤史、HRT为绝经前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危险因子;而生育史、应用口服避孕药、初产年龄高、流产史为绝经前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保护因素。【结论】家族肿瘤史、HRT为绝经前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可能有助于早期防治子宫内膜癌。而生育史、应用口服避孕药、初产年龄高、流产史为绝经前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n、ER、PR、P53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在Ⅱ~Ⅲ期、深肌层浸润及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明显降低(P<0.05)。且E-cadherin的低表达与低分化(G3)有关。相反,N-cadherin在Ⅱ~Ⅲ期、G2~G3及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在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有附件转移及脉管瘤栓组表达率也有上升趋势。ER、PR的阳性表达率随着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上升而逐渐降低,而P53的阳性表达率则升高。Bivariate相关性分析显示E-cadherin与ER、PR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E-cadherin、ER、PR的表达下调和N-cadherin、P53的表达上调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以及两者与绝经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及212例绝经后非肿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结果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血清FSH、LH浓度较绝经后对照组FSH、LH浓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清FSH水平较Her-2阴性患者FSH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水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LH水平与ER、PR以及Her-2的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FSH还是LH,在乳腺癌的4个临床类型中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0期乳腺癌相比,其余各期的乳腺癌无论FSH还是LH都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具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体内FSH、LH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血清FSH、LH比绝经后对照人群高;血清FSH水平与绝经后乳腺癌的Her-2表达有关;绝经后血清FSH、LH浓度与绝经后乳腺癌的肿瘤ER、PR、肿瘤的临床分型、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