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徐应臣  谢勇  李尔 《西部医学》2013,25(7):1044-104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策略在严重创伤救治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医院应用损伤控制策略救治的35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纳入标准入组的35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同时给予液体复苏,在休克逐渐得到纠正,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9例患者痊愈出院,救治成功率82.9%。2例死于发展很快的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脑疝,1例死于难以控制的感染,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MODF)。结论针对严重创伤的特点,对严重创伤患者按损伤控制策略选取合适对象进行救治,在复苏的同时尽快采取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后续治疗,可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减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急救绿色通道治疗多发伤伴休克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救绿色通道中院前初步急救、院内采用损伤控制方法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5例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立即给予开放气道、维持呼吸、体液复苏,控制出血和污染。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结果31例患者经院前急救和急诊损伤控制手术后控制了出血和污染,休克逐渐纠正,疴隋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患者存活,恢复情况良好;4例患者死于重度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对严重多发伤伴休克患者,院前急救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液体复苏治疗、紧急止血、简单包扎、骨折临时固定;院内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ICU进一步抢救,待疴腈稳定后再做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损伤控制技术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效果。方法对12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经过液体复苏,出血控制,病情稳定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本组125例中抢救成功101例,成功率80.8%,死亡24例,病死率19.2%。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复苏治疗的同时,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减少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作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DCS纳入标准入组的109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应用包括迅速控制出血和污染、临时关闭腹腔等简单快速手术,经ICU复苏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手术.结果 该组病例中93例患者复苏后情况良好,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复苏前,经过顺利,痊愈出院.16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严重脑外伤.复苏期患者pH、PT、T扣SO2监测指标与一般腹部损伤患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应用于严重腹部创伤急救能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创伤应激、快速纠正创伤三联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严重腹部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8年8月~2012年1月间52例严重创伤并骨折患者按损伤控制策略救治.应用损伤控制原则分三阶段治疗,早期骨折给予临时固定、清创、止血治疗,术后进入ICU监护治疗,病情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结果 52例严重创伤患者先进行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然后给予ICU复苏,待生命体征平稳定,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3.85%.随访1~ 38月,平均3.2±0.6月),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10例,经引流、换药后愈合.骨折顺利愈合,邻近关节功能恢复佳.结论 针对创伤的特点,按损伤控制策略进行救治,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胡松林 《当代医学》2011,17(36):78-79
目的探究严重多发性创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方法,以提高该病的救治成功率。方法随机抽取96例于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就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经积极的抢救治疗后75例患者抢救成功,21例死亡,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78.13%、21.87%。结论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创伤性休克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早期液体复苏、实施手术及其他对症治疗等救治措施,尽早改善机体血液及血氧供应,维持呼吸循环稳定,首先采用简单方式控制出血、减轻污染及控制疼痛是预防该病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DGS)在急诊外科的应用。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并随访的12例按DCS策略救治的严重创伤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DCS纳入标准入组的12例严重多发伤员先进行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然后给予ICU复苏,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后续治疗。结论针对多发创伤的特点,按DCS策略选取适合对象进行救治,可减少伤员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伤的主要特点及早期创伤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6年6月救治的135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并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135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74.81%(101例),病死率为25.19%(34例)。结论早期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对伤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及时控制出血,正确抗休克处理,及时准确手术,减少内脏并发症,是救治严重创伤、重度休克成功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观察与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结果 本组68例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后好转66例,死亡2例(均为ARDS),死亡率为2.94%.68例患者均在ICU进行诊治,待病情基本稳定后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13例患者一直进行保守治疗,2例死亡患者中1例为保守治疗病例,1例为手术治疗患者,均应ARDS死亡.结论 对休克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护理配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液体复苏及手术前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与评估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资料选择自2008年1月~2011年11月所收治的7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输液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死亡率为11.89%,对照组死亡率31.25%,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苏液量及其他指标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和对确定性手术的前移有利于探寻复苏平衡点,改善预后,可降低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值得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宋长福 《大家健康》2016,(7):281-282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47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本次47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中有1例患者由于需要截肢而放弃手术外,出现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3%。出现1例胰瘘以及1例胆瘘患者,胰瘘患者治疗0.5 n 后痊愈,胆瘘患者于治疗0.6 n 后痊愈。其中1例合并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出现了语言障碍,其余患者全部生存出院。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保留了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钟甫华  郭峭峰  林炳远  陆建伟  张晓文 《浙江医学》2015,37(17):1443-1445,1452
目的 探讨创伤控制理论在保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急诊收治的35例肢体损伤患者,以创伤控制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期治疗,早期急救控制出血、污染、临时固定,转ICU进一步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最后二期再行确定性手术,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致残率。结果35例患者中,保肢成功32例(91%),各骨折部位达到骨性愈合,创面闭合良好,肢体恢复满意;因骨与软组织缺损伴严重感染、骨髓炎伴窦道长期不愈合、骨鳞癌变等原因而行截肢术3例(9%)。结论采取创伤控制理论进行分期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保肢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CS在严重胰腺外伤(Ⅲ—Ⅳ级,AAST-OIS分级)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995年7月-2006年7月应用DCS救治的9例严重胰腺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均立即给予液体复苏、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清创、保存胰腺功能、充分引流、恰当处理合并伤,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确定手术治疗。7例经用DCS后,情况良好,痊愈出院,1例死于并发坏死性胰腺炎,1例死于合并脑疝。结论 对严重胰腺外伤病人,在复苏同时应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挽救生命、控制出血和污染、充分引流、保存胰腺功能,病情稳定后再做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2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DCS)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按照DCS原则经过初始简化手术、ICU复苏及确定性手术三阶段的积极治疗与护理,制定各治疗阶段的护理重点.结果:22例患者术后没有发生致死性低温、凝血障碍及严重酸中毒,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ACS,由于护士早期发现,及时给予处理,最终治愈.结论:应用DCS治疗危重腹部外伤患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熟悉各个治疗阶段的护理重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是确保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诊科抢救的2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正压液体复苏组,再将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人分成确定性手术前移组和片延迟手术组(非人为因素),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和附加对抗休克的损伤因子药物治疗组,对患者的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在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明显优于正压液体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性手术前移组明显优于延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损伤因子药物组的术后休克纠正时间、存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安全,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郭磊 《中原医刊》2011,(11):96-9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R)在刨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技术抢救的27例失血性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休克得到不同程度纠正,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入ICU病房进一步治疗,救治成功22例,约占81.3%,死亡5例,约占18.7%。结论对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及以失血为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对以失血为主的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作用明显;对限制性液体复苏最适宜临界血压及远期疗效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宋忠信 《当代医学》2009,15(1):83-83
严重的创伤不能承受长时间的确定性的手术,即便勉强完成手术,术后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于是80年代初有人开始主动地实施分期手术,并提出了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DCS)(damge contzol suzgezy),损伤控制外科最早发源于腹部创伤,目前已经应用于各种创伤和非创伤。其基本内容包括应急简化手术、复苏、确定性的手术3个连续阶段。  相似文献   

18.
急诊救治严重多发性创伤2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行创伤在急诊科的急救与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对276例严重多发行创伤患者的救治体会,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最佳的急诊救治多发行创伤的措施.结果 276例严重多发行创伤死亡率5.80%.结论 对于严重多发行创伤患者应在快速稳定呼吸与循环系统后,尽快进行相关必要地检查,明确诊断后经绿色通道或就地进行必要地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休克139例的急诊救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兵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09-110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创伤性休克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4月~2008年12月我院急诊科139例严重创伤患者,对患者年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伤后就诊时间、是否手术等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139例严重创伤患者中抢救成功率为74.1%,创伤死亡率为25.9%。结论严重创伤、重度休克、长时间低血压等是影响休克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早期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同时注重防治水肿的发生,可以有效地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528例严重创伤分析,并对创伤急救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对急诊危重病例中筛选出急需抢救的严重创伤5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8例按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分为:重度患者387例,危重度患者120例,极危重度患者21例。本组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189例,伤员自受伤到实施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24~84分钟;死亡组72~132分钟。结论:交通伤、机械伤、建筑坠落伤是常见严重创伤的主要原因。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一体化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严重创伤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